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1例高危AFP病例调查分析论文_王海燕1,樊帆2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1例高危AFP病例调查分析论文_王海燕1,樊帆2

王海燕1 樊帆2

(1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云南 普洱 665000)

(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云南 昆明 650022)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普洱市思茅区2015年出现的一例高危AFP病例,健全和完善高危AFP病例处理方案,为普洱市脊髓灰质炎边境防控提供有力保障。方法:访谈病例发病前后情况,查阅临床病历,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结果:病例最终排除脊髓灰质炎,云南省专家诊断小组先后两次组织了临床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专家21人次,对该病例进行了会诊,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专家最终诊断该病例排除脊灰,诊断为GBS可能。结论:该病例是流动儿童,无脊灰疫苗免疫史,最终排除了脊灰的诊断,但暴露出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且通过此事件的调查处置,完善高危AFP病例处理方案,为普洱市脊髓灰质炎边境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高危AFP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074-02

2015年5月19日上午10时,普洱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接到云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反馈信息:普洱市思茅区一例AFP病例到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高危AFP”病例,现病例已返回思茅区,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接到信息后普洱市疾控中心、普洱市人民医院和及思茅区疾控中心、思茅区南屏镇卫生院抽调工作人员组成调查组,2015年5月19日下午3时及时对该病例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1 病例居住地基本情况

患儿居住地梅兰村属于思茅区城乡结合部,卫生条件一般,该片区城镇户口为凤凰路社区管辖,农村户口为南屏镇曼连村委会管辖。凤凰路社区设有卫生服务站1个,有工作人员4人,开展基本诊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未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曼连村为南屏镇政府所在地,未设立卫生室,设有接种点1个,工作人员1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责部分农村片区预防接种。

1.2 核实病例

病例基本情况

病例,男,汉族,2013年3月5日18时在普洱市人民医院出生,病例为第一胎,出生时体重3700克,身体健康。户籍地为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拗田村,现居住地为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梅兰村,发病地点在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拗田村。病例于2013年3月5日19时在普洱市人民医院接种过1剂次乙肝疫苗,2013年3月6日在普洱市人民医院接种过1剂次卡介苗,无OPV及其它疫苗接种史。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建筑工地打工,经常在普洱市各县建筑工地流动务工。病例2015年1月22日返回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拗田村过年,3月1日无诱因出现发热,当日在当地个体诊所诊治并肌注药物治疗(具体情况不详),当晚感觉患儿腿无力,3月2日患儿出现不能行走等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家自行用中草药治疗一周后到昭通市镇雄县医院诊治,镇雄县医院诊断“佝偻病?”,居家治疗约一个月未见好转(具体用药不详)。4月5日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以“病毒性脊髓炎?”收住院,4月28日自动出院返回普洱市思茅区居住地。患儿监护人否认同症状病例接触史。

1.3 实验室粪便标本检测情况

4月10日和4月12日由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采集2份标本送检,4月26日重庆市CDC报告未检出脊灰病毒。5月19日,5月21日思茅区CDC再次采集标本,送云南省疾控中心进一步检验,均未检出脊灰病毒。

1.4 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情况

此病例3月2日曾到昭通市镇雄县医院诊治,镇雄县医院诊断“佝偻病?”,未进行报告,4月5日到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就诊,4月7日由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进行网络报告。5月7日转到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管理。

1.5 思茅区南屏镇OPV免疫情况

思茅区南屏镇2013年、2014年的OPV常规报告接种率为100%。

1.6 思茅区OPV 强化免疫情况

2012年、2014年全省开展了4岁以下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思茅区的报告接种率均>97%。

2.处置情况

2.1 采集病例及密切接触儿童粪便标本

5月19日,5月21日思茅区CDC分别采集病例双份标本和病例周围5份5岁以下密切接触儿童大便标本(5名儿童中与患儿同住一起的表兄妹3人,其他儿童2人),送云南省疾控中心进一步检验,均未检出脊灰病毒。

2.2 AFP病例主动搜索情况

2.2.1病例所在地县级以上医院AFP主动搜索情况

对病例所在地的普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思茅区人民医院及南屏镇卫生院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查阅2014年—2015年的门诊日志及病历,共查阅6590条,发现AFP漏报4例。对漏报的4例AFP进行随访,均已经恢复。

2.2.2病例居住地AFP主动搜索情况 在病例居住地南屏镇梅兰村开展了入户主动搜索,未发现AFP病例。

2.3 病例周围儿童接种率调查

2015年5月19日在病例居住地南屏镇梅兰村开展了OPV接种率快速评估,共调查5岁以下儿童35人(其中1名为出生20天儿童):其中常住儿童11人,占调查儿童的31.43%,外来但居住时间≥3个月的儿童24人,占调查儿童的68.57%。OPV服苗率均为97.06%。

3.病例最终诊断

2015年6月5日和7月15日,云南省专家诊断小组先后两次组织了临床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专家21人次,对该病例进行了会诊,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专家最终诊断该病例排除脊灰,诊断为GBS可能。

4.讨论

该病例是流动儿童,其父母从昭通市镇雄县到普洱市务工,在思茅区梅兰村租房,平时长期在普洱市各县区的建筑工地流动务工。其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甚至不知道孩子应该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病例仅仅在出生时接种过1剂次乙肝疫苗和1剂次卡介苗,无其他疫苗的免疫史。

今后工作中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首先是要加强监测,提高诊疗水平,及时发现并报告AFP病例。其次是强化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要认真落实流动儿童扩大免疫工作管理相关要求,定期组织人员对辖区流动儿童情况进行主动搜索,及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消除免疫薄弱点。三是加强免疫规划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科学知识,让家长共同参与和支持预防接种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7.

论文作者:王海燕1,樊帆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  ;  ;  ;  ;  ;  ;  ;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1例高危AFP病例调查分析论文_王海燕1,樊帆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