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_银行论文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_银行论文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金融体制在邓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79年的理顺关系阶段,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宏观调控体制,其标志是:

1.初步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逐步实施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金融宏观调控。1978年前,我国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银行,没有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分。1979年后,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成为独立的金融机构。1983年9月,人民银行确立央行职能地位,同时决定另设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城市工商信贷、储蓄和结算业务。从此,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开始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和利率水平,调整信贷结构、金融宏观调控从单一指令性信货计划的直接调控,逐渐过渡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

2.成立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随着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成为与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的经济形式,与此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至1994年底,除人民银行和4家专业银行外,还有11家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商业银行、12家保险公司、387家金融信托投资公司、87家证券公司、29家财务公司、9家金融租赁公司、4500家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也发展到59000多家。除此之外,还有225家外国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了302家代表处和98家经营性分支机构。

3.在金融市场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发展了多种金融工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已形成网络,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国库券、企业债券和股票经过批准已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与此同时,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建立了证券交易所。在金融工具方面,发展了多种信用形式,我国已具有了股票、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等多种金融工具。发达国家金融业使用的主要金融工具在我国基本都拥有。

4.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民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进行了多项调整,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在若干城市建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初步形成了一套外债管理办法。

通过这一阶段改革,基本理顺了央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但是人民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央行还进行一些政策性业务,调控手段也主要是依据贷款限额管理,对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放款主要还是信用放款,宏观调控缺乏灵活性与时效性,各级人民银行主要功能还在于贷款规模和再贷款;其次,国有专业银行仍然担负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的双重任务,专业银行没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内部管理薄弱;第三,对于金融市场监管不严,进入金融市场的各类主体和融资活动缺少严格的界定,金融秩序紊乱,金融法规滞后,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1994年是我国金融改革关键的一年,在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分离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1.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首先强化了对货币信贷的集中管理和调控,把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调节权、央行资金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都集中于人民银行总行,再贷款由人民银行总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发放。其次是人民银行不再对非金融机构办理业务,取消了专项贷款,财政也不再向人民银行透支借款,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第三是拓展了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首次运用调整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手段,扩大了再贴现手段的运用。1994年在上海建立了公开市场操作室,开始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实践,1995年又开始了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是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把金融机构信用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监测的重要指标。第五是金融监管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颁布并实施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各类金融法规。第六,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也开始全面转换职能,工作重点转向金融监管和代理国库、联行清算、现金调拨等各种服务职能。

2.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化。根据国际惯例,专业银行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推行了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把控制信贷总量同加强内部资金调度和统一管理、防范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立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奠定了基础,向商业银行转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这标志着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初步分离完成,为加强和完善中央银行贷款的宏观调控创造了条件。

4.外汇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实现汇率并轨,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目标。1994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正式开业,标志着银行间外汇市场运作正常,这对于改进市场汇率形成机制,保障银行结售汇制的顺利进行,加快银行和企业资金清算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国家外汇储备也有较快增长,至今年底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

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我国新金融体制的基本构架。但是,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我国金融体制运行中的一些长期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商业银行虽然由于外在环境(主要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存在一定困难,但内在管理缺乏风险监管意识和粗放经营是造成经营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在具体经营中不是从银行业本身经营业务出发,集中精力加强法人内部统一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对内部的违规、违章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且专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中自我约束及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一些基层银行随意压票、退票和无理拒付,影响了结算秩序的正常进行。因此,近期至下世纪初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防范,提高经营管理质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二、金融宏观调控基础不巩固,调控手段还不够灵活有效。随着改革深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活动必然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进行,而企业和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由于企业和商业银行行为不规范,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势必会影响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效力。此外,我国金融调控所运用的政策工具还不够多,也不够灵活、有效。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制约。

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还没有完全分开,影响了金融秩序的理顺与央行实行有效的监管。由于我国金融法制建设滞后,金融监管不够有力,且有些政策规定不明确,使各类金融机构没有严格按照自身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混业经营状况比较突出,银行办证券、信托、保险业务;有些办房地产,超范围经营业务,下设分支机构,自成体系,乱拉存款、乱放贷款;信托公司乱吸存款,违规发放贷款,办理银行业务;而证券公司通过吸收客户保证金,购股定金等手段变相吸收储蓄存款,自行拆放资金,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

