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若干展望_社会学论文

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若干展望_社会学论文

关于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几点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再过四年,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将要进入21世纪。以我国社会为根基的中国社会学,将以什么面貌进入21世纪,它在21世纪将会如何发展,这是社会学界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在这里,我愿意联系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实际,对21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一些粗浅的预测。着重讲两个问题,一、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四大趋势。

一、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从1979年社会学学科恢复到现在,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1.经过16—17年的努力,我国有了一支相当规模、较有实力的社会学研究、教学和工作队伍。从事社会学研究、教学的人员已达900余名,其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研、教学人员600多人。[①]

2.社会学的科研、教学机构和学术团体遍布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种社会学研究机构34个(包括不同层次的研究所和研究室),有社会学系这样的教学机构17个,有社会学学会这样的学术团体34个。中国社会学学会还建立了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的“年会制度”。

3.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它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学教科书和教材,已经培养了社会学专业人才2400人。其中,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也在1996年加入了这个行列;不少高校的社会学系有硕士学位的授予权。社会学系出来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有观察社会的社会学视角,有较系统的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有较强的在计算机上处理数据的能力,因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

4.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方向、本土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学科的性质等问题上,社会学界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这种共识集中体现在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用费孝通先生在《建立我国社会学的一些意见》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要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这是在本质上有别于中国旧时代的社会学和西方各国的社会学的”。我在《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一书中,也对此作了论证,认为“我们现在要建立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或者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学”。

5.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的具体社会科学,在17年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已经发展和建立了一些相对完善和独立的分支学科体系,这些分支学科包括: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学、农村社会学、都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性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教学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企业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国外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学、社会调查学、体育社会学、法社会学等等。

6.1992年底《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出版,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卷首文中,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社会学的一系列根本理论问题,如社会学对象、性质、功能、地位等,描述了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对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趋势也作了分析。该卷辞书收集了千余条词条,概括和总结了社会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社会学知识,成为社会学学科的一本总结性成果。此外,社会学有了像《社会学研究》等自己的杂志,出版了《中国社会学年鉴》。

7.社会学的研究和社会调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出版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有影响的著作。现在,一些社会学术语,如“社区”、“协调发展”、“运行机制”等,已经成为社会上大众的通用语言。

8.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学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1995年底亚洲社会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总之,可以说,经过社会学界16—17年的努力,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学科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地确立起来了。无论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过程,还是在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费孝通、雷洁琼等老一辈社会学家起了特殊重要的、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我认为,这种提高,从理论上看,是有必然性的;从实践上看,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先看必然性:

第一,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是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要求。

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的确立是社会大变动,特别是社会现代化,即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产物。世界如此,中国同样是如此。中国社会学在本世纪初的引进和产生,是中国当时业已开始的社会转型的需要,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恢复与重建,则是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需要,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所有重建后的社会学的研究工作,都可以看作是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力图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及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努力。中国社会的社会转型加速期,在我看来,将延续到下个世纪的10—30年代。这是社会学大有作为的时期,是社会学学科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时期。

这里,我想附带说一下“社会转型”这一用语的规范化问题。“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对“社会转型”这个术语有一个正确理解的问题。目前,确实存在种种不正确理解甚至是滥用这个术语的现象,但是纠正不正确理解和反对滥用,并不是要反对“社会转型”这个术语本身,因为任何一个术语都可以被滥用。

滥用中,最突出的一类是把社会转型理解为所谓“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或向“后社会主义转变”等,这是基于错误政治立场的滥用。理论界有些同志反对这类滥用是对的,但由此反对“社会转型”本身则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事实上也陷入了与滥用者一样的错误理解,只是处于两个不同的极端而已。

