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若干问题分析_银行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与金融支持、金融风险控制若干问题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探析论文,若干问题论文,风险控制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犹如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要整体推进,同步实施。没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金融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没有金融改革的配套和支持,企业改革也难以深化,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金融的振兴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金融工作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不仅应当积极配合,助一臂之力,而且可以借企业改革的劲风带动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然而,目前国有企业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负债率过高,背着沉重的银行债务及利息包袱,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生产停滞、经营困难,存在着明亏或潜亏现象。与之相应的银行资产数量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其质量却明显下降,经营风险加大,这样就极大地削弱了国有资产的增值能力,阻碍了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支持,并已危及银行业务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因此,如何遏制企业资产流失、化解债权债务,金融部门如何协助企业扭亏增盈、降低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其质量、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以便更好地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我省实际,就上述情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成效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省的国有企业经历了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和两步利改税、贯彻《企业法》和厂长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阶段的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在全省142家预算内国有企业中筛选了17家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省政府于1995年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青海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办法》。截止目前,17家企业的试点方案全部获得批准,其中8家企业已经完成改制,正式挂牌,并按《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作。其余9家正在按试点方案深入工作。二是为了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组建了较为规范的大型企业集团11户,并对5户企业集团的母体企业进行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明确了产权经营主体,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落到了实处。集团的组建推动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1户企业集团95年实现销售收入298637.07万元,实现利税21764.1万元,分别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32.46%和26.94%,充分显示了“省级队”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三是企业兼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成效明显。94年全省企业兼并19对,95年兼并势头不减,上半年兼并合并19户企业,其向优势企业转移存量资产5582.72万元,转移和再就业职工3191名。通过兼并进一步壮大了优势企业的实力,活化了呆滞的国有资产,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四是企业破产试点迈出了步伐。我省已有4户企业立案破产,其中1户已审理完结,其余3户已进入法定程序,正在进行清算等项工作。五是积极探索放开放活小企业的途径,并有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全省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80余户,小企业拍卖、租赁等形式也在不断发展。近期省政府将出台《青海省放开放活小企业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小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省股份制改革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到95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1400余家,股份有限公司4家,上市公司3家,还有2家正在改组为上市公司,从而为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试点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96年初,据有关部门对全省各类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股份制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税指标,改制后比改制前分别提高了57.3%、85.2%、49.2%、39.3%和44.0%。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风险管理难点透视

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奠定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在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稳健增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和束缚,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弊端没有根本消除,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低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产权关系尚未理顺,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履维艰,要素市场的发育比较缓慢,宏观体制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社会保障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及政府转换职能滞后,信贷不良资产的逐年上升。这些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加大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难度。

第一,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亏损严重,致使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有增无减,经营难以为继,金融风险增大,已成为阻碍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金融风险控制重要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一直是困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我省按当前国有企业的现状可分为三种类型:经营状况好、有一定后劲、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仅占20%左右;有一定活力或潜力但目前效益不理想的企业占40%左右;亏损额较大以及面临问题较多的企业约占40%。近几年来,我省国有企业亏损额逐年上升,亏损面逐年扩大。1995年地方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中的亏损企业发生亏损6.4亿元,亏损面达53.4%。到7月份,盈利相抵后的净亏损达到4.8亿元,比94年同期上升46.8%。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潜亏及亏损挂账数额巨大。从经济效益指标上看,许多指标不仅远远低于全国先进水平,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1995年我省国有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标为52.95%,而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为87.11%;资金利税为1.8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85个百分点;成本费利润为—4.52%,全国平均水平为2.91%;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0.97次,比全国水平1.38次少0.41次。上述指标均处在全国最低水平。目前由于原有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财政困难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弱化、企业无自补能力等原因,企业实际亏损的大部分只好由银行信贷资金垫付,造成信贷资产大量流失、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经营困难、风险增大,虽然银行各项存款大幅度增加,但仍赶不上贷款的增长速度。全省银行的信贷借差由95年92.31亿元扩大到96年上半年的96.76亿元,扩大了4.11亿元;银行的支付能力也明显呈下降之势,96年上半年全省银行的备付金率除工行和中行达到了总行下达的5%—8%的要求之外,其余各行都没有达到要求,处在警戒线以下;信贷不良资产占贷款总量的比重由95年的20%扩大至96年上半年的23.24%。

