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_家庭教育论文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_家庭教育论文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力极大的两个国家,两国都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但是由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多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美国家庭教育的精华,有助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中美家庭教育的三大基异

      ☆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旦目的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围绕教育目的进行选择。那么,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或者两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有什么差异呢?

      1.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不能不说这个目的不仅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2.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的的期望值相对而言不算高。“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确实能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

      ☆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1.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虽然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劳几方面,但往往是当孩子进入了学龄期(有的甚至在学龄前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使得教育内容出现片面化的倾向。在体育上,中国的家庭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保护孩子的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与美国对比起来,这种教育是一种防御性的、静态的、消极的保护,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智育上,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如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书写、计算等技能;在美育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如把孩子送入绘画班、歌舞班学习等。总之,很多家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2.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在促进体力的增强方面,重视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每个孩子在童年时至少学习两种以上的体育技能;在认知发展方面,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注意开拓孩子的人文旨趣、审美视野和学习兴趣,如父母喜欢带上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参观游览;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求孩子能够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父母都大力支持子女为弱势群体捐赠、筹款义卖等活动;在情感的陶冶方面,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等。

      比较而言,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和科学,而我国家庭教育的内容相对狭窄。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紧密联系。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

      1.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相对封闭、专制。很多中国父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式上更多是专制、独断,孩子几乎没有发言权。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遵从家规,顺从父母的意愿。美国有知名人士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即使中国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还是“乖孩子,听话!”“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而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有没有“理”。子女在面临高考的专业选择、恋爱择偶、工作单位选择等问题上,不少的父母依然把持着决定权,不符合父母意愿的专业不能选,不符合父母意愿的对象不能谈,不符合父母意愿的单位不能进。

      2.美国家庭教育方式相对民主、平等。孩子们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父母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允许他们不接受父母说的东西而保持自己的理解,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能和孩子平等交流,不仅会向孩子学习一些东西,而且还对此感到自豪。孩子的隐私得到完全的保护,不经允许家长不会进入青少年子女的房间,不会翻看子女的手机、社交网络平台、邮件等,也不会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

      产生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历史背景不同

      美国立国伊始就伴随和紧跟工业革命,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经济的繁荣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和保障,一大批工业家像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富足后成为慈善家,把大批的钱捐给学校,使美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优势。而中国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传统,长期以来是农耕社会,现代化的教育才刚刚开始成型、普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都还很不平衡。

      ☆经济形态的差异

      美国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是个“能力社会”,用人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跳槽机会多,所以美国人择业观开放,职业选择面宽。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将来只要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当然要合法)。因此,美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育“人”,更为宏观,以不变应万变。而中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城乡差距巨大,广大的农村欠发达地区,甚至有些地方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比如前一阵子因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热议的大凉山地区,他们离现代文明非常遥远。城市中普通市民和上层新贵相差悬殊,下岗工人的情况更不用说了。对于这些需要改变命运的家庭而言,读书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依然深深占据这些家长的大脑。中国父母的观念就是由“科举—升官—发财”的三步曲转换为新的“好成绩—好工作—高收入”三步曲。因此,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成“才”,“才”就是学业成绩优秀,能考上好大学,获得好工作。

      ☆思维风格不同

      美国推崇理性主义,其家庭教育也推崇以理性的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美国父母多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一样看待,这是超越个人的立场,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不图回报,自己老年以后进养老院是一个人应有的归宿。这些在中国人视为不道德的做法,却是源于美国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文化习惯。

      中国人倾向情意至上。我国的家庭教育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来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子女教育,在无微不至的父母爱怜中隐含着较为浓厚的“投桃报李”的私情。由此说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远胜于美国,这里面隐藏着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目的。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带来的启示

      ☆要改变中国家长的亲子观

      上海市有一份针对亲子关系的调查,其统计信息比较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思考。统计结果表明,90%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不满,7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我觉得关键在父母的亲子观,也就是你认为“父母(子女)是什么”,“父母(子女)应该怎么做”。在这个问题上,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亲子观。

      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在中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

      第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读,双休日都搭在里面了。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做得心甘情愿,我们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好发展。即便子女长大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了,父母还要帮着带孙子,继续发挥余热。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钱,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钱。笔者曾在参观一家小学时,看到某个班级正在开展“成长”的主题教育,老师为孩子写的主题词令人难忘:“You've got to do your own growing,no matter how tall your grandfather was!Make the best day of your past to be one of the worst day in your future”(你必须打理好自己的未来,不管你的祖父曾经达到怎样的高度。让你以往最好的一天成为你将来中最差的一天。)这两句话实在太有深意了。第一句话告诉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依赖家庭祖辈,第二句话告诉孩子,将来一定要比过去好。那么,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有限责任是教育什么呢?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变“管束”教育为“宽松”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

      其次,多鼓励而不要过分保护。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给他及时的指导与鼓励,也许父母的一句“别灰心,我们从头再来”,“这件事做得太棒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就会使孩子信心大振。

      第三,对孩子引导要多于灌输。“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你还小,听妈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我们的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专家认为,我们中国家长习惯说的“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会对孩子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

      第四,给予孩子选择权。孩子有选择权,才会觉得有自主权,才会觉得被尊重。

      ☆要做好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能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父母只有在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孩子,才能知道如何鼓励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教导他们明白哪些是不正确的和不应该做的,也才能为他们所接受。第一,父母以平等的态度,以礼相待,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才能明白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和孩子实现心灵的沟通,才能与孩子达成共识。第二,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家长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喜欢多说,而不是多听。尤其是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不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是父母们的通病。因此,学会倾听就成为父母们的必修课。倾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去听,只有用心去听,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要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

      中国传统的父母评价子女的标准是“听话”“乖巧”“聪明”,评价的角度和视野完全从成人出发。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单一,而且功利化。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本质又是什么?从做父母的角度来讲,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不要以我们自己的人生和才智的局限去构想孩子的未来,尤其是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等孩子长大时,他们生活的那个数字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些外在的、功利化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不是他听话不听话、考试成绩好不好、有没有被评为“三好生”“标兵”“积极分子”,而是他是否能够尽可能地发展他自己,发挥他的潜力,发挥他的比较优势,活出作为一个人的最大可能的、最真实的自我,用自己的能量把自己变得更好,从而让家人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毋庸多言,中国家庭教育有很多可贵的地方,美国家庭教育也绝非完美。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看,形成了成熟的教育内容体系,具有独特的家庭教育价值理念。不过,比较研究的价值在于批判吸收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美国家庭教育的长处,而不是一较高下。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辉煌的结晶之时,也弄清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冷静地分析、思考两国家庭教育中的长处和短处,吸收中美家庭教育的精华并融会贯通,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标签:;  ;  ;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