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研究_环境承载力论文

甘肃省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省论文,承载力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论与研究方法回顾

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以后,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研究成果,而按照其研究的方法不同,主要包括“绿色GDP核算论”和“环境承载力核算论”两种流派。

从研究的进展看,“绿色GDP核算论”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很多问题实际上已经陷入理论困境,短期内无法应用于实践[2][3];“环境承载力核算论”虽然可以进行实证分析,但其研究结论不能充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作者在《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1](以下简称“方法篇”)一文中,以绿色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将“环境承载力核算论”和“绿色GDP核算论”两大研究体系相结合,在不改变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础上,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消耗量、资源价格、环境质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等四个变量置于同一个系统,通过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测算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研究思路可概括为:将现实经济体系按照一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还原至绿色经济状态,然后采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测算该经济体系的产值指标,即为该经济体系的绿色产出指标,亦即用产值表示的该经济体系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指标。在绿色经济体系的构建研究中,初始变量是环境质量指数(R),中间变量是自然资源开采量(Q),目标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Y),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下文以甘肃省为例,按照上述技术路线测算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

二、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动态特征分析[4]

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确定。按照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以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层,选取气候、水环境、植被、土壤以及污染负荷等生态环境因子作为要素层,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并遵循科学性、可度量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各要素和指标赋权。本文作者利用“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ISACS-3)”在兰州召开的机会,邀请五位权威专家,针对各要素和指标就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程度分别进行打分,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要素和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逐项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标准值,得到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权重表,如表1所示。

2.数据说明与评价指数的计算。文中数据来自甘肃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历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水利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林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年鉴》,以及《新中国六十年·甘肃》、《甘肃省农业资源调查汇编》(1986)、《甘肃草地资源》(1999)、《甘肃省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8)、《甘肃省林情与科学发展》(2006)等。对于森林覆盖率等指标,选取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考虑其变化的趋势性,本文依据基期与报告期的平均发展速度对间隔期进行平滑。下面介绍环境质量评价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首先,由于本文所构建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部分指标为实物量指标,为了便于综合,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指数法,方法如下。

当评价指标为正向指标时:

3.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趋势分析。如图2所示,近30年来,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在经过了快速恶化、缓慢下降两个阶段后,近几年在小幅波动中趋于平稳,逐渐接近生态环境质量曲线的底部。从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看,在气候环境、植被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和环境污染负荷等五个生态环境要素中,气候环境质量指数相对比较稳定,植被环境质量指数在2005年出现逆转后,近几年明显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因此遏制了环境质量总指数快速下降的势头,其它三个环境要素指数近年来还在继续恶化。因此,甘肃省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应该是在继续做好植被保护工作外,重点加强水环境、土地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负荷的治理工作。

三、能源消耗与环境质量模型研究

如上所述,现阶段甘肃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驱动力,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粗放,单位GDP废弃物排放比较高,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生态环境的“源”与“汇”同时发生结构性改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因此,本文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消耗量。基于这一认识,如图1所示,根据本文的研究路径,这一部分理应测算自然资源消耗量(Q)和环境质量(R)之间的关系,以便为绿色GDP的测算做准备。但是,本文认为,一方面,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而言,要将各类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转化为一个自然资源消耗综合指标,目前尚属空白,缺乏进行实证研究的经验;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终归是通过对能源的生产和消耗表现出来的。因此,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甘肃省能源消耗与环境质量之间的效应关系。

1.能源消耗环境质量模型。本文选择能源消费量为解释变量(X),环境质量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Y),建立环境质量计量模型。数据资料如表3所示。经过对比分析,选择二项式模型作为拟合甘肃省能源消耗与环境质量之间效应关系的分析模型。拟合结果和估计参数如下:

四、环境承载力模型的构建

1.生产函数模型。由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门和各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消耗与被消耗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一种产品的产出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所有产品的产出发生相应的变化。就本文而言,当能源产品的供给量由实际水平缩减到环境可承载水平时,由于每种产品的生产均直接或间接以消耗能源产品为条件,这样,能源供给的减少必然导致各种产品产量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导致国民经济产值的变化。本文将这种影响定义为资源产品的“产出效应”。下面以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为工具,研究资源产品供给的变化对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这种效应的测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模拟“绿色经济”体系,从而为测算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提供条件。

如上所述,要测定资源产品的“产出效应”,必须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下面先给出能源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如表5所示。

这里假设国民经济共有n个产品部门,其中m个为能源生产部门,其余(n-m)个为非能源生产部门,其余符号和普通投入产出表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一般投入产出模型为:

X=AX+Y(2)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X为中间产品流量矩阵,Y为最终产品向量。由此可得产品产量变动的一般模型为:

△X=A△X+△Y(3)

这一模型表示由于总产品的变化所引起的最终产品的变化量,或者利用其变形也可以求出由于最终产品的变化所引起的总产品的变化量。但是,如前所述,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由于能源产品产量的变化对其他非能源产品的影响。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就是当某类或某几类产品产量发生变动时,对其他各类产品产量的影响。下面以上述产品产量变动模型为基础,研究这类影响程度的测度方法。首先将上述产品变动模型△X=A△X+△Y进行如下分块:

2.数据说明。如式(5)和式(6)所示,根据本文所构建的“环境承载力生产模型”测算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所需资料包括各产业部门的产值、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环境质量约束条件下的能源供给量。

本文拟测算甘肃省2008年环境承载力,各产业部门的产值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中产业部门分类采用《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大类分类法,即将国民经济分为95个大类。但是,在《甘肃省投入产出表(2007年)》中,投入产出表包括42×42和144×144两种部门分类。为了两者的统一,本文对“公报”中的产值资料按照42部门分类标准进行合并。因此,本文部门分类统一采用42部门分类标准。

产业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数据来自于《甘肃省投入产出表(2007年)》中的42部门分类表。在该表中,第二部门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第三部门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显然,这两个部门均是以能源生产为主,本文将这两个部门合并,视为能源生产部门,将其分别移至投入产出表的最后一行和最后一列。所以在上述“环境承载力生产模型”中,部门总数n等于41,能源生产部门m等于1。

在环境约束条件下能源的最大供给量数据是根据本文第三部分“能源消耗与环境质量模型研究”所确定的。在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下能源最大供给量测算数据如表4所示。

3.环境承载力产出指标的测算。将上述相关资料代入式(5)、式(6)所示的“环境承载力生产模型”。显然,在该模型中,环境质量指数是一个外生变量,当外生给定一个环境质量指数,利用本文构建的“环境质量模型”,如式(1)所示,则可以测算得到一个能源消耗量。例如,如果将甘肃省环境质量指数由2008年的62.79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即80左右,则环境可承载的能源消耗量为1 485千万吨标准煤。2008年甘肃省实际能源消耗量为5 373.06千万吨标准煤,价值量为275.27亿元。因此,甘肃省2008年千万吨标准煤综合价格为0.051232亿元/千万吨标准煤。如果是按照这一价格计算,那么,2008年环境可承载的能源消耗量1 485千万吨标准煤的价值量为76.08亿元。因此,甘肃省2008年能源的环境可持续消耗量与能源的实际消耗量之间的差额为:

将这一结果代入上述“环境承载力生产模型”,可以测算出甘肃省环境承载力指标,如表6所示。本文还进一步测算了如果将环境质量标准确定为75的情况下,甘肃省2008年环境可承载的社会总产出,测算结果亦列于表6中。结果显示,甘肃省2008年实际社会总产出为9 532.71亿元,如果将环境质量指数由2008年的62.79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即80左右,环境可承载的社会总产出为9 031.43亿元,超载比例为5.26%。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必须以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为约束条件,即必须将经济发展置于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因此,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方面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拓宽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

标签:;  ;  ;  ;  

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研究_环境承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