第二,企业高负债经营的包袱沉重,承担风险能力差,偿还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使银行的应收未收利息和亏损逐年增大且呈现愈演演烈之势,经营效益下降,信贷资金有效营运的经营成果难以实现,加重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危害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金融部门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信贷资金有效支持,削弱了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据统计,95年底我省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5.2%,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为82.67%;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比全国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有些企业已超过100%甚至200%以上。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自有部分得不到补充,且呈逐年下降之势。按国家财政部的要求,企业应及时补充自有流动资金,自有资金比例应占生产所需资金20—30%,但我省没有几家企业达到此项标准,近几年来工业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不足10%。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必然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绝大部分依赖银行,由此须承担巨额的利息负担。二是国有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和工艺落后、技改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后劲。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均为五、六十年代建立的老厂,在兴盛时期曾为国家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现在由于投资体制的变化,再加之本身折旧率低、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少,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技术落后、产品消耗大、设备严重老化,不合理的产品结构难以调整。据统计,“八五”期间我省工业企业技术设备装备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比率分别为1.7%和7.0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和6个百分点。三是国有企业社会性负担过重。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在生产经营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部分开支本应由国家向所有企业征税来承担,现在全压在国有企业身上,而三资、私营、乡镇、集体等企业都不负担这笔开支。在国有企业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庞大的社会服务部门运转,不得已只好挤占银行的信贷资金。四是行政干预,仓促立项,盲目上马,加大了企业的债务包袱。五是企业的资金在流通环节占用多、生产环节少,新一轮企业间的相互拖欠再次困扰着企业,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截止96年7月底,我省预算内工业企业库存产成品资金占用达10亿多元,上升了5.48%;应收账款净额27亿元,上升了17.3%。另据省工行对我省5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显示,所调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在2次以下。六是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各种潜亏及资产挂账、资产损失等要占相当大的比例,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呆滞,周转不灵。在全省1418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查出资产损失和资产挂账就达32.9亿元,占企业全部资产总额的13.68%,占所有者权益的55.65%,即在企业现有资本金中一半以上不复存在,一部分企业已成为没有资本金的“空壳”。

在沉重的债务面前,国有企业的还债能力在不断降低,不但无力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连本金的偿还也成问题。仅银行的应收而未收利息这一项,由90年的23674万元增加至95年的156985万元,年平均增长45.9%,呈直线上升之势。见图一:

图一:青海省各行历年应收未收利息时序图单位:万元

由于大量的贷款本息不能按时偿还,而银行信贷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也是银行的负债),银行同样也要面临风险和收益这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还债能力差,另一方面银行还要支付庞大的负债利息,这样就使银行收益降低、承担风险增大、信誉受到损失,进而出现大面积亏损。据统计,我省各家银行由90年的盈利869年万元转为93年的亏损904万元,到95年亏损达62766万元,年平均下降了48.5%,呈明显下降之势。见图二:

图二:青海省各行历年盈亏时序图单位:万元

第三,缺乏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经济环境。一是政府职能转换缓慢,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二是国家与企业关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利益分配尚未完全理顺。三是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环境尚不具备;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仅要有商品市场,还必须要有要素市场,其中主要是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目前这方面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明显滞后。五是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还不完善。这些都是制约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的重要因素。

第四,某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水平不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不强,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进而导致这些企业进一步改革的困难,造成信贷资产的大量死滞。一些企业领导在经营方式上还存在着片面追求速度、忽视效益的做法,缺乏科学管理能力,竞争意识差,经济核算观念不强,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对市场的供求信息掌握不灵,导致产品积压严重和结构不合理、市场应变能力差,造成企业连年亏损、债务包袱越背越重。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银行及其信贷资产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而银行贷款是国家的钱用在国家的企业,盈了是国家的,亏了也是国家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这些企业不讲成本的举债、不合规矩的“还贷”、不守信用的“逃贷”、不择手段的“蚕贷”、不负责任的“甩贷”、不顾一切的“废贷”,再加之一些企业领导调整频繁、新官不理旧账等,使银行贷款悬空或被蚕食,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

