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性探究”教学记录与评价_谷氨酸论文

“探究氨基酸的两性”教学实录与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氨基酸论文,两性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设计思想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氨基酸的两性?氨基酸可以跟碱反应,这一点学生很容易接受。为什么氨基酸可以跟酸反应?在讲解时,多数教师以类比,自与酸反应迁移至氨基酸与酸反应,并时常辅之以分析分子结构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问题。翻阅近年来各种版本教材,有关氨基酸的两性多以文字叙述为主,鲜见实质性探究过程,尤其缺少贴近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验、实践案例。在本课例中,教师选择“味精”作为研究氨基酸的起点。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配置饱和味精水溶液,并从饱和味精水溶液中制备谷氨酸晶体,进一步实验探究谷氨酸的两性。

二、课前准备

教师、实验员准备以下相关实验材料:

(1)药品、试剂:①NaOH溶液;②盐酸(2);③水;④味精(市售,谷氨酸钠含量≥99%)。

(2)实验仪器、用品:试管(10支)、试管架(1个)、药匙(1支)、胶头滴管(4支)、激光笔(1支)等。

说明:以上仪器、试剂、用品等各需15套,用于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氨基酸(谷氨酸)的两性。

三、教学过程

教师:味精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你了解味精吗?

学生:味精可以提鲜,是一种氨基酸在作用。

学生:味精放多了,味咸。味精可能是一种钠盐。

[投影展示]味精样品的包装及实物外观精美图片。

教师:现在大家看到的味精,其谷氨酸钠含量≥99%。这是味精的样品。为了认识味精,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期望与大家分享。

[投影展示]

资料1 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的一元钠盐。

资料2

表1

资料3 在谷氨酸分子结构中,处在氨基α-位的羧基酸性更强。

预设与生成:据课前了解,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氨基酸的盐莫过于“味精”了。但是,在完成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于“味精”的化学成分、性质等知之甚少。教师查阅刑其毅教授主编的《基础有机化学》,择其重要信息传递给学生,意在丰富有关知识,强化信息素养,与学生共同体验阅读、思考的乐趣,激发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强烈愿望。

教师:请大家写出谷氨酸分子的结构简式。能否进一步写出“味精”可能的分子结构简式?

学生:写出谷氨酸分子的结构简式;写出“味精”可能的分子结构简式。

【投影展示】

教师:“味精”可能的分子结构简式有两种。你认为哪一种结构式为主?

学生:可能第一种结构式为主。

预设与生成:如何捕捉并理解味精的有关信息?学生通过书写谷氨酸的结构简式,不仅回忆有机物“系统命名法”,而且更加关注官能团氨基和羧基的个数和“位置”。学生在推测谷氨酸一元钠盐的两种结构时,必然考虑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资料3相关信息,学生推测,味精的化学成分以处在氨基α-位的羧基所对应的一元钠盐为主。学生并未否定另一种结构存在的可能,同时,有同学提出:“如何由谷氨酸制备上述目标产物呢?应该怎样控制反应条件?二元钠盐会不会影响味精的品质呢?……”上述问题虽看似稍偏离主题,但足以见得学生思维开放且富有理性,自由且不失严谨。

[思考与交流]如何从饱和味精水溶液获得谷氨酸?

教师:请大家思考,如何从饱和味精水溶液获得谷氨酸?

学生:酸化。

教师:为什么?

学生:强酸可以制备弱酸。

教师:何以见得谷氨酸是弱酸?你期望选择什么强酸进行酸化?

学生:谷氨酸结构碳链较长,还有氨基,酸性应该比较弱。我期望选择盐酸或稀硫酸,因为它们氧化性不强,比较“温和”,可能不会破坏谷氨酸的结构……

教师:结合前面所给的资料信息,你能否预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可能会有沉淀生成。

教师:让我们以实验来求证吧!

预设与生成:如何从饱和味精水溶液获得谷氨酸?这一问题必将引发学生一系列思考,涉及反应原理、试剂的选择、现象的预测等。不仅让学生明晰探究思路,更侧重于引领学生自觉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其亲力亲为、乐于实践的内驱力。

[实验探究]谷氨酸的制备与两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配制饱和味精水溶液,备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表2中步骤1、2、3进行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填写实验报告(如表2所示)。

表2实验探究

[投影展示]2份学生实验报告。

教师:请相关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验报告简要说明探究过程。

学生:步骤1,取约2mL饱和味精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约1mL浓度为2的盐酸,振荡,静置,可以看到试管中起初是无色澄清溶液,大约半分钟后,在均一透明的溶液中均匀地弥散着极其细小的白色固体颗粒,而且,颗粒迅速长大,最后,生成白色沉淀。

学生:老师!我们仔细记录了全过程。从溶液到胶体,继而生成白色悬浊液,最后生成白色沉淀。这是谷氨酸结晶析出了!