我国金融改革的趋势与商业银行发展方向

根据当前国家金融改革政策与发展态势,“九五”期间我国金融改革的趋势与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将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国家银行仍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将不断上升,一个更具开放性、竞争性的金融格局正在形成,商业银行将面临严峻挑战。

1.虽然当前国家银行仍占主导地位,但非国家银行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

自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发展较快,特别是1994年三家政策性银行正式开业以来,原有的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加快了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与交通银行等10多家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一起,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商业银行体系。虽然《中国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区域性银行”一词,但实际上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成立的商业银行,其本身带有区域性质,央行也有针对性管理。近来,虽有大的扩张冲动,但其规模与服务宗旨仍带有强烈的地区色彩。1995年,以城市信用合作社为基础的城市合作银行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石家庄等5个城市正式试点组建。

与此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995年底,我国已设立了保险公司25家,信托投资公司391家,证券公司91家,财务公司56家,融资租赁公司14家。在我国金融机构迅猛发展的同时,外资金融机构也有了长足发展。截至1995年底,在大陆14个城市中,共设有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142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20家,独资银行5家,合资、独资财务公司5家,合资银行5家,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6家,投资公司1家。扣除已升级为分行的机构,还设有各类外国金融机构代表处469家。按国家规划,在执行主办银行体制后,还要在大企业集团基础上组建大批企业财务公司。这样,我国业已架构起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2.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虽然不会改变,但其垄断程度将逐步下降。非国有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业务量及市场占有率将有较大提高。这可以从近3年中贷款结构变化格局中见到。1994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在1993年为75.8%的基础上下降到65.7%(这在1984年前的95%以上比例来看是绝对不可思议的)。在贷款增长方面,这种变化同样较为明显。“九五”期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估计年均在12—15%左右,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预计年均在20—25%之间,而到2000年,四大银行贷款总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率降至55%左右,年均降低在2—3个百分点。

各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比较[*](%)

199319941995年三季度末

全部金融机构23.822.0

18.1

国家银行22.419.5

15.2

其他金融机构29.832.5

26.1

[*]本表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和《金融时报》有关数据统计。

二、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更为加强,从直接调控为主逐步过渡到间接调控为主,在金融法规、宏观管理、利率市场化等各方面对商业银行均有较大影响。

1.我国金融机构将进一步调整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九五”期间,根据规划,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将初步确立。在《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规范下,着眼于机构管理、行业管理,基本业务管理的行政法规以及单项业务规章制度将陆续出台。

2.在管理方面,金融宏观调控将由总量控制转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共同操作,以间接宏观调控和市场化金融监管取代传统的直接调控和计划行政管理。在打破资金供给制,完成资金配置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同时,央行将主要运用各种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货币调控,采用“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资金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并依据《巴塞尔协议》和国际一般惯例规定监控指标并加以严格考核,使中国金融业与国际衔接。在金融运作方面,如金融机构的业务将纳入市场轨道,包括经营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服务对象的市场选择;在统一法律规范下的市场竞争,金融服务费用和金融商品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等。

3.利率将逐步开放,但由于涉及到宏观经济改革的其他前提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在“九五”期间逐步达到全面开放。

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仍然实行贷款的规模管理,国有企业改革、转制尚需一定年限,最近国家体改委宣布百家企业改制试点,由于条件不甚成熟,将改制完成的时间表推迟到97年底,而财政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支持仍将继续,近年还不会放弃规模贷款管理,什么时候企业改制顺利,什么时候“规模贷款管理”也就有可能放松。同时,央行可能通过先期的“指导性”指标来逐步过渡到取消指标。

与此同时,由于今年国家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市场渐趋活跃,这与企业改制一道共同推进市场利率建立,预计在“九五”期间可望实现。

4.央行宏观调控的方式将发生较大变化。自1996年起,央行增加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比重以及再贴现比重,并将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调整结合起来。但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的途径仍然是以“再贷款”为主。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要视金融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发展状况而定,并在经营项目、业务方式以及处理程序和具体操作上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稳步提高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与“复关”以后金融业务全面开放打下基础。

5.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将进一步充实,部分地方性、区域性商业银行将陆续扩展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原有的集团全资(附属)银行将逐步改组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新的商业银行也逐步加入,城市合作银行组建步伐将加快。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将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试点正在进行。通过重新调整充实的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将更富活力和生机。