还有一类不准确的理解,就是把我们的经济体制转轨也叫做“社会转型”。不错,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转变之中: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并进,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这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是很少见的。但是,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并不是等同的,至少有三方面不同:(一)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结构转型不可能在一个短时期内完成,而是一项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过程的长期任务。而体制转轨并不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部内容,与整体的现代化过程相比较,体制转轨应当在一个相对来说不是太长的时间中完成,这是降低改革成本所必需的。(二)中国的社会结构确实是从一种传统型结构向现代型结构的转型,而相对于结构转型来说,中国的体制转轨并非是从一种传统体制向另一种现代体制的过渡,而是从一种缺乏效率的现代体制向另一种更有效率的现代体制转变。(三)两个转变的同时并进,一方面形成相互推动的趋势,另一方面也相互制约,造成结构冲突和体制摩擦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改革和发展的难度。由此可见,把我们的经济体制转轨也叫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不确切的,这里的“传统”已不是与“现代”相对的那种有确切含义的“传统”了,而只是与“现在”相对的通常所说的“过去”两字的含义了。

第二,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是社会和国家相对分离的要求。

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加速转型的诸多变化中,对社会学发展最具实质意义的是国家和社会的相对分离。所谓国家和社会的相对分离,是指国家真正成为社会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不再直接是社会交易的一方。中国的国家和社会相对分离的经济基础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体,国家不再是社会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分配者。与之俱来的原有的身份体系弱化,结构弹性增强;政府职能发生变化,权力下放,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国家和社会相对分离的过程自70年代末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时就开始了,“十四大”更以明确的形式确定下来。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得以完善,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亦将形成。随着大社会的形成,社会哨活的扩大,社会管理要求的提高,必然要求社会学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学学科的地位。

第三,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是非经济因素作用日益突出的趋势。

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往往不在经济因素本身,而在非经济因素方面,例如,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改革和现代朴业制度的建立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同样,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非经济因素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到下一世纪,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加速转型,无论从空间上、时间上,还是结构上,非经济因素将会越来越表现自己。从空间上说,各地转型的“度”和“势”相去甚远,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从时间上说,传统的东西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现代化,现代的东西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生成,“失范”和“重组”的问题十分突出;从结构上说,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转型的不同步性,其内部各个部分转型的不同步性,都有可能产生激烈的摩擦和冲突。在昆曲高速公路上,有条标语:“加强公路交通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从沈阳至本溪的高速公路上,也有一条显眼的标语:“同心同德把经济搞上去,群策群力将人口降下来”,这也说的是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因素的影响,它已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所有这些,必然要求社会学更多、更积极地参与生活,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也进一步提高社会学学科地位。

第四,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是国际社会达成重视社会发展的共识的结果。

社会发展问题在世界范围的尖锐提出,已经日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1995年3月举行的世界社会发展各国首脑会议,就是明证。我国政府首脑参加了这个重要的国际会议。这个会议提出和讨论的三个主题:减缩贫困、扩大就业、增进社会整合,都是社会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对中国来说都是长期的、直到下世纪才能解决的任务,没有一个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达成重视社会发展的共识,对下个世纪中国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进一步提高,将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再看实际过程,种种事实表明,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过程已经开始:

第一,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社会学课题是增加最快的学科之一。

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社会学的课题共立项210项,其中重点项目42项,一般项目116项,青年项目52项。而“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就超过20项,几乎是前三个五年计划的一半。1996年一般项目近30项,1996年青年项目10项。今后四年,年度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估计还会有120项左右。这样,仅“九五”一个五年计划中社会学项目的立项数,就与前三个五年计划的立项数相差无几。除经济学科之外,社会学立项数的增加是最快的。

第二,在国家学位体系中,社会学学科占有显著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在国家学位体系中,社会学属于法学门类,为该门类的一级学科,与法律学、政治学、民族学并列。而在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中,现有四个二级学科,即:1)社会学理论和方法;2)应用社会学;3)人口学;4)人类生态学。今年即1996年1月6日至12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六次会议(文理学门类)上,我作为社会学界唯一的代表,反映社会学界的意见,正式提出了关于将社会学学科上升为大门类的建议,费孝通先生为此也向学位办写了书面意见。同时,我还提出了在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中二级学科从四个增加到六个的建议,这六个二级学科是:1)社会学理论和方法;2)应用社会学;3)人口学;4)人类生态学;5)社会/文化人类学;6)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今年7月,学位办在充分听取并综合各方面专家及有关管理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以“理顺和规范一级学科,调整和拓宽二级学科”为目标,提出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按宽口径设为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三个。今年10月,学位办又在综合返回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征求意见稿第二稿,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又成了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四个。这一切目前尚不是定论,但趋势是明显的,即社会学的被承认的学科范围正在扩大;社会学在国家学位体系中占有显著的学科地位。