第五,银行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防范风险的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方式粗放,重信贷数量的扩张,轻信贷质量的提高。在经营指导思想上比较注重追求存贷规模,追求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而忽视对贷款质量的管理甚至搞恶性竞争和账外经营。二是商业银行仍缺乏自主权。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一级经营”,权限依次递减,使得基层行的贷款自主权十分有限。三是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对经营行实行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这就使得一些商业银行为用足贷款规模而轻视资金运用的合理搭配,从而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四是内部管理制度不严密,缺乏严格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五是商业银行内部利润分配制度不合理,经营行利益与信贷风险脱钩。六是信贷资产风险有人为的隐蔽性。一些行考虑到资信影响及本系统的考核指标任务,不愿或不去暴露自身的信贷风险问题,常常通过借新还旧、更换借据、贷款展期等手段掩盖起来,暴露出来的仅是表面问题,更多的实质性问题难以真实反映,这样就更加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

三、国有企业改革对金融业的影响

国有企业的改革无疑对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场涉及企业深层次问题和社会诸多方面的深刻革命,带给金融业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和有利的。但也要看到,这场大革新对金融业将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去对待它,以在改革中使之不断完善。

(一)有利影响

第一,企业的兼并、合并、联营、租赁等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了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防御风险损失的能力,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也随之提高。

第二,有利于加速国家事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在这一转轨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政策性业务过多,信贷结构之刚性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然以实行政企分开、法人自主经营和资产价值型管理为目标,当然也为国家事业银行转变为与政策性业务分离、实行自主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条件。

第三,有利于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可以面向社会筹集资金,也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等,从而使过去只靠银行贷款单一融资状况得到改善,而银行也可以按照平等、互择、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借贷关系,也将从企业转制的挑战中获得发展的后劲。

第四,有利于加速金融体制改革,冲破国家事业银行传统保守的经营管理方法,激励金融业开拓金融服务领域,加快金融创新。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企业将加快对产权的变更和对社会资金的积累与重组,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都将面向市场发生变化。银行将面临的服务对象是“责任有限、政企分开”的企业,国家也不再承担无限清偿债务的责任,因而银行的风险度更加明朗化了,竞争会更加激烈,对金融业务不再是“篱笆墙”式的对口需求,如不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自身就难以发展。这就要求金融业打破其现在业务的封闭性,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积极拓展自身经营范围,实现资产多样化,以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这种新变化。

(二)不利影响

第一,部分银行债权的流动性、增值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因为无论是企业实行兼并、联合、拍卖、租赁、破产等都涉及到银行债权的落实和处理,稍有不慎,贷款就有被架空或向风险大的企业转移的危险。如一些长期经营管理不善、产品无销路、资不抵债的企业将依法破产,而公司企业只以其拥有的全部法人财产对这些债权承担有限责任,出资也只以其投入资本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与此同时银行债权与其它债权人的债权是平等的,无优先受偿权,这样就使银行在企业破产过程中被动受损、债权落空、信贷资产损失,造成银行经营举步维艰。由于企业破产使银行信贷资产损失,而银行按有关规定提取的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又很有限,加之银行自有资金也不多,最后造成的损失只能是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而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是银行必须归还并要付给一定利息的,否则将引起整个经济领域的动荡,如果破产企业冲销贷款太多,势必削弱银行的兑付能力,伤及存款人的利益。

第二,不规范和不合法的直接融资呈扩大之势,致使银行信用的基础大大削弱,信用关系混乱,信用风险加大,给中央银行宏观监管带来了新的困难。目前,一些企业借转制之名,行直接融资之实。据不完全统计,95年我省未经人民银行审批的计划外社会集资达31800万元,占当年各项贷款新增额的6.9%,其中以借转制之名进行的集资占计划外集资总规模的58%。这类集资大都从局部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行为不规范。这不仅影响了职工的生活,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的膨胀,影响了国家宏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大了抑制通货膨胀的难度,同时还分流了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导致了社会信用总规模的失控,削弱了银行对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给银行平衡资金供求增加了难度,不利于银行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另外,集资的高利率哄抬了资金价格,搞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了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增大了投资者的风险,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