教师:你是如何知道生成胶体的?

学生:我用激光笔照射试管中的液体,中间一段时间有丁达尔现象啊!

学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谷氨酸结晶,这可是我亲自制备的晶体!

教师:有的同学按步骤1做了两次。是否还有新的收获?

学生:我们小组得到的白色沉淀紧紧地附着在试管内壁上,难以倾倒至另一支试管中,所以重做了一遍。

教师:为什么最终生成白色沉淀?其成分可能是什么?

学生:是谷氨酸晶体。

学生:那么,试管中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学生:我认为,这种白色沉淀应该是谷氨酸的水合物!

学生:这种白色沉淀与盐酸或NaOH溶液作用,瞬间就溶解掉了。

学生:我们按步骤1的第一次实验“失败”了,没有看到沉淀,郁闷!

教师:第一次实验没有看到沉淀,为什么?第二次呢?

学生:第二次得到了白色沉淀。现在想想,可能是第一次实验中盐酸加多了!

预设与生成:设计实验探究谷氨酸的制备与两性,教师将配制饱和味精水溶液安排在课堂中完成,意在让学生感受“味精”与谷氨酸的溶解度差异,深刻理解“酸化法”制备谷氨酸的反应原理。学生不仅获得了谷氨酸,而且更加关注谷氨酸生成的过程。“从溶液到胶体,继而生成白色悬浊液,最后生成白色沉淀。”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可谓细致入微。学生见证谷氨酸生成的过程,并发现“美丽的谷氨酸结晶”,自然能感受化学的无穷魅力。实验中的“失败”是难免的,是不容回避的。“失败”能生成问题,问题可引发有意义的思考。学生正是在“实验反思”中,超越了“照方抓药,重复实践”的浅层次探究,提升了对相关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酸化,从饱和味精水溶液获得了谷氨酸。实验发现:谷氨酸既可以溶于盐酸,又可以溶于氢氧化钠。为什么呢?

[投影展示]氨基酸在酸、碱条件下的转换

板书:1.两性

教师:下面,我们从原理上分析刚才的实验过程。我们以这样一种阴离子表示氨基酸的羧酸盐,加酸,羧酸根结合氢离子,生成相应的氨基酸。我们看到,谷氨酸溶解度很小,结晶易析出。继续加酸,氨基则可以结合氢离子,生成这样二种阳离子,即相应的铵盐。铵盐溶解度较大,可获得澄清的溶液。如果向氨基酸中加碱,羧基解离的氢离子则和碱发生酸碱中和,生成相应的羧酸盐。羧酸盐溶解度较大,同样可获得澄清的溶液。显然,这样一种铵盐也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氨基酸。所以,氨基酸既可以跟酸反应,又可以跟碱反应,具有两性。氨基酸之所以具有两性,是氨基酸分子中的两个官能团在发挥作用。

学生:氨基和羧基。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写出步骤2、步骤3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略)。

板书:步骤2、步骤3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略)。

预设与生成: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从谷氨酸推广到氨基酸,师生剖析反应原理,解读氨基酸的两性,揭示氨基和羧基的重要作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思路顺畅,言简意赅。

四、教学反思

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追求探究性,强调自主性。自主源自思想的独立,“自主”与“引领、互助、合作、交流”绝不矛盾。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在教师的“科学引领”及同伴间“真诚互助、密切合作、用心交流”之基础上。自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在“充分预设”中追求“灵动生成”。只有做好“充分预设”,才能追求“灵动生成”。预设不仅仅是课前教师备课,而更为重要的是师生共享一段阅读、思考、实践、感悟的教学过程。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生成发于自然,自主彰显灵动。

遵循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从溶液到胶体,继而生成白色悬浊液,最后生成白色沉淀。”“美丽的谷氨酸结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生动呈现。“白色沉淀遇酸、碱瞬间消失”,学生正是在强烈的视觉震撼中自然认识氨基酸的两性,深刻感受化学的无限魅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呼唤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当“科学探究”、“多媒体”、“数字化”等词汇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让我们不妨沉下心来,再作一番深入的“冷思考”,让化学探究回归生活。

标签:;  ;  

“氨基酸性探究”教学记录与评价_谷氨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