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文本研究中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法与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文本研究中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法与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在文本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法暨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本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全面发展论文,研讨会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庆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成立5周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2月25日召开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法暨前沿问题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等教学和科研单位的黄楠森、王东、丰子义、李德顺、安启念等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丰子义教授主持,他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了解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和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情况,以加强和深化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

一、文本研究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问题

正确的解读方法是沟通文本研究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关系的纽带。王东教授倡导一种“以马解马”的解读方法,以区别于“以苏解马”和“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他说,“以马解马”这个提法,不是简单的同义反复,前面的“以马”是途径,后面的“解马”是目的。他说,“以马解马”这个提法的后一半,比较简单明确,就是“解读马克思哲学”,需要对这个提法的前一半“以马”做出科学规定,以揭示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对马克思哲学的科学理解。按照由近及远,有浅到深,由初级到高级的顺序,他指出了“以马解马”解读模式的十个步骤,即本人文本、独特语境、人生道路、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发展脉络、理论起点、完整体系、内在逻辑、精神实质,认为只有按照这十个步骤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发展马克思。

黄楠森教授谈了他对“以马解马”解读模式的认识。他说,时间、地域、环境的差别显然会造成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困难,因此王东教授提出了“以马解马”的解读模式,以区别并超越“以苏解马”和“以西解马”,他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解读马克思的文本,首先要弄清楚文本字面的含义,这就是王东所归纳的十个步骤的第一步。但是,字面的含义却不一定就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的原意必须从文本的语境中来发掘。王东提出的解读马克思的十个步骤的后九步,概括起来,都是要求进入马克思的语境,一个是小语境,即“前后文”(context);一个是大语境,即文本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只有把马克思的文字与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领会马克思的思想本质。

安启念教授认为,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有四个层次。第一是翻译,这是解读马克思的最基础的工作;第二是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即读懂文本的含义;第三是把马克思的文本放在时代背景中,在时代精神中把握马克思文本的地位;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即把文本解读与当代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现实实践中发现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前两个层次还是停留在文字层面,与现实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在第三个层次,马克思的思想有了立体感,但还是缺乏一种当代精神;只有第四个层次,马克思的形象才得到了全面的展开,马克思主义才具有了现实的生命力。

梁树发教授认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应当借鉴一下西方马克思学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有必要把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文本研究推而广之,应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整个轨迹中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二、文本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

李德顺研究员指出,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面临着两大危机:一是文本危机,一是现实危机。所谓文本危机,是指过去由于这方面的欠缺,导致我们许多基本的观点缺乏文本的依据。所以,文本研究是澄清认识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前提。所谓现实危机,是指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发掘,这实际上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才是研究的目的,只有把文本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推进文本研究,又使现实问题得到坚实的理论支撑,二者积极互动,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仰海峰博士认为,文本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并不是对立的两极,事实上,这两种研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使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正确途径。他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出发,谈到理论发展与现实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再到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演变与概念内涵的差别只有放到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到说明。

李凯林教授认为,与文本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分别对应着的,就是“以言解马”和“以行解马”两种理论模式。“以言解马”当然是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把握马克思的思想。但是,马克思是在社会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在今天,我们应在实践中发现马克思的本来含义,在实践中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三、文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地位

聂锦芳博士认为,文本研究是文本解读方法研究的前提和保证,对文本实际的研究必须与方法研究结合起来,不深入马克思的文本而试图依靠外在的方法研究来取得理论上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文本方面的薄弱,表现在著述的时候对文本的选择过于随意,缺乏严格的比较与甄别,这与我国真正开始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时间很晚有很大关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为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做一些系统的、基础性的工作,文本研究有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是基础清理和方法论反思,在这一步要理清马克思一生的著述情况,尽可能客观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原初状态、时代特质和精神风貌;第二步是在翔实可靠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领会马克思的思想真谛;第三步是将马克思提供的思想资源用于对现实的关照与省察,这才是文本研究的真正目的。

鉴传今博士从自己的编辑经验出发,认为当前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文本意识的缺失。研究者在阐发自己的思想时,即从观念出发,不考虑马克思著作中的意义。研究者对文本的使用往往比较轻率,对重要的文本与非重要的文本、发表的文本和未发表的文本常常缺乏分析与鉴别。同以前相比,现在研究者对文本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够。

魏小萍研究员指出,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语言里的概念很难在汉语里找到对应的词,此外,词语的多义性也极大地增添了翻译的难度和准确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本与原文本结合起来,探究马克思著作的真正寓意。

对于目前有些国内学者附和国外的“马恩对立论”,提出“马恩差异论”的情况,赵家祥教授和杨学功博士都表示,如果深入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就会知道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赵家祥认为,“马恩差异论”实际上就是“马恩对立论”,因为得出“马恩差异论”的“差异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对立分析法”;“差异分析法”和“本质认同法”并不一定代表思维中的两个不同的路向,承认两个事物之间有差异,并不一定否认二者的本质相同。“马恩对立论”认为的所谓马恩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对立,都是不存在的。杨学功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一种不同于马克思哲学的“恩格斯哲学”,恩格斯是在“马克思哲学”的框架内作了一些重要工作。那种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相对立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此外,杨金海研究员介绍了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开展情况、中央编译局在其中所承担的任务、mega2版的中文版出版情况以及十卷本马恩文集的出版情况。郑一民研究员介绍了最新的国外对马克思的研究出版情况。最后,王东教授为研讨会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说,这次会议有两个特点,即“小型高层有意义,闻鸡起舞第一鸣”。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以文本研究的大力开展为契机而走向全面发展。

标签:;  ;  ;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文本研究中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法与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