第三,由于一些企业在实行股份制改造中,一开始就存在着机构设置、资产评估、国家股的股权代理、股权收益和企业法人入股等的不规范性,这就给国有资产的流失、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埋下了隐患。

第四,加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企业转制后,就发展趋势而言,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资金运用,但是在现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是增加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范围扩大、品种放开,进货渠道增多,所需商品资金增加;二是经营门店、场地和服务设施相应增加,需要投入一部分资金;三是经营网点增加、核算单位划小,货币资金占用增加;四是库有积压的滞销、冷背商品需要一部分资金启动搞活,同时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银行信贷资金规范增加有限,导致现阶段资金供求矛盾日益加剧。

第五,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利用企业改革过高评估资产,实行资产转移 ,重复抵押,想方设法逃避银行债务。尤其是一些“切块型”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实际上仍是老企业通过母体裂变将原企业划分成若干个“子公司”,分产权不分债务,形成“大船搁浅,舢板逃生”,以摆脱银行债务,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同时搞低值高估,使企业资产大量升值,形成了一块难以流动的泡沫资产。在企业实有资产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对所谓多出来的这块资产重新分配,企业又多出了几个债权人,并以此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这实际上是一块资产被重复向银行抵押,使得银行原先的抵押贷款名存实亡,信贷资产被分割了。

四、重塑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路

(一)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密切、最具有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之一。双方应面对新的环境总结过去、面对现实、探索未来,找准在市场经济的位置,构建新型的社会商品信用和银行与企业的借贷信用关系,以求共同发展。一是建立银企双方地位完全平等的互助互利的服务关系。双方应平等对待,经常沟通,相互配合,对信贷资金运动和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努力实现银企优势互补。二是银行要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变被动为主动。三是贯彻执行好《贷款通则》的实施细则,抓好主办银行制度的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银企关系,采取组织银团贷款、实行信贷集约经营以缓解部分重点企业的资金困难,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改制、改造中的合理资金需要。在资金投向上,既要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有市场、有效益的大中型企业,也要对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给予适当的支持。四是银企借贷关系应从资金供给型转变为资金借贷型。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企业资金供给。银行要通过改进结算服务等工作协助企业清欠,并对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应扩大办理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缓解企业间的相互拖欠,同时,还应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适当发展直接融资。六是银企的债权债务关系应从不完善的法律保障转变为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建立健全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第一,正确处理有关关系,创造有利于实施风险管理的经济环境。一是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强化效益观念。克服盲目求快心理,强化效益第一观念;克服盲目投资冲动,强化科学决策观念;克服盲目经营作法,强化服从市场观念;克服盲目运行现象,强化科学管理观念。二是正确处理直接和间接关系,减少直接干预。三是正确处理创新与规范关系,完善经济法规。四是正确处理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五是正确处理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加强企业管理。

第二,银行应充分发挥信贷和利率的杠杆作用,利用自身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特点为企业牵线搭桥,并通过提供结算、信息咨询及中间业务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和服务,促进企业建立和健全风险机制,保障企业财务和信贷资产安全,帮助企业建立贷款风险防范管理;落实好债权、债务责任,帮助企业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促进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在竞争中取胜,加速银行和企业的资金周转。

第三,构建和完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建立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适时性和准确性,逐步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二是通过信用等级评估和建立贷款基础系数、补足资本金、计提呆账准备金等手段,建立和健全金融风险的避险机制;三是在贷款操作的管理上,应以降低信用风险为中心,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和内部考核与激励并存的制约机制;四是在资产结构上,应本着风险分散的原则,区分资产职能,建立多形式、多种类的资产投放结构;五是建立和健全贷款风险监督机制;六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使银行的资产运作得到法律保障,以挽救信贷资产风险;七是加强《贷款证》的管理,人民银行对于不讲信用的借款人应收回或不发给《贷款证》,各商业银行及经营信贷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对没有领取《贷款证》的借款人不发放贷款。

