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硕士、多人”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研究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培训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3)09-0027-05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3.09.00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半衰期的加剧,社会和公众对继续教育的多元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国家继续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启动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探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办学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探索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创新模式,以及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沟通机制。高等学校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聚了丰富优势的教育资源,但在掌握社会需求、单位用人需求变化,以及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动态信息与时空转换的不适配与滞后方面的问题突出,学校单方面的改革和资源投入不仅难以切实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还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一条以“示范基地高校”为主平台,集成各方社会力量,实现优势教育培训资源与培训服务网系互利结合的“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与联盟机制,是高效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极佳途径。

一、现代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和功能

1.继续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的范畴和特征

在探讨“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追溯其上位概念“继续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培训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它是教育机构根据社会和公众需求开展的使受教育者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个人素养的不以提高学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在教育机构主导下实施的,也可以是终身学习者或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向教育资源供给机构购买的服务。继续教育培训区别于其他学历继续教育活动的突出特征在于其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众性。

2.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功能和办学方式的主要模式

从服务功能和办学方式的维度分析,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是多功能现代化培训中心。这种模式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培训中心往往是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其功能常常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定。形式灵活多样,有的是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职业教育的系统,有的可在几个小时完成进修科目的全部继续教育内容。二是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发达国家中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公司大都采取这种模式,如美国的摩托罗拉大学、拜耳大西洋公司培训中心、日本的东芝研修中心等,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和企业也正在积极探索这种模式。这些机构的功能是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生产实验和继续教育的一体化。三是企、校、研究机构联合体。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同企业联合,形成既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经营的业务,又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联合实体。将继续教育用合作研究、联合经营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市场需求引导的目标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继续教育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确定继续教育的方案,使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服务于社会。在这种模式下现存较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题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是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结合特定群体的职业或非职业技能提高需求所开展的专项培训活动。如:英语语言能力培训、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研修等。五是专业技术职务化继续教育服务项目。这种模式类似于职业教育。一些专业化很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适合于举办某些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继续教育。六是政府主导的专项继续教育培训。这种模式一般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突出问题或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性继续教育服务。如农民工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

从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的形式分析,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形式包括:集中面授培训、面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培训、远程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培训、远程培训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训、研讨式的培训、多种形式混构的培训等。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远程培训为主导的培训方式将是未来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趋势。

3.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效益的体现和评价要素

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效益是决定其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关键。继续教育培训效益在宏观和长远层面上体现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进程,促进国民整体素质提升方面的突出潜能;从不同领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角度体现其对行业、区域发展的人才保障水平,以及贡献率和增长率;从微观角度反映其对公众终身受教育的人权满足和多元文化与科技学习的保障,有利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和质量。因此,建立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不仅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时代要求,更是广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推进国家经济发展转型与结构调整的一项现实基础建设。

从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经济效益分析:继续教育培训效益主要关系到教育经济效益、教育培训效率和体系运行效率三个方面。教育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投资产生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而源于教育对劳动力的科学管理在生产过程中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显著利益。教育经济贡献率的表示方法有四种,即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额的贡献比例、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教育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例以及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4]继续教育培训的效益是国家各级政府、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主体,把一定的人力、财力和资源投入到继续教育中所产生的各种积极有益的结果。继续教育培训的高投入并非培训高质量产出的充分条件,通过构建高效运转的培训系统运转机制和方式是提高培训效率的关键。教育培训效率是指教育的输出与输入之比,它以一定量的输入追求最大量的输出或者是以最小量的输入追求一定量的输出。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效率具体体现在通过对现有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一定量的输入和最大量的输出。这一输出不仅是数量上的值,更是质量上的效果,即是培训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考察一个继续教育培训组织的教育产出是否是有效产出,应当看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培养的专门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教育效益理论的角度来评述继续教育培训的产出关键在于培训成果必须要符合社会需要,这是教育效益的目标指向。只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有效产出,否则,产出越多,浪费就越大。

