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分析论文_刘玲英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讨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发生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23例,根据患者的病情是否出现加重,分为非进展组和进展组,分析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因素,临床的特点等,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结果:选取的患者均积极综合内科治疗。进展组的卒中量表的评分在刚入院时以及进行积极综合内科治疗1周后与非进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的卒中量表的评分在出院时大于非进展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的受累,患者发病后在3天内出现症状的加重,经过积极抗血小板聚集,补液,改善脑循环,护脑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

【关键词】脉络膜前动脉;脑梗死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其中出现病情进展的占60%以上,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脉络膜前动脉(ACHA)为一组较细小而恒定的血管,自颈内动脉下外侧壁发出,个别的AChA可发自颈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或前交通动脉,血液供应苍白球的内侧部,侧脑室的后部放射冠部分等[2]。一旦脉络膜前动脉发生梗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肢体的无力,并且病情会经常出现加重。在治疗中一般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补液,改善脑循环,护脑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本文中选取我院发生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23例,根据患者的病情是否出现加重,分为非进展组以及进展组,分析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因素,临床的特点等,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补液,改善脑循环,护脑及对症支持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发生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23例,病例均选自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其中,女性患者5人,男性患者18人,年龄在49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0.3±3.6)。排除标准:(1)患者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肾衰竭等。(2)患者患有精神类的疾病,不能配合实验实行。(3)患者病症严重,无法沟通。(4)患者患有严重的肿瘤的情况。(5)患者不同意进行实验。

1.2方法

选取的患者均在发病后抗血小板聚集,补液,改善脑循环,护脑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患者经过积极的综合内科治疗后仍然出现症状的加重,分为进展组;患者经过积极的综合内科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出现好转,分为非进展组。为了寻找患者的病因,对患者进行同型半胱氨酸,头部的MRI,心电图,血常规,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等检查。

1.3观察标准

卒中量表的评分(NIHSS)的标准 本研究认为患者临床症状加重以及NIHSS评分的增加均认为患者的病情出现进展。NIHSS-1:患者刚入院使;NIHSS-2:患者进行治疗1周时;NIHSS-3:病情的进展最重时;NIHSS-4:患者进行治疗2周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设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的临床资料的情况

进展组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人数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受损的腔隙梗死综合征,并且具有病情容易出现加重的情况[3]。现在,脉络膜前动脉的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在临床上很多学者认为高血压,糖尿病等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的疾病均可能是发生脉络膜前动脉的阻塞到梗死的原因[4]。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动脉的病变导致脉络膜前动脉的脑梗死发病的原因,高血压是发生小动脉的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发生颅内的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的病变的危险因素,也是发生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5]。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患者的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时采用积极内科治疗。其中有17例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有病情的加重,为进展组;有6例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为非进展组。进展组的卒中量表的评分在刚入院时以及进行治疗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的卒中量表的评分在出院时大于非进展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前动脉的血管腔直径细,血管长,并且在脉络膜前动脉本身血管狭窄的情况下导致血流的速度变慢,很容易出现红色的血栓,红色的血栓很容易被溶解,因此,患者的病情容易出现加重,可能是因为血栓出现溶解,又再次出现血栓。段洪连等[6]研究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治疗效果分析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综上,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的主要的表现为运动的受累,患者发病后在3天内出现症状的加重,经过积极内科治疗后,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罗开涛,朱佳浩,徐颖梅等.针刺对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5):841-843.

[2]王爱明,王佼佼,张凤佳等.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54-1056.

[3]王国娟,苏丹丹,张燕菊等.左右侧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继发心电图改变的预后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6,43(5):436-440.

[4]刘艳,丁云龙,刘文鹏等.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预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新发脑微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23(12):881-886.

[5]杜先红,刘范林,杨小君等.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4):310-312,316.

[6]段洪连,杜会山,孟繁花等.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静脉溶栓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6):659-662.

论文作者:刘玲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  ;  ;  ;  ;  ;  ;  ;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分析论文_刘玲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