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论文_孙玉荣

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论文_孙玉荣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264000

一、运用物理知识阐明太阳的能量来源和太阳寿命。太阳是一颗恒星,具有极大的质量,约1.989×1030千克。巨大的质量会使太阳内部产生极端的高温高压,太阳内部的温度达