第二,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后其劳动能力是否得到较大的提高,人才培养是否保证了质量。劳动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既体现在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长程度上,也体现在素质提高的程度上,尤其体现在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的形成上。没有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教育培训就没有有效产出。

第三,在一定教育投入下,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培训规模、人才培养的数量也是教育产出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相对于一定的教育投入,培训体系培养的人才数量越多,其教育的有效产出就越大。[3]

第四,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果是否能够及时在区域或行业内进行转化,转化的速率是否高效。培训成果的转化速率直接关系到培训成果的应用效果,特别是新技术推广等部分时效性较强的培训如不能及时转化,产生效益,其培训难以发挥实效。

二、我国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继续教育培训已经并正在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继续教育培训能力和培训产品输出规模上看,我国的继续教育培训供给能力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1年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末,全国共有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2亿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交叉统计在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1]而另两组数据又表明我国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与从业者数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供需矛盾:按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口径,2011年全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3000多万人次,举办了269期高级研修班,培训近1400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累计共有1400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1]另据教育部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人数6698.92万人次,在册人数5624.80万人次。[2]依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的两组统计数据,在不对两个统计口径的数据进行排重和对象分解(非学历培训统计数据中有相当部分的培训对象为在校大中专学生)的情况下进行乐观的分析,我国从业人员每年的人均受培训次数(各统计口径的2011年培训规模合计8624万人次与2011年全国76420万就业人员的基数对比)仅为0.11次。加之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员1100万以上(2010、2011年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1168万人和1221万人),以及现有超过19400万的老龄者,我国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培训服务供给能力亟待加强。值得注意的是,培训服务供给能力应根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变化,以及产业内人力资源结构变化和产能升级等需求因素进行有计划地增加和调整;培训服务的层次应以中低端培训为主,适度向高尖端渗透。

从现有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机构类型上看,培训资源的统筹和整合使用还缺乏科学规划和规范化运作,培训机构的质量和规模效益参差不齐。目前,在中国境内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机构大致分为:国有或政府参与的专门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社团组织开办的专门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附属培训机构、民间力量开办的培训机构、境外组织开办的培训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附属的培训机构以及开设有培训业务的中介组织等。培训服务市场较为混乱,各种渠道的教育培训机构重复建设和雷同化问题突出,缺乏较成规模的培训资源整合平台,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社会声誉。结合中国人力资源大国实际,通过完善法规和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分区域、分行业领域进行规范的资源整合与重组,构建实力雄厚的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群落,是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任务和紧迫工作。

三、“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功能结构

1.“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内涵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是指在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中,通过共建与协作,建立由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高校为(核心)主平台,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地方特色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并发挥各自优势,以全面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绩效、建立和推行一定范围内的培训质量标准为目标的培训管理、服务体系。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创新在于为培训服务的科学化和服务形式的多元化、投资的多元化和培训资源的多元化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通过发挥示范基地建设高校的教学优势、科研资源和平台共享功能,持续提高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经济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和监控功能;发挥高职高专院校、其他社会教育资源的市场辐射作用,采用组建多元联盟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大众的可持续的继续教育服务,并在运行中助推继续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改革。这种体系的构建方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参与机构的作用,更能有效促进各参与机构的自身水平提升和持续发展。

2.“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功能结构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联盟、共建、协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服务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对称交流和服务成果的快速转化。

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联盟的企事业单位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科学准确地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的条件和产业集群建设、主体功能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规划,指向性地提出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并适当积聚或划拨经费促进相关的人才培养。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本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培养标准,并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的配套建设。参与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需求和规划,有针对性地列出培训项目需求和成果转化标准。

