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原创到创意产业_艺术论文

艺术:从原创到创意产业_艺术论文

艺术:从独创性写作到创意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创性论文,创意论文,产业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的艺术创新必须依据今日艺术发展的语境。它已不再仅仅借助个体艺术家灵感突发,天才辉耀的偶发机缘,而是整个艺术创作机制、艺术传播构成与艺术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的全面创新。从艺术本身来说,当下的艺术创新必须注意当代艺术范式的多样化或多元共生,注意将艺术创新作为一个复合工程来运作,而艺术产业的发展则取决于创意,今日的艺术是一种“创意产业”。

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巨大复合体。过去我们研究艺术问题只局限于艺术创作领域。它既有形上的精神探索,也有更大量的操作应用层面的东西。商业参与了全过程。所以,当下的艺术创新必须依据今日艺术发展的语境。它已不再仅仅借助个体艺术家灵感突发,天才辉耀的偶发机缘,而是整个艺术创作机制、艺术传播构成与艺术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的全面创新。从艺术本身来说,当下的艺术创新必须注意当代艺术范式的多样化或多元共生,注意将艺术创新作为一个复合工程来运作,而艺术产业的发展则取决于创意,今日的艺术是一种“创意产业”。

今日艺术发展的语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面临着媒介革命与视觉文化的转向。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激光技术等高科技广泛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给当代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已经导致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实现了从文化手工业到现代文化大工业的深刻变革,直接导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作坊让位于文化工厂,社会文化大生产取代个人文化小生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举足轻重,它不仅引起了原有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也改变着整个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成了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的推动力。法国学者阿曼德·麦特拉在其《国际图像市场》一文中指出的:“文化部门的不断的商品化以及相应的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已将文化置于产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中心。”因而我们必须重新认真审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艺术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形构作用,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体制,制定新的更合乎文化创新的当代文化保护政策,建立新的文化运作方式。

在世纪之交文学艺术发生的“转向”中,最为抢眼的景观是视觉图像的“转向”。今日的视觉图像铺天盖地,无所不在,它已经“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了文化的大片领地,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无疑,人们今天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人们更加关注视觉文化。人们如今就生活在视觉文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了区分当下与过去的分水岭。因而继文化研究、怪异理论和黑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兴起了视觉文化这个时髦的、也有争议的研究交叉科学的新方法。视觉图像成了摄影、电影、电视、广告、美术、艺术史、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中心,也给我们另一种艺术的欣赏和接受方式。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型,给当代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法估量的需求。需求是终极的动力源,有需求必定有发展。

其次,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媒介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影响、改变、形构着我们日常工作、交往、休憩、娱乐以至内在心理世界的活动方式。在今天,审美已不再专属于文学和艺术,审美性也不再是区别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要素。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不再是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而是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间,如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艺术接受休闲化与日常生活化了。在这些场所中,艺术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共展并存,交错进行,互惠互利。由之,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面对这种当代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方式,我们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深入思考,转变观念,适时调整战略,抓住创新的契机。

第三,在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漶于全球,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而在于人们对个体欲望的满足。消费成了一切社会归类的基础,也成了一切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作为市场社会的“经济人”,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消费广告,消费类像,消费品牌,消费欲望,也消费符号。文化商品化了,文化进入了消费。这是一个由仿真与幻象架构的“超实在”的文化世界。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正是这种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漫漶,改变了人类数千年来对精神、艺术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固有认识和界定,也选择着、创造着、生成着新的文化观艺术观。当代中国都市已进入一个准消费时代。艺术活动日益深入地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无不受制于消费社会的无形的手操控和拨弄。文化艺术生产机构与传播机构(如出版社、画廊、音乐厅、博物馆等)在种类与性质上已发生变化,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中介机构出现;与之相应,“新媒介人”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书商、文化公司经理等)出现,这些“后知识分子”处在精英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他们对艺术家熟悉,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用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总之,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发生了整体转型,它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了。但我国当代的艺术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对这种文化的转向作出积极的有实践意义的回应。

第四,传统的艺术消费往往是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艺术,其形态是艺术交往的自然经济状态。它不需要像艺术中介机构、文化传播、经纪人、制作人,特别是策划人等这样的中间环节。当前艺术与文学发展的途径包括了策划、代理、市场、经营、销售等环节。文化艺术的中介机构迅速发展,占据了文化服务中最大的比重和市场运转中最重要的地位。它的急剧扩张是当代消费社会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消费需要所产生的机制需要而发生并不断发展的,是依据文化作为巨大的复制工业所需要的庞大而高效的流通、服务机制而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大工业化的发展给艺术的消费增加了流通、传播的环节,这个环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地位和作用超过生产和创作,而策划人、创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也超过作为传统的“艺术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或“决定因素”的作家、艺术家和编剧等。

随着各种市场的中介环节、各种现代传媒的发展,艺术不再是精英们专有的象牙塔了,原先只为“小众”进行的艺术创作,现在必须用现代的复制技术和市场手段传播开来,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了解和享用,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需要。这种走向大众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

另一个现象是,现代传播条件下的艺术创造越来越不是单个天才闭门独造的结果,作者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复数。大写的个人消逝了,作品实际上是一个不同专业协同作战、共同创造的集体成果。比如当代电影的大制作,就不仅是许多艺术家、各专业的不同工作者协同合作的过程,而且是艺术产业、科技产业的各个部类协同合作的结果。

第五,内容产业的兴起。十几年来,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曾使世界欣喜若狂,巨量的资金投入了网络业,全世界各行各业都争相到网络业来“烧钱”。传媒变成一个能量巨大的环节,两头小中间大,出现了空前的传媒过剩的现象。在知识经济的泡沫吹破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深刻地思考:造成传媒过剩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实践告诉我们,在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达成之后,在传播或发送的方式解决之后,传播或发送什么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造成传媒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创新不足,没有足够多的原创的文化艺术节目提供给传媒。作为“上帝”的消费者们需要什么消费什么,成了发展的关键。事实证明,正是缺乏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知识经济才落入低谷,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无疑,当代新一阶段的技术革命迫切地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

因此,建设与未来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协调的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内容产业与创意产业,就成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高新技术需要文化产业。“内容产业”是90年代中期西方兴起的新兴产业,世界上的大型传媒集团都把自己定位于内容产业商或内容提供商。

第六,当前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文化艺术产业的对位性机制: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新的媒介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艺术方式和艺术经典构成了很大冲击。许多对文化艺术产业怀有疑虑的人主要是怀疑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严重打击甚至摧毁传统的经典艺术或探索性的先锋艺术等精英文化艺术,那些不能或无法进行市场化经营的艺术种类和非盈利的文化艺术活动将会遭到灭顶之灾。其实这是站在原有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方式。这里的关键是,文化产业是在市场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与之相应的艺术保护也必须以与市场适应的方式来建构。所以,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解决了这一问题,就解决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对今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艺术:从原创到创意产业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