第三,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学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这方面的事实很多,例如,作为政府行为的《21世纪议程》的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十分明显地表明了社会学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同时,政府有关部委,如计委等,除了有社会发展司之外,还成立了社会发展研究所。又如,各类社会发展报告的多方编写,是社会学发挥自己社会影响的一条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连续四年发表社会发展形势年度预测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也利用各自的学术优势出版自己的定期和不定期的社会发展报告。这些报告,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也对政府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如,我们的社会学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和其他媒体上,对大众关心的热点社会问题,表示意见,进行引导。不少报纸(如《中国青年报》等)都设置了社会调查方面的专栏,许多社会学家参与其中的策划和指导工作。社会学方法被广泛采用,如现在国家统计局已经改革过去的统计报表方法,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物价等社会关注的焦点及时进行报告和预测,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和准确性;现在经常进行的市场调查等也大量采用了社会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还有,许多非社会学专业的杂志开辟了“社会学专栏”。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大增加。

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四大趋势

这里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四大趋势,是指我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国际化、综合化和成熟化趋势。

第一,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趋势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因此,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面临着一个本土化或中国化的问题。对于本土化,社会学界早有议论,曾有“资料本土化”的说法,即把本土化理解为“理论是外国的,资料是中国的”,现又有“对象本土化”、“理论本土化”以及二者同时本土化等诸多说法。关于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我认为,有几点应该引起注意:

一,所谓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求中国社会学能正确地描述和解释中国的社会现实,预测社会发展的前景,从而指导社会的发展;其标志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

二,在当今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是与社会学的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土化问题的正确理解,是以社会学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为前提的。这里的关键是要解决一个指导思想问题和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

所谓指导思想,就是我国的社会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一方面从中学习领会他妹观察社会生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方面掌握他们对中国社会一些基本问题的论述。离开这些,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从而不可能得到正确解决。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我国的社会学必须首先立足于我国的社会实际,去调查、去研究、去概括、去总结,同时,又要深入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从我国丰富的社会思想资料中,从我国悠久的优秀传统中吸取养料。

三,本土化并不是排外化,可以说,本土化本身就包括借鉴、扬弃国外社会学,特别是西方社会学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吸取国外社会学精华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这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目标。在下一世纪,这样的社会学本土化,将随着研究社会转型加速期的深入而加速进行。

第二,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化趋势。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化问题,现在提到的还不多。但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的发展日益引起国际注目,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化也日益突出。所谓国际化,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学成为世界社会学不可缺少的一支,具有与国际社会学界对话的能力和地位,从而得到国际社会学界的承认;二是中国社会学家能从世界的高度,从整个人类实践的高度来解释中国社会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这两个方面也是相依不离的,后者是前者的内在本质,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在21世纪,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将同时加速,这是世界一体化趋势和中国与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必然结果。

自从资本主义进行殖民扩张以来,世界日益被纳入到一个经济体系之中了。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快速交通工具的发展,整个世界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心理等各方面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进行。世界的一体化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具有世界意义,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都具有世界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整个世界的研究,同样,对世界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与此同时,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也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东西问题,南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直接需要国际合作。

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一体化只是局部的、缓慢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其程度之深(从器物层面到社会心理层面),范围之广(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速度之快,均为前所未有。特别是“十四大”以后,中国奉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上加快和加深了自己与国际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成功对世界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对于中国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国际意义。国际社会学界对中国长盛不衰的研究热潮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社会学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两个不同的但又紧密联系的过程,一定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任何统一都是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学的本土化并不排除国际化,社会学的国际化也不排除本土化。社会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从哲学上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我们的社会学只有真正本土化了,才有可能真正国际化。因为,如果中国社会学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亦步亦趋,不能建构自己的理论,不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指导中国社会,这种社会学无论是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社会学显然不可能真正国际化。

现在,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加速转型过程中。到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化过程也因而加速。与此同时,本土化过程也会更加突出,本土化过程也会大大加快。中国社会学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加快,要求中国社会学家跟上时代步伐,为中国社会学的成熟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中国社会学的综合化趋势。

