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当代中国发展哲学应注意的重要问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当代中国发展哲学应注意的重要问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笔谈)——当代中国发展哲学应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笔谈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重大问题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以现实的发展实践为基础,通过总结、概括发展实践的经验而 逐步形成理论,对发展的先在前提、内在本质、动力机制和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研究, 由此建构发展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相关的概念与范畴系统,并以发展哲 学所建构的思维框架、价值取向和概念范畴体系为方法论和价值观依托,对于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反思,为发展问题的理论解决指明方向。当代中国 发展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实践所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

1.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问题。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片面发展观 ,将社会发展归之为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归之为经济增长。然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却导致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使人们饱 尝了“有增长无发展”以及“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恶果。有鉴于此,人们开始对于片 面的发展观进行反思和批判,逐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 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就是在这种新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政 策层面所取得的新的成果。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相关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 不是其中某个子系统单独的运动,而是诸要素、诸子系统的协调行动。物质生产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环境协调、全面发展、持续演进的系统演进过程。人们在致力于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适时改革经济制度,调节利益关系,拓展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提高社会的公平 程度;必须改革、完善政治制度,创造稳定有序、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为人民广泛参 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创造条件;必须更新思想观念,确立与社会发展走向相一致的思想文 化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人口数量与环境 支持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必须全面认识自然规律系统,既要关注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的现实效用,又要科学预测人的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长远影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人是社会发展的活动主体、最宝贵的资源和 核心动力。当代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本的增加,更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增加。 人力资源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的素质、品质也是社会制度与体 制的改革创新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人也是发展的价值主体,人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各种潜 能的充分发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发 展经济,保证人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使人们能够过一种体面的生活,并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步扬弃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使生产不仅 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为满足人的更高层级的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雄厚的物 质基础;就必须改革、调整、完善、优化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创造公正、平等、民主、 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增强其尊严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就必须 尊重、保护和发挥人的自由自主的能动创造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和可能性 空间。人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天赋能力,具有生产、消费、认知、交往、道德、审美等 各种潜能,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发展、培育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追求更为丰富和全面 的个性、更理想的生存状态和更高的价值。

3.发展动力源的开发与动力源的利用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经济力、政治 力、文化力的交互作用构成的。人的合理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深刻的动力源,强烈而广泛 的需要驱使人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社会要激发人们的各种需要,并将这些需要引 导、塑造为合理的需要。从当代社会发展来看,合理需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 与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来满足的,在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实现的代内和代际发展机会均等的需要。动力源开发应当是全面 的,这一方面表现为开发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各层面的动力,激发并兼顾个体、集体和 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表现为引导、培养各个层面的需要,在保证满足经济层面需要的 基础上,引导人们形成政治的、精神的高层次的需要。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动力不仅需要 开发和转换,而且需要培育和维持。在宏观层面来看,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以及教育训练,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合理配置劳 动力和生产要素,改革经济体制,为生产力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完善分配制度,调动 各类生产要素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范围,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衡、 监督体系。从中观层面来看,主要是增强集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集团成员的行动目标 与集团整体的社会目标达成一致,同时也使集团为满足其成员的利益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是使社会个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 提高,能力得到增强。

4.效率与公平的内在关联及其实现的问题。效率是一个社会在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公平尺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在尊重人的基本权利 、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共同发展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效率是当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作用,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那些为社会所需要、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生产领域,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 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顺应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才能和力 量,从而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和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

按效益分配内在地包含着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的存在。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是为了激 发劳动热情、强化竞争意识、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投资规模和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 需要。但若差距过大,则会降低社会消费倾向,导致需求不足、投资相对过剩,从而影 响经济发展,甚至激化社会矛盾。为了避免因收入过分悬殊和贫富两极分化而引发的激 烈冲突与动荡,既要坚持人们获取收入和积累财富的机会均等的公平,坚持效率优先, 以调动市场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效益、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要注 意分配结果的公平,通过分配结构的调整和各项政策措施,使全体社会成员普享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若通过有效、公正的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保证各社会 主体的基本利益,建设一个既具有高效率又体现公正公平精神的社会,就会调动各社会 主体的积极性,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收入差距的调节问 题,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建立一个“两头小 、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

如果说,结果的公平所形成的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利于效率的提高,那么,一定水平的 效率又是结果的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以丰富的产品和劳务 供应为前提、以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而丰富的产品和劳务、经济文化的高度 发展是靠提高效率来完成的。若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生产力就发展不了,就没有丰盈 的产品与劳务供应,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就实现不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若 不讲效率而侈谈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我们只有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和经济效益,才能使分配制度和政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为根本解决平均主义和 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

标签:;  ;  ;  ;  ;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当代中国发展哲学应注意的重要问题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