(三)消化旧债、转化矛盾、卸下包袱

第一,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实施合理消化企业历史包袱的财政金融政策;同时推行政府、企业和银行合力救助扭亏有望企业的工作,采取将三方捆帮、多方签约形式将政府、企业和银行统一到扭亏盘活的目标下,为企业走出困境在税收、自主权、资金等方面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以救活企业,盘活现有存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第二,用重组企业债务、广辟财源、提高企业资本积累和允许企业筹集资金等方式,引导企业增加技改的投入,以加速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质量上档次、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以逐步消化不良资产。

第三,化解银行不良债权的几种途径:一是依法化解部分不良债权;二是把银行部分不良债权改为对企业的投资或转作股权;三是由财政注资来核销企业不良债务(主要是银行行使财政职能垫付给国有企业且已形成银行不良债权的那部分);四是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或购买劣势企业,促使不良债权在转移中化劣为优;五是正确处理“历史包袱”,组建特种信贷银行,把历史形成的不良债权和非不良债权分离,让其集中管理以往形成的不良债权。并向企业发放特种贷款,让国有商业银行轻装上阵;六是支持、促成组建企业集团,对亏损企业救死扶伤,通过优势互补带动扭亏增盈,以达到盘活资金存量的目的;七是建立一个由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的政府风险偿债基金,专门用于解决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不良债权债务,使银行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以保证有不良债权的银行尽快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正常运行,同时使企业也得到了解脱。

(四)创造国有企业和金融支持、金融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难以进行的关键原因,是企业改革后会产生职工失业、再就业和社会稳定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发展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完善商业性的保险,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同时,还需建立银行信贷风险保险基金,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给予有效的补偿;另外还需加快建设和发展与改革相配套的信息、咨询、公证、评估、律师事务、注册会计师、审计事务等,为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提供社会经济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

(五)开展金融创新以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第一,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特别是对金融机构资产风险的监管,以保障金融业的稳健经营。

第二,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一是金融企业制度的创新,就是通过选择正确的组织制度形式来建立、健全微观金融基础的内部动力机制和自我平衡机制。重点是对目前现行青海金融主体事业银行的组织制度进行创新,加快其商业化改革的步伐,力争在近年内实现事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要创造条件引进省外商业银行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要规范非银行金融机制,大力组建股份合作银行,按市场化原则,以法律约束和市场约束为导向,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二是金融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行信贷切块管理,全面推进金融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速推进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运行机制的建立。省人民银行应根据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其市场业务调控全省金融活动,努力按照市场化原则促进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三是金融市场交易制度的创新。实现金融市场制度的创新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包括金融市场的形成、运行以及市场中介机构产生的制度规范。应尽快制定并完善有关证券、证券交易、票据、金融机构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实施细则办法等。同时要尽快组建并成立金融市场管理委员会及金融同业公会,以加强金融市场相互监督,促进金融同业公平、平等、合法竞争。四是金融技术创新。要大力加强金融电子网络化建设,尽快实现全省金融机构电子联网,实现省内资金清算电子化。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开办并推动信用卡、支票卡、自动出纳机卡、记账卡、灵光卡等银行卡的广泛使用,减少现金和支票的流动,推动金融业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五是金融业务品种的创新。要借鉴发达省(区)、市已成功的经验,积极开拓多功能、证券化的存款工具,大力推行可转让支付资金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资金账户、电话转账服务和自动转账服务ATS、股金汇票账户、货币市场互助金账户、协定账户等;积极开展借入款业务的创新,努力促进借入款业务用途和范围扩大化、电子化;大力拓展银行中间业务,积极开展信托、信息咨询业务的创新、全方位为客户提供高效、便利、周全的服务。六是金融市场创新。从近期来讲应立足在进一步搞活短期资金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融资新品种,拓展中、长期资金市场,此外要下大力气推动产权市场的发育发展,发挥其融资、融物功效,促进微观企业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繁荣青海经济。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若干问题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