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论文_陈泳如

浅谈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论文_陈泳如

陈泳如

越秀区登峰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个目标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才得以达到,因此,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成了关键。本文对如何把阅读教学"扎"在语言文字的"实"处进行了比较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三步释词法;删换比较法;语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阅读课要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得清楚,把全篇讲得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么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这个训练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这些能力是要在长期的、反复的阅读训练中逐步提高的。教学实践证明,训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阅读实践中还必须教给学生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应该怎么样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尖锐地批评前苏联当时的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练得太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要掌握一样工具或技能,必须通过各种训练来完成,因此,衡量一堂语文课质量的高与低,首先得看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是落到了实处,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看看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一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必须很明确、很适度、很集中。但是,在旧式的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却是比较容易只着重内容情节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鉴于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注意克服以上的种种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紧紧地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把阅读教学真真正正地"扎"在语言文字的"实"处上。

一.词语教学要到位。

字词,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元素,所以,词语教学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学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理解得准,体会得深,掌握得牢。如果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只让学生抄词语手册上的解释,而教师却不作任何指导,那是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的能力的。那怎么样才算扎实有效呢?

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对"雪中送炭"这个词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我先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理解这个词的本意:"雪中送炭"就是在下雪天送去炭火,让人取暖。

2.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引申义:这个词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

3.最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即文中义:

当时,志愿军正处于什么情况下而急需帮助?(当时,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连续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这时志愿军所面对的困难就跟在雪天没有炭火一样严重。)

"炭"在课文中比喻什么?(打糕)

大娘是怎么样给志愿军送去打糕的?("顶着……冒着……穿过……"大娘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的危险送去食物。)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情谊?(从这个重点词里,学生可以悟出文章的中心:这种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通过以上"本义--引申义--文中义"三步释词法的练习,学生既理解了词语,又掌握了课文中心,更从中领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内容,用删换比较法加强训练。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在运用这些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多一个词或者少一个词,通常都能够影响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的准确性及完整性,甚至会产生歧义。因此,运用删换比较法,对训练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有着很重要作用。

例如:同样在《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个重点句:"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句子中"唯一"这个词应该如何理解呢?我运用了删词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了如下这些问题:

如果删掉"唯一"这个词,句子还通顺吗?(通顺)

那能不能删掉这个词呢,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如果不用"唯一",我们就会认为大娘还会有其他的亲人。)

想象一下,大娘的其他亲人都到哪里去了?(也许是在战斗中牺牲了,也许被敌人害死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既然这样,大娘为什么还要先救伤员而不是她的小孙子呢?(大娘这样做,是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唯一的亲人还要亲。敌机来了,大娘首先想到的是伤员的安危,小孙子却放在第二位了。这又一次说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的确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

又如《景阳冈》一文最后说武松打死了老虎以后,手脚都酥软了,"一步步挨下冈来"。我要求学生把这个"挨"字试着换成别的词,如"踏、走、跨"等等,能否达到如此传神的效果呢?

通过以上删换比较教学法的使用,学生不但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达到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尤其有利于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三.以读带情,培养语感。

语感,即语文的直觉能力,及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语文诸多能力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通过眼、耳、口这些第一信息系统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感知能力,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的研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通过说说、读读、议议等多种形式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去,并从中捕捉在语言文字中闪现出来的语言火花。

著名作家巴金的《春蚕》一文,通过对养蚕过程的细致描写,赞颂了那位为了给孩子们赚学费而呕心沥血、不辞劳苦的伟大的母亲。要学生体会课文中处处流露的真情实感,除了要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之外,有感情的朗读也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甚至把自己放到文章中的角色中去。所以,在讲读这篇课文时,我非常重视感情朗读的指导。我要求学生们先自己找出句子中重要的词,再自己体会应该如何读,才能突出这些词。就以全文最末一句为例吧。这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句:"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个句子,自己仔细体会一下: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哪些词用了重音?为什么?"

学生1:"'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我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又'字用了重音。因为这说明妈妈的白发以前就有,现在更多了。"

学生2:"'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我刚刚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添'字加重了音。妈妈本来就已经老了,'添'字说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多了一些白头发。"

学生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我读到'抬'字的时候,加重了力度。那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我'肯定很累了,所以得用点力气才能抬得起头,才能看见妈妈还在干活,那就更显得妈妈的辛苦了。"

学生4:"'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我觉得'银丝'这个词也很应该重读。'我'还那么小,妈妈却已经有那么多的白头发了,那都是因为为了孩子们太劳累的缘故,所以我觉得应该突出'银丝'这一个词。"

老师:"同学们刚才都非常积极。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告诉我,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看出作者对母亲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学生们在充满感情地朗读后,都深深地体会出了作者对母亲那浓浓的爱。

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而做到在朗读的时候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那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悟性一定不会差。由于朗读是用作家优美的语言来锤炼自己的语言长期训练的结果,所以,只要长此以往,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的语言一定也是顺畅、规范而且具有感染力的。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理解性训练,有积累性训练,还有运用性训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由于训练的目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语言文字场训练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贯穿在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之中。语言文字的形式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反映了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的。因此,我们应该精心设计、精心指导,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和探索,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也显主编:《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117页。

2.周家成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指导》,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3.王美英:《"语感"教学模式的程序和策略》,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1、2期,第101页。

论文作者:陈泳如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浅谈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论文_陈泳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