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DC-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_白雪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300071

摘要:目的 分析并讨论DC-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6年7月-2017年5月接收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40例纳入到研究组中,将同期非肿瘤患者4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对治疗前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在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D3-CD16+CD56+、CD3+CD16+CD56+、CD3+CD8+以及CD3+方面,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3+CD4+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差异显著,统计学无意义(P<0.05);在外周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IgA方面,治疗前与治疗后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DC-CIK免疫治疗方法应用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之中,可提升患者抵抗肿瘤能力和T细胞杀死数量,有效控制肿瘤细胞增长速度,避免肿瘤的复发,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恶性血液肿瘤;免疫功能;DC-CIK

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血液肿瘤占据第6位,在青少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其占据首位[1]。现阶段,血液恶性肿瘤主要采用造血干细胞抑制和放化疗方式进行治疗,但存在一定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细胞免疫被广泛使用,并获得明显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采用DC-CIK细胞状况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将我院2016年7月-2017年5月接收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40例纳入到研究组中,将同期非肿瘤患者4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在研究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5:14,年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17岁和75岁,均龄值数为(58.26±2.14)岁,其中包括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4:16,年龄最小和最大分别为18岁和77岁,均龄值数为(59.87±2.36)岁,其中包括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多发性骨髓瘤,组间资料经P值判定,未见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方法

1.2.1 试剂和仪器

血细胞分离机是德国费尤斯COM.TEC型细胞分离机,流式细胞分析仪是Beckman Coulter Cytomics FC500型,特种蛋白分析仪是Beckman Coulter image 800型,生物安全柜型号为新加坡ECSO AB2-SX型,细胞培养箱是Thermo FORMA3111型,超低温并向是MDF-U4186S型。

1.2.2DI-CIK培养和分离

1.2.2.1 DC-CIK细胞培养和外周血单个细胞采集

以上所选细胞均按照自体免疫细胞培养流程完成操作,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对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进行采集,数量为60ml,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纯化,方法为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然后记录获得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量(PBMC),确保PBMC纯度超过90%,数量超过(2.0-4.0)×108个。将PBMC置于RPMI 1640中进行培养,培养箱环境为37℃、5%二氧化碳,培养时间为2小时,根据相关要求将贴壁细胞转变为DC细胞。

1.2.2.2CIK细胞培养

将收集的悬浮细胞密度调整到(1.0-2.0)×106/ml,然后向其中加入IFN-γ,然后开始培养,培养箱环境:温度37℃、5%的CO2,,培养时间24小时,然后将抗CD30单克隆抗体和IL-2置于其中,目的是刺激CIK细胞增殖和生长,培养期间,平均每3天半增加1次液体,并添加IL-2,在培养第7天之后,获取CIK细胞。

1.2.2.3 DC细胞培养

在RPMI 1640培养液中放置贴壁细胞,然后将其置于培养箱中,培养箱环境为37℃、5%二氧化碳,与此同时,在培养液中放入GM-CSF以及IL-4,平均每3天半增加1次液体,在培养第6天时,将TNF-α加入其中,目的是加快DC细胞成熟,在培养第7天,将DC细胞取出。

1.2.2.4DC-CIK细胞培养

对CIK细胞和DC细胞进行收集,依据1:10的比例将其放置于RPMI 1640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与此同时,将IL-2加入自重,平均每3天半增加1次液体,并补充加入重组IL-2,在培养第7天,对DC-CIK细胞进行收集。

1.2.3DC-CIK细胞回输

以上所选患者均按照DC-CIK细胞输注方案进行回输:在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放置培养完成的DC-CIK细胞进行静脉回输,总次数4次,1次/天,进行连续4天的输注。DC输注量:(2.1-3.3)×107/次,CIK输注量:(3.2-4.0)×109/次。细胞出库装袋后,按照规定,其需要在2小时以内完成输注操作,与此同时,在进行输注之前,收集DC-CIK细胞,对各种毒素以及病毒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显示为阴性。

1.2.4检测免疫功能相关指标

在治疗前1天和完成治疗后第3周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ml,将DC-CIK细胞放于EDTA抗凝管和普通试管中,采用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验,检测方法和仪器分别是免疫散射比浊法对免疫球蛋白浓度以及特种蛋白分析仪。

1.3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详细数据。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试验所得最终数据全部输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s)和率表示,检验分别用t和x2,组间比较经P值判定,P<0.05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DC-CIK治疗前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状况

在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D3-CD16+CD56+、CD3+CD16+CD56+、CD3+CD8+以及CD3+方面,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呈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CD3+CD4+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差异显著,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果如下表1:

3讨论

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均属于恶性肿瘤细胞,其严重威胁和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现阶段,主要采用放化疗以及造血干细胞抑制,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临床中,细胞免疫治疗方法被广泛使用,并获得了明显治疗效果[4]。在生物免疫治疗过程中,其主要组成成分是DC和CIK细胞,据有关资料显示[5],CIK源于外周血也或者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其属于异质性免疫细胞[6],而DC是一种抗原递呈细胞,其具有吞噬抗原的功能[7]。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的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和对照组外周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IgA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

总而言之,将DC-CIK免疫治疗方法应用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之中,可提升患者抵抗肿瘤能力和T细胞杀死数量,有效控制肿瘤细胞增长速度,避免肿瘤的复发,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秦雪,李秀琴. DC -CIK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对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2016,24(21):3459-3462.

[2]赵霞,丁慧芳,刘娟,等. DC-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6):1633-1637.

[3]孙峰,鲍扬漪,朱婷,等. 自体CIK细胞对晚期不同阶段肿瘤患者免疫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安徽医学,2016,37(11):1336-1339.

[4]许振胜,符芳姿,王美清,等. 阿昔替尼联合 DC-CIK 细胞治疗晚期难治性肾癌的疗效[J]. 国际肿瘤学杂志,2016,43(10):797-799.

[5]王艳飞,杨丹,杨同华,等.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2015,19(5):465-470.

[6]姜鹏君,朱学军,范振芳,等. 肿瘤抗原冲击的DC联合CIK细胞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6):785-789.

[7]张洪超.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人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7):32-35.

论文作者:白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探讨DC-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_白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