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作品《人生》论文_黄静 乔茹

运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作品《人生》论文_黄静 乔茹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在电影《人品》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社会学 电影 《人生》

电影《人生》是以改革时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背景所发生的一个关于感情纠葛的悲剧。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个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不甘在农村发展,于是想方设法要离开农村到城镇发展,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了农村开始新的人生思考。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与女主人公刘巧珍这个农村女孩的爱情故事,最终由于城乡身份格局的问题导致两人以离别收场。电影不仅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体制下城乡生活的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还反映了在那个时期人与人、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从《人生》看社会与人的关系

社会是由每个人构成的,人在使社会发生改变,同时社会也在使人发生改变。社会学对于社会与人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对于人是怎么被这个社会所吞噬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这种社会与人的关系在《人生》这部电影的男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心向往城市生活的高加林想尽办法往城市挤,还放弃了与女主人公刘巧珍的感情,就是为了能在城市得到发展。这也是由于高加林从小对农村的偏见,以及认为在城市才能施展才华的信念所造成的,同时这种思想观念也是那个时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个代表思想。最终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高加林从农村到了城市,又从城市不得已回到了农村,他就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使自己不断失去,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悲剧。

任何一种行动都是由某种因果关系而产生的,所以在一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下会产生一定的社会行为。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在学生时期其实就已经对高加林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当时的黄亚萍是城市人,而高加林是农村人,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农村人配不上城市人的思想观念,所以也就导致了即使黄亚萍爱慕高加林,但是她认为由于城市和农村身份的问题,成为了两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这就是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的一种诠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作品《人生》

从电影《人生》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他们之前的情感关系来看,都反映了在那个时期男性和女性、城市与农村间的爱情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改革时期七八十年代我国城乡身份格局的关系所造成的。这部电影以男主人公高加林为主线,将那个时期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描述得十分到位,也非常接近生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很好地能展了现人在社会发展环境中的矛盾关系。高家林和黄亚萍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高加林是农村出生,却怀有一颗对城市向往的心;而黄亚萍是城市身份,对于城市与农村的认识有严格的界限区分。因此当黄亚萍对高加林产生好感时,却由于高加林农村身份的问题而选择了退缩;但是剧情一转,当高加林获得了城市户口之后,黄亚萍则对高加林刮目相看甚至开始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最后两人成功地在一起之后,高加林凭借城市出生的黄亚萍之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高加林和黄亚萍两人的关系就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选择与发展无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在人的情感关系发展上也产生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电影的剧情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社会并没有对高加林从农村身份转为城市身份发挥重要作用,仅仅靠他的努力和才华也没有办法在当时的社会上得到实现城市身份的跨越。他依靠得更多的是人际关系,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生》在塑造高加林的人物个性和特点时,对于其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的表达都十分到位,他对城市强烈向往的欲望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强烈不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加林的家庭教育情况。家庭的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高加林从小就不用干农活,家里的事情都由父母一手包办,父母竭尽全力地为了培养他付出了很多。但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环境也是使得高加林日后势必要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他认为在农村干着像父母一样的农活是没有出息的,所以高加林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还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得来说,《人生》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与城乡、农村之间的各种矛盾,从现在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实则是一个以改革时期发展为背景的悲剧。同时,电影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虽然这是一部电影作品,却真实地反映了在当时那个时期人们真实的情感生活和矛盾。我们国家只有加强调整城乡结构,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才能避免出现更多像《人生》这样的悲剧发生。

参考文献

[1]史博公 建构中国电影社会学——以抗战题材电影研究为例[J].电影文学,2017,(9)。

[2]王中栋 电影社会学视阈下人的社会反思与身份认同——试析《踏血寻梅》[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9)。

[3]刘鑫渝 影视作品在社会学课程辅助教学中的积极效应[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145-146。

论文作者:黄静 乔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  ;  ;  ;  ;  ;  ;  ;  

运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电影作品《人生》论文_黄静 乔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