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某煤矿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测试结果分析论文_唐华

贵州省第三人民医院 550004

摘要:目的 了解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 选择贵州某煤矿接触生产性噪声的工人进行纯音听力检测,并对听力损失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1125名噪声作业工人的纯音听阈检测中,高频听力损伤检出810人,检出率为72.0%,不同工龄组间听力损失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21.90,P<0.05);耳聋检查67人,检出率为5.6%,不同工龄组间听力损失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7.25,P<0.05)。结论 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有较大影响,随噪声作业工人工龄增加听力损失率增加。企业应加强噪声源控制,并做好工人个体保护和健康监护工作。

关键词:噪声;工龄;高频

噪声是继废气、废液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广泛存在于广泛存在于工业企业的各种工作场所中。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由于噪声污染引起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1]。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引起听觉损伤外,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精神心理及其他系统有不良影响,其中听力下降是噪声的特异性损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贵州某煤矿2015年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工人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 噪声测试 采用国产HY104H声级计及倍频程滤波器(经中国计量科学院校准),按《工业企业噪声监测规范》对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频谱特性进行测定。

1.2.2 听力测试 全部对象按职业性健康检查表进行体检,项目包括职业史、既往史、药物史、家庭史、烟酒史、症状、体格检查及高仟伏胸片、心电图、肺功能、听力。听力测试采用丹麦AD229型听力计进行纯音测听并在工人脱离噪声环境16小时后,在隔音室内测定工人左右耳的500-6000Hz六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

1.2.3判断标准 高频听力损伤以人为单位,以坏耳为主诊断分级,当3000、4000、6000Hz任一频率听力下降≥25dB为高频听力损伤。其分级标准为:轻度≥25dB,中度≥45dB,重度≥75dB;噪声性耳聋以人为单位,以好耳为准进行诊断分级,将500、1000、2000Hz听阈值下降≥25dB作为耳聋诊断标准,当受试者的好耳、坏耳语言频率听损值相差>25dB时,则给好耳听损值增加5dB并以此值进行诊断分级,其分级标准、为:轻度聋听损值≥25dB,中度聋听损值≥41dB,重度聋听损值≥71dB。受检工人听力须连续测试两次,以听损值小者作为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4统计方法 不同年龄组听力损伤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值取0.05。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体检1125名工人,工种均为凿岩工,全部为男性;工龄1~27年,平均工龄8.7年;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0.5岁。井下工作时间5~8h/d不等。

2.2噪声测定结果 井下凿岩作业系使用7655型风动凿岩机,噪声强度为112-115dB,性质为宽频带噪声。

2.3 听力测定结果 本次高频听力损伤检出810人,检出率为72%,工龄组0~5年、5~10年、10~15年及大于15年其检出率分别为55.7%、63.1%、82.8%和94.0%,工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21.90,P<0.05)。耳聋检出67人,检出率为6.0%,工龄组0~5年、5~10年、10~15年及大于15年检出率分别为2.1%、4.8%、6.9%和11.3%,工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7.25,P<0.05)。详见表1、表2。

3讨论

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高频听阈听力有影响,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症状。本次调查显示高频听力损伤检出率为72.1%,这与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相吻合。从本次结果分析,不同工龄组听高频听力损伤检出率、工人耳聋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随着工龄的延长,工人听力损失及损伤越严重,这与相关文献[2~4]报道一致,

噪声聋是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在噪声性听损的发展过程中,因耳蜗顶部基底膜较宽,易与低频声波谐振,故该处毛细胞主要传感低频声。蜗底部基底膜窄,易产生高频谐振,故该处毛细胞传感高频声。但在数量上顶部毛细胞较多,而底部毛细胞少,所以传感低频声的毛细胞代偿能力强,少量损失不易表现出来,而传感高频声的毛细胞代偿能力差,同样量的损伤就容易被发现。我们的检查结果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高,符合噪声性损伤的特征,在询问自觉症状中,约有70%的作业工人自述听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个别伴有耳鸣。

噪声所致听力损伤存在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但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的特点是在早期在高频(3000-6000Hz)出现听力下降,此时工人可对高频声感到困难,但对正常交谈无影响。随着噪声接触工龄的增加,听力下降进一步发展,听阈位移逐步增大增宽,当听力损失累及500、1000、2000Hz语言频率,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日常交谈能力才受到影响出现耳聋,因此在听力损失未累及语言频率时,主动脱离噪声环境,可有效避免耳聋的发生。

由于目前对噪声性听力损伤无有效治疗办法,加强预防和采取听力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控制噪声源是最根本的降噪措施。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均应进行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体检、在岗体检和离岗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加强个人听力防护,在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必须配戴耳塞或耳罩,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郭少嘉,谢伟群,马争,等工作环境噪声监测与职业病关系研究.医学信息,2011,8(24):33

[2]王军义,甘圳尧,李伯灵,等.某造纸厂噪声作业工人连续4年听力损失情况的观察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2(3):39

[3]党继善,甄昭卿,张久铭.山航公司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进行调查.航空航天医药,2012,10(3):170-171

[4]陆宇飞,徐建华,宋春宵,等.231名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测试结果分析.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6)2:132-134

论文作者:唐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贵州省某煤矿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测试结果分析论文_唐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