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现状与思路&基于浙江、福建、河南、甘肃、黑龙江农村地区调查的实证分析_农民论文

当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心态——基于浙江、福建、河南、甘肃、黑龙江等五省农村地区调查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论文,黑龙江论文,福建论文,河南论文,实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4~0044~06

       一、研究背景

       只有广大农村实现中国梦,我国才能全面实现中国梦,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夙愿与共同追求。为此,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2年发布的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由于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因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无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尤其强调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从事农业,并把农业生产作为终身职业。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班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同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培训良好道德,提高农民综合素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根据中央号召,农业部发布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提出了“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2012年农业部又正式发布了《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要实施的“五大工程”;有力地发挥了“政策推动”的作用,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启动和实施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以农民工技术培训为主的“蓝色证书”工程,以青壮年农民培训为主的“雨露计划”、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星火计划”、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等,大大发挥了政府部门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推动作用[1]。在农民培训体系上,基本形成了科教体系涵盖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格局。

       全国各省市结合各地实际纷纷出台了自己的农民培训政策,并以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开展了多种内容的农民教育培训。浙江省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自2004年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通知》(浙委办发[2004]21号)精神,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为目标,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及预备劳动力培训为主要内容,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一千多万人,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浙江省的农业职业教育已形成中等农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相衔接的教育格局,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教育方式[2]。福建省早在200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就已明确提出“发展农广校,农函大等各类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实用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又印发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相应的安排和部署。通过各种重要政策和有力措施,福建省组织开展了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以及核心农户培训工程等[1]。河南省是我国唯一人口过亿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约占70%,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有“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作”、“雨露计划”等;自2004年至2012年,全省有近300万农民和贫困群众参加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获得了就业、创业的“金拐杖”[3]。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河南省制定了《河南省2008年国家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河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河南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4];2014年河南省投入1.16亿元补助资金,在全省培育6万名左右新型职业农民[5]。此外,黑龙江、甘肃等省也都就农民教育培训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8]。

       综观已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和相关研究,一般侧重教育培训工作的培训实践和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和管理举措,很少关注培训主体,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和心态,也缺乏对不同地区农民教育培训的比较分析。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实证调研,对不同地区的农民培训进行比较分析,并了解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观念和心态,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成效。

       二、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现状与心态调查的实证分析

       根据湖州师范学院在全国有关省份的生源分布,课题组组织了30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回乡之机,采用抽样法,分别在我国浙江省、甘肃省、福建省、黑龙江省、以及河南省的30余个村对当地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心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8647份,收回问卷7696份,回收率89%,其中有效问卷7673份,问卷有效率99.7%。调查对象的省份分布详见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详见表2。

      

      

       自编《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心态调查问卷》。根据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文献,先初步设计访谈提纲,对农民及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开放式与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合蹲点观察的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确定与“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心态”问卷的维度和具体项目;最后,通过再次访谈和试测,选取较典型的项目,完成问卷编制。问卷的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变量,问卷正文共设计了18个问题,分为五个维度:第一维度: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设计了1~3题;第二维度:农民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原因,设计了4~7题;第三维度: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认识,设计了8~11题;第四维度: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评价,设计了12~15题;第五维度: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态度与希望,设计了16~18题。除个别题目需要根据被试的回答填写相关内容外,其它各题均按被试回答每个项目的频次及百分比进行统计和分析。

       此外,结合问卷调查内容,对个别村庄和部分农民进行了蹲点调研和访谈调查,通过观察记录与访谈调查,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民对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心态,每次观察与访谈后都会及时记录并整理资料。观察与访谈的形式使用眼看和耳听相结合,记录一般采取笔记与录音相结合的方式,录音资料一般于当天整理成文字资料。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状况不容乐观

       1.绝大多数农民尚未参加教育培训,农业省份参加比例相对高些。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各地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详见表3。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89.8%)尚未参加教育培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农民参加了教育培训。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农业大省(河南、黑龙江)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比例高于其它省份(浙江、福建、甘肃);卡方检验结果为:

=54.886,df=4,p=0.000。浙江、福建和甘肃三省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都在90%以上。

      

       2.已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多样,彰显地区特色。从已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来看,主要是综合素质教育(25.4%)和科学种田培训(24.9%);其次是手艺技能技巧培训(14.6%)、种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12.1%)和扫盲教育(11.9%);此外,还有农业加工与经营管理培训(4.1%)、种粮大户或领军人才培训(2.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9%)、以及其它培训(3.8%)。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存在显著差异,地区特色明显。卡方检验结果为:

=154.034,df=32,p=0.000。亦即,农业大省(河南、黑龙江)和西部省份(甘肃)开展最多的农民教育培训主要是“科学种田”,所占比例分别为48.0%(黑龙江)、44.4%(河南)和38.5%(甘肃);而东南地区(浙江、福建)开展最多的则是“综合素质教育”,所占比例分别为28.6%(浙江)和23.0%(福建)。