作为一种世界潮流,社会学学科的综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不能不影响到处在国际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的综合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学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这样不断产生新的分支社会学,西方社会学中“新制度学派”是这一方面的一个例证;二是内部各种理论流派的融会贯通,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学派”等都清楚地表明了这种趋势;三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汇合,吉登斯的社会构造论等的科学主义批评,就是如此。

社会学科的综合趋势固然有其学科上、理论上的逻辑,但根本上仍是社会实际过程的反映。这不仅是乙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各种理论容易暴露其优劣长短,而且也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学研究对象各个部分的复杂联系将以更清楚的方式表现出来。

中国社会学虽然不像西方社会学那样学派之间壁垒森严,但不同学者的理论取向仍时有冲突。中国现有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只不过是对中国社会现实不同侧面的解释,它们最终会在实践中走到一起来。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学的学术实践日益深广,各种社会学理论将会更加迅速地暴露出它们的优势和弱点,社会学对象的相互联系更加清楚,中国社会的快速全面的发展都要求并促进社会学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描述和解释,这都有利于中国社会学的综合发展。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社会学加快其综合趋势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快捷交通工具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学家及时和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学理论流派之间的交流。比如,现在计算机交互网的出现,使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学家能及时追踪社会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多快好省地进行学术交流;其次,社会的发展也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使社会学的综合有可资借用的材料。比如,社会调查方法的完善若没有数学中概率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再次,社会的发展将为社会学家的学术实践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我国社会学工作者在运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方面,理应走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前面。

第四、中国社会学的成熟化趋势

中国社会学在70年代末才恢复,过去17年中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成熟度还不是很高。这种成熟度不高表现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多个方面:①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虽然出现了一大批社会学基本理论方面的探索,但总体仍显薄弱,在社会学规范化、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及学科地位、性质、对象等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上尚有待进一步拓宽、加深。②研究层次相对较低。由于研究多偏于社会变革的实际问题,也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的有力支持,课题中低层次的社会现象描述和对策研究较多,未能形成较高层次的理论模式,也未能如设想的那样为国家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提供有影响力的建议和咨询。③实证研究较多但研究手段落后。虽然研究很多偏于实质性的社会调查,但缺少理论假设,多为事后归纳总结;对调查结果的开发层次较低,统计分析方法的水平也不太高,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技术等前提准备性研究尚嫌不足;调查研究多为分头进行,缺乏系统化,数据共享程度及可比较程度较低;社会调查研究与国际通用手段接轨较差。从某种意义上说,尽快提高社会调查的水平和层次是当今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当务之急。④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发展还是不够完善和丰富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到目前已有167类细科,它的每一类细科,在社会上均有相关的职业相对应。我国社会学分支学科,与社会职业的联系却不甚紧密。只有一些社会急迫需求的专业知识如社会调查学、社会保障学、社会工作等和社会职业联系较紧,其它一些分支学科大多是书斋里的研究工作。这一方面需要社会职业的分化、发展,另一方面更需社会学工作者具有为现实服务的研究态度与研究精神。⑤在一些社会学工作者中,特别是一些青年社会学工作者中,对于社会学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这个基本属性的认识有时还不够自觉。

社会学成熟度的提高,首先是理论水平的提高。今后,一方面,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推进,另一方面,随着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的深入,如对社会与个人、社会与国家、社会与经济等重大的社会关系的认识的深化,并相应地解决好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对科学与价值、义与利等重大价值关系的认识的深化,并相应地解决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对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重大的中外古今关系的认识的深化,并相应地解决好借鉴、扬弃和创新的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学的成熟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一些理论幼稚病将大为减少。总的来说,展望21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处在社会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中国社会学家是值得自豪的。只要社会学界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中国社会学在21世纪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明:我的硕士生冯世政作为我的学术助手,按我的要求,为本文收集了一些资料,作了一些资料工作。

注释:

[①] 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且实际情况在不断变化,本文关于社会学专业人员和机构的数据,仅供参考。

标签:;  ;  ;  ;  ;  ;  

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若干展望_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