另一方面,协作高职高专院校、企业大学、社区学院,有培训能力的“龙头”企事业单位、特色培训机构作为具体培训工作的实施单位,从其面向众多目标人群的需求出发,快捷、高效地反馈培训对象的及时需求和培训效果,还可在主体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和对象群体的需求实际对培训项目、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研发特色培训内容,切实将培训活动、受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通过实施培训成果的跟踪服务,以跟踪服务的拓延内容提高培训的绩效。

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及其校际联盟组织作为培训体系的主要整合平台,结合两方面的需求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和研发,着力加强共性培训活动研发能力、培训项目的科学研究、培训手段的研发和远程培训平台的建设,并充分调动优势教学资源建设适应面广的或高端的培训资源,打造培训项目研发中心、培训资源研发中心、培训平台运营中心、培训资源库和培训服务的内部评估中心。

培训体系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协作机构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也可以是协作单位共同组建相对独立的运行机构,还可以通过共建联盟机制等形成。“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多元主体构成可分为项目主导、功能主导、目标主导或多重主导并存等模式。其中,项目主导的方式载体众多,也最能快速推行。如:清华大学与国资委系统、一些国有企业合作开展的国有企业班组长培训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根据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推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培训项目等。在实际建构培训体系的过程中,各多元主体并不需要一应俱全,但应有需求、整合,实施各方应参与其中,以确保培训的效率,这是“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区别于其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双向培训体系的重要标志。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内核中各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多向互动的,其与体系内核外辐射领域的目标人群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亦是多向互动的,信息资源通过培训体系进入示范基地建设高校为主的“核心处理器”进行整合,并通过多元渠道对目标人群和辐射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服务。更因为这样的良性互动,将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身的体系建设,形成有效运行体系。“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多元主体结构和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多元主体结构和运行体系示意图

由多元主体根据协作分工原则,共同搭建多维的内核培训系统,开放的内核系统在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中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以一定目标服务对象为元点,广泛开展面向社会需求群体和单位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内核系统外的培训需求等亦通过关联渠道反馈到内核系统中的各多元主体,形成培训共需多方的良性互动。

3.“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架构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人才培养标准、质量控制系统、主体培训方案、培训管理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等的制定需要由需求、整合、实施各方参与,从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并在统一的体系框架下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侧重的分项设计和实施,以确保体系内各种培训层次之间、继续教育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的“纵向立交”和各类培训成果之间的“横向立交”畅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统一的质量控制系统和统一的主体培养方案是确保培训成果公信力和延续性的关键,是科学量化“立交”内容的基础。统一的内部评估系统和统一的运营服务平台是保障培训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培训服务不可能是完全固化的闭合系统。还应在统一的框架体系基础上,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维度进行适度重构。体系内,应由具体培训实施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组织培训资源,开展针对具体对象的培训活动。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架构示意图

“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在各方确定的总体构建目标、框架和实施原则基础上,通过构建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统一的质量控制系统、统一的主体培养方案、统一的服务管理系统、统一的培训服务支持平台、统一的内部评价系统,进行系统内外培训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和配置,并通过有效的合作和运行机制保障整个运行架构的高效运转。由具体的培训实施单位在这一体系的架构内具体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个性化培训服务。

四、结束语

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能够较好地提高社会继续教育培训的整体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建设,降低相对成本,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是对我国现有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有机重构和聚变的创新范式,是解决我国日益高涨培训需求和培训资源相对分散和匮乏问题的有效方式。采用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构建方式,既能快速提高我国的继续教育培训能力,也能有效避免由强需求导致的盲目新建和“产能”过剩。经教育部、财政部授牌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现已有50个,遍布我国东、中、西部的17个省、市、自治区和多个行业领域,以这些示范基地为核心平台构建多个“一主多元”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实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辐射广泛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不仅能在其所辐射的区域和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有效地推动全国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进程。课题组希望通过对“一主多元”继续教育体系的探索性研究,吸引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将其及衍生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构建模式运用到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和终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标签:;  ;  ;  ;  ;  ;  ;  

“一个硕士、多人”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研究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