       (二)农民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1.不了解教育培训或不知道怎么参加培训,是农民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原因。对于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调查发现,他们之所以没有参加,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有农民教育培训”(43.5%),其次是“没有时间参加,要干活”(25.2%)和“不了解农民教育培训有什么作用”(19.3%),也有极少数农民没有参加培训是由于“去培训地点交通不方便”(5.8%)和其它原因(6.2%)。

       进一步分析农民是否知道怎么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结果发现,竟有75%的农民不知道怎么参加教育培训,知道怎么参加培训的农民只占11.4%,另有13.6%的农民不确定。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有高达86.1%的农民不知道怎么参加教育培训——远远高于其它省份的比例,这是农民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原因。

       2.教育培训时间短,是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受训农民看来,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问题是“时间短、没效果”,有52.9%的农民持这种观点;远远高于反映其它问题的农民比例,如20%的受训农民反映是“交通不便”,也有10.5%的受训农民反映是“培训内容不切实际”;此外,还有少数受训农民(16.5%)反映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其它问题。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培训时间差异很大,培训时间短的问题在黑龙江、河南和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三个省份尤为突出,这三个省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在一天以内的分别占59.3%、58.6%和48.4%。相反,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和福建二省,农民教育培训时间一般安排2~3天,分别占44.6%和43.0%,这两个省安排培训时间在一天以内的分别只占12.8%和34.9%。

       此外,年龄也是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各年龄段没有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60岁以下各年龄段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比例都比较高(均高于89%),显著高于60岁以上的农民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比例(85%);其中没有参加教育培训比例最高的年龄段是30岁以下的农民,占92%。

       (三)多数农民认同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但不一定知晓教育培训的开展情况

       1.农民基本认同“教育培训有助于提升农民素质”。对于“教育培训是否有助于提升农民素质”的问题,有一半被调查的农民(50.1%)持肯定态度,认为“是有帮助的”;还有37.6%的农民认为“有点帮助”;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农民认为是“没有帮助的”(4.5%)或表示不知道(7.8%)。

       2.农民基本认同“教育培训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乡村”。对于“教育培训是否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民(78.3%)都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少部分农民(6.4%)持否定态度,或表示不知道(15.2%)。

       3.农民不太知晓教育培训的情况,西部农民不知晓的问题更加突出。对于“您听说过农民教育培训的事吗”这一问题,只有13.3%的农民表示“听说过、也了解”,而一半以上的农民(53.1%)则表示“虽然听说过,但不了解”,还有33.6%的农民甚至“没有听说过”。

       进一步比较分析各地区的情况,结果发现:甘肃省农民不知晓的问题最为突出,竟有42.9%的农民没有听说过农民教育培训的事;黑龙江省的工作做得最好,但也有20.6%的农民没有听说过。

       此外,农民也不太知晓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调查发现,有42.5%的农民不知道政府哪个部门管教育培训。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甘肃省这一问题更突出,高达67.3%的农民不知道政府哪个部门管教育培训;黑龙江省的工作做得较好一些,但也有13.3%的农民不知道。

       (四)受训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评价褒贬不一,地区差异明显

       1.约有一半的受训农民评价授课教师的态度是认真的,黑龙江和甘肃两省的农民评价较高些。从参加了教育培训的农民看来,有53.2%的农民认为培训教师的态度是认真的,但也有44.9%的农民认为培训教师的态度一般,认为培训教师态度不认真的农民很少,只有1.9%。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在黑龙江和甘肃两省,受训农民对培训教师的态度评价较高,分别有63.3%和62.5%的农民认为培训教师的态度是认真的;但在河南省,却只有34.3%的受训农民认为培训教师的态度是认真的,65.7%的受训农民都认为培训教师的态度一般。

       2.约有一半的受训农民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效果感到满意,黑龙江省农民的满意度较高。就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授课效果而言,有52.1%的农民感到满意,但也有43.5%的农民认为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授课效果一般,还有少数受训农民(4.4%)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效果感到不满意。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在黑龙江省,受训农民对培训教师教学水平或授课效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达62.7%;相反,在河南省,却只有40.0%的受训农民对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授课效果感到满意,地区差异非常显著。

       (五)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愿望性不高、期盼性不强,地区差异明显

       1.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愿望性不高,甘肃农民的参加愿望最低。为了了解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观愿望,在问卷中设计了“你希望或愿意参加农民教育培训吗?”结果发现,有45.3%的农民回答“是的”,但同时有32%的农民表示“无所谓”,还有22.8%的农民甚至表示“不想参加”。

       从地区差异来看,黑龙江的农民表示“愿意或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的比例最高,达82.1%,远远高于其它省份;而在甘肃省,表示“不想参加”的农民比例最高,占51.9%;河南和浙江两省则表示“无所谓”的农民最多,分别占43%和40.1%。

       当进一步询问农民“今后会参加教育培训吗?”,结果表明:35.1%的农民表示“如果有时间就参加”,41.8%的农民则表示“如果免费或付费少就参加”;另一方面,也有15.5%的农民表示“克服困难也要参加”;明确表示不会再参加的农民很少,只有7.3%,各省农民参加的态度基本类似。