三、随着企业融资渠道增加,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将重新确立,在市场规则下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将扩大。

1.传统的国家企业与银行的依附关系将被打破。我国金融运作市场化趋势正在加速,作为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供需双方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与企业,他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将逐步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在改革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转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银行和企业已从独立法人地位上得到迅速发展。非国有企业和国家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也得到成长。至1995年底,非国有经济创造的GNP已超过50%,国家银行提供的信用增量占全社会信用增量比重亦降到60%左右。我国经济成分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其具体发展特点将呈以下趋势:①国有银行努力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基本点虽不会改变,但原有的资金供给制已被打破,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将从过去的计划性、行政性转向市场性和自主性,提供有偿服务、平等合作。随着其他金融机构发展和新的融资渠道扩展,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比重将逐步缩小。但在对银行资金依赖性下降的同时,企业对银行的中间业务的需求量将会上升,特别是在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代理等各类服务性业务和表外业务方面有较强的需求。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今后几年的逐渐建立,企业与银行关系又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关系有可能通过新的资金融通渠道,在《贷款通则》与主办银行制下形成隐形的“产融关系”。③银行对国内外各类企业都将奉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原则。

四、金融市场更加发展,逐步成为投融资主要场所,给商业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与内在质量提供了基础。

1.直接融资渠道增加,资本市场更趋活跃。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近年发展更快。自1981年至1995年第三季度末,累计发行各类债券7800亿元,发行股票114亿元,上市公司30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019亿元,个人投资者逾1000多万人。在对外开放方面,至199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共有69家公司发行了B股,筹资近35亿美元,有19家公司到海外上市,筹资36.7亿美元。国债发行预计每年在1500亿元左右,1990年为1950亿元,而企业债券发行在“九五”将比“八五”有更快增长,这与国企改革有关。

2.未来5年内,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将在调整和完善基础上积极向前推进,短期债券、商业票据、股票及债务市场将会蓬勃发展。在“九五”期间,我国货币市场将优先得到发展,短期国库券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商业银行调节资产流动性和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场所。商业票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商业票据的发行与流通将成为商业银行为企业间提供商业信用的主要方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改变授信方式的重要内容。

五、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

1.90年代以来的我国外资体制改革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进出口能力大幅增长,1994年进出口总额达2367亿美元,1995年达280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94年为337.87亿美元,1995年三季末为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虽然1996年上半年外贸有逆差,但由于外资流入增长较快,国际收支仍呈顺差,国内外汇供求平衡有余。至1996年6月,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66亿美元,为稳定汇率提供了有效保证。

2.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1月1日并轨后,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4月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国统一外汇市场初步形成。汇率并轨后,由于国内外汇市场一直保持供大于求状况,使外汇市场运作平稳,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从1996年4月的8.407元/美元,提高到6月的8.3255元/美元,升值近82个基本点。

3.1995年,在完善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1995年3月,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开设了人民币与日元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避险创造了条件。人民币汇率公布办法也有了改变,银行间外汇市场联网交易系统会员增加到366家,1995年还分别在北京、上海等14个外管局设立了汇率监测点,全国性汇率监测网络也已建立。这为商业银行开展外汇交易与规避风险提供了方便。

4.预计“九五”期间,人民币汇率将稳中趋升,虽然不一定呈匀速上升,1997年香港回归可能因人们心理因素使外汇需求超客观增加,从而导致人民币汇率短期内下降,但这一趋势不会太久。这是因为:①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仍然很大,能量释放将持续若干年,这将从根本上支撑人民币汇率。②未来几年,出口增长虽然不会太高,有时可能有所降低,但不会降到10%以下,因为政府对出口持积极支持态度。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外贸出口增长不会低于GDP增长水平。③人民币在国内购买力相对于现行汇率来说,仍是较高。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汇率,人民币升值幅度就会更快。我国汇率是根据换汇成本计算,近几年换汇成本增加很快,导致了人民币贬值。但随着体制改革,换汇成本将大幅下降。④“九五”的通胀率国家将控制在10%以内,财政货币政策仍然适度从紧,可以控制换汇成本。这样在不考虑人民国内实际购买力情况下,人民币也会趋升。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