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办法_篮球教学论文

“解决问题”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决问题论文,解决方法论文,疑难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6年以来,本人全程参加了各册的学科培训,同时经历了一年级到小学毕业班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问题也不少。在此谨以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份谈谈在教学中遇到的关于“解决问题”中的问题。

一、教师们的错觉

初次接触新教材,教师们最容易产生三大错觉:一是解决问题的编排,“散”而“乱”;二是数量关系的“弱”化;三是练习量“不足”且“不匹配”。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教材不具备传统教材应用题呈现的系统性,不再有自己独立的完整体系,全套教材只有两个地方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的教学(二下第一单元和三下第八单元)。其他,如习惯上称的简单应用题,和大多数的一般复合应用题都是穿插在计算等教学内容中。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前3个例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例4安排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样将解决问题分散在每一个单元中,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分散的教学不能及时形成系统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学一点丢一点,特别是有些教学内容中例题是一种类型的题,而习题却是另一种类型的题。如五年级上册第32页例11与“做一做”并不配套,例11是典型的归一问题,而“做一做”的题目是归总问题。再看例11与后面习题的关系,练习六中共10个题目,除了第一题是归一问题外,余下的9个题目就是9个题型。

再加上教材的练习量又大大减少,如二年级上册P23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1个例题后,安排了“做一做”,练习四里的专项练习只有5题。学生巩固练习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就更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真的很散乱吗?数量关系真的不要了吗?练习量难道真的只有这么一点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二、形成的共识

经过梳理和探索,我们基本形成共识: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编排,不是“散乱”,而是为了使计算与应用得到更完美的结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算用结合。如二年级上册P16的“两位数减两位数”,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创设情境列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以用引算);接着在P23例4中又运用刚刚所学的计算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以算激用);最后,继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以用促算)。

关于练习量“不足”且“不匹配”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这样做可以留给一线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因地制宜地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组织教学,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即教师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其实,“解决问题”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一是全面了解全套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编排体系,理出相关知识点,如我们整理出来的“新教材解决问题知识体系整理和教学目标解读”,即教材内容的梳理。二是如何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渗透数量关系、理解数量关系。只有理解了数量关系之后,才能掌握解题方法。三是如何研究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率。

下面具体谈谈本人在解决以上3个问题时的一些做法。

三、我们的对策

(一)寻找“解决问题”中的问题之根

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教学,为何有那么多的疑难问题呢?本人认为,除了受传统教材中应用题编排体系的影响外,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了解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知识编排体系。因此,我们对全套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一是对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梳理,二是在梳理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的同时,也梳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难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挖掘“解决问题”教学疑惑之源

解决问题教学,教师教得很认真也很辛苦,可疑惑不少,一是教学效果差,二是学生学得累。尤其到了中、高年级,有些学生对于数量关系仍是一头雾水,更谈不上解题策略。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展开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大家知道,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而新教材对信息的呈现非常形象化,特别是一年级,如一年级上册P58的解决问题,教材非常形象地呈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问学生还剩下多少只小鹿?学生不用去想、去算,一眼就能数出还剩下6只,完全没有必要去思考里面的数量关系,这样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再去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就会感到困难。我们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运用隐藏部分信息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思考,如此例中,先给学生信息,原来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小鹿,把剩下的小鹿隐藏起来,使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欲望,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原来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小鹿,就是少了3只小鹿,应该用9-3来计算。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三)探究“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结构

为了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率,我们尝试提出“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课堂教学结构:

新课展开(情境创设、复习引入)——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解决策略——应用已有算法解决问题、用算法、懂优化——解答问题——练习设计、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尊重教材、树立应用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解决策略又是重中之重。如我在“算用结合”教研会上执教的《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1.新课展开,创设情境:学校24点比赛成绩统计表,你认为哪个班级是算24点的高手呢?

通过读表、理解,学生认为应该根据“总题数和总人数”,“求出平均每人答对的题数”。

2.以三(1)班为例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决策略:①先求出每组答对的题数,再求出每人答对题数。②先求出一共多少人:再求出每人答对题数。③先看成只有一组,求出每人答对16题;再由于其实是两组,求出每人答对8题。

接着,应用已有算法解决其他班的问题,得出哪个班级是算24点的高手。

3.练习设计、解决问题。

(1)共买了12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层放几本?

(2)买这份邮票共用了160角,共4排,每排5张,每张邮票多少钱?

(3)一周共售出2100张电影票,每天3场。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

(4)跑道每圈200米,每队有4个运动员,一共要跑两圈。平均每个运动员跑多少米?

(5)班级买来6盒羽毛球,每盒有10个,每个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6)班级买来6盒羽毛球,每盒有10个,一共用了120元,每个多少元?

(第5、6两题进行对比)

(7)学校共有150副羽毛球拍和300个羽毛球,平均分给6个队(每个队有5小组),平均每组能分到几个羽毛球?

从上例可以看出,教学中除了注重生活化、情景化之外,更要在探究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重视解决策略。

(四)活用“解决问题”中的习题

在做好前面几点的同时,我们认为还应该关注习题的呈现方式和练习量的补充。如二年级上册P23的“做一做”,如果直接拿来用,容量不大,比较单薄。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出示简单处理后的情境图(上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三位小朋友到商店买球。

生:我知道篮球每只45元,排球和足球的价格没告诉我们。

师出示两个信息:(1)足球比篮球贵,(2)排球比篮球便宜。

师:现在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现在知道足球最贵,排球最便宜,

2.师:猜一猜:(1)排球最多是几元?可能是几元?(2)足球最少是几元?可能是几元?

生:排球比篮球便宜,排球可能是40元,最多是44元。

生:排球比篮球便宜,排球的价钱在1元到44元之间。

生:我们生活中的排球,一般不会是几元或十几元,除非是玩具排球才可能是1元。

生:足球比篮球贵,只要45元多就行,最少是46元。

3.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1)足球比篮球可能贵几元?这样的话,足球是几元?

(2)排球比篮球可能便宜几元?那么排球是几元?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反馈:

生:足球比篮球贵7元,足球52元,算式:45+7=52(元);排球比篮球便宜7元,排球38元,算式:45-7=38(元)……

(整理学生的算式,得到一般规律)

4.如果足球55元,篮球45元,排球30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最后,再给出条件:店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样处理后,我们的课、我们的练习就显得非常丰满,保证了一定的练习量。

关于练习量的补充,我们认为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巩固新知。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看似“散”而“乱”,实际是为了分散难点,突出算用结合;数量关系看似“弱”化,实际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减少死记硬背和套用模式;练习量看似“不足”且“不匹配”,实是为了给我们更大的自由空间,创设更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和练习。

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反复实践与反思,当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策略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标签:;  ;  ;  ;  

“解决问题”中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办法_篮球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