       2.农民希望参加的教育培训内容具有多样性,且受地区影响很大。对于“你最希望参加哪一种培训?”的问题,调查结果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民(31.5%)表示希望参加“综合素质培训”,也有约五分之一的农民(20.5%)表示希望参加“科学种田培训”,再就是希望参加“种植养殖等职业技能”(15.3%)和“手艺技能技巧培训”(14.3%),或“农业加工与金融管理培训”(5.6%)、“扫盲培训”(5.5%)、以及其它培训(如承包大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民希望培训的内容彼此差异非常明显。在东南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农民最希望培训的内容是“综合素质培训”,分别占38.4%和26.0%;而在农业大省黑龙江和河南,农民最希望培训的内容则是“科学种田培训”,分别占36.2%和40.7%;在西部的甘肃省,农民最希望培训的内容则是“种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占26.3%。

       三、改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但本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并不了解教育培训,也不知道怎么参加教育培训。虽然这里有农民不主动关心培训、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等个人因素,主要还是政府和社会宣传不力的原因。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县、乡、村等各级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充分利用手机群发短信平台、广播电视等,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使农村广大群众充分知晓农民教育培训的时间和地点、形式和内容、参加渠道和激励措施等;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农民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成为自觉的选择和行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讲究农民教育培训的实用实效性,提高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发现,受训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对自己有帮助”(67.3%),其次是“对培训感兴趣”(20.8%);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38.5%)和提高技能(47.2%)。访谈结果还表明:不同类型的农民对教育培训有不同的期待,种粮大户一般希望安排科学种田培训;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则希望安排技能技巧或工艺手艺培训,以便让自己多一门技艺;经商的农民则希望安排有关经营管理的培训。因此,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根据农民需求或驱动因素[9]设计培训内容,讲究培训的实用实效性,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亦即,要强调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实效为重、让农民满意为原则,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有机衔接,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农民培训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岗位实践技能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此外,对农民的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希望教育培训在农闲、空闲或者晚上等时间进行,而且希望安排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如乡镇、村委会等地方。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还应充分考虑农民教育培训的时间适宜性和地点就近性。

       (三)优化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大约一半的受训农民认为授课教师的态度是认真的,也只有大约一半的受训农民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感到满意。因此,要优化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10],这是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品牌的关键。要建立由省、市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及中职学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培训教师团队,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拥有一批较为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资源。农民培训教师,既要能够讲解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等,又要能够讲解和传授文化知识、新观念、新风尚以及健康生活、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此外,农民培训教师也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学习,要进修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后方可颁发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资格证书,取得任教资格后才能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任教工作。

       (四)针对不同地区各类农民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不一样,农民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应各有所侧重。本次调查发现,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由于经济较发达,文明程度较高,因而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开展较多的是“综合素质教育”;而在内陆地区(河南、黑龙江和甘肃),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因而开展较多的农民教育培训主要是“科学种田”;说明不同地区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考虑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基本上符合当地农民对教育培训内容的期望。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地区差异特点,探讨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包括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生态、风俗、地理、历史等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教材。同时,由于各地区农民构成成分的多元性和农民对培训需求的多样性,因而农民教育培训还应充分考虑农民的成分特点和需求特点。例如,在黑龙江和甘肃的农民构成中,根据本次调查,都是种地的农民占多数(分别为61.6%和54.2%),其次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分别占10.9%和13.2%;因而除了突出“科学种田”的培训内容之外,还应加强各类“职业技能技巧”的培训内容,以满足外出打工农民的特殊需求;同理,在浙江,外出打工的农民和在家种地的农民几乎占同样的比例,分别为16.3%和16.6%,其次是经商的农民较多,占12.8%。因此,农民教育培训要同样突出“科学种田”和各类“职业技能技巧”的培训内容,并要加强“经营管理”的培训内容,以满足经商农民的特殊需求。

       (五)认真反省以往农民教育培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各地区还应认真反省以往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不足,找出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例如,本次调查发现,在甘肃,没有听说过“农民教育培训”的农民达42.9%,不知道“哪个政府部门主管农民教育培训”的农民达67.3%;“没有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农民比例高达92.8%,表示“不想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农民比例也最高(51.9%);因此,认真反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工作在甘肃省最为迫切。如何让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家喻户晓,如何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人心,进而提高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甘肃省农民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培训机构最为急迫的任务。另外,在本次调查中,河南省只有34.3%的受训农民认为培训教师的态度是认真的,只有40.0%的受训农民对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训效果感到满意。因此,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在河南省显得最为迫切。在调查当前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构成、师资道德、师资水平、师资待遇等基础上,妥善考虑和安排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此外,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黑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还应解决“培训时间短”的问题,深入调查“培训时间短”的原因,根据培训内容要求和受训农民实际,适当延长教育培训时间,并从培训经费和师资数量上加以保障,以切实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

标签:;  ;  ;  ;  ;  

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现状与思路&基于浙江、福建、河南、甘肃、黑龙江农村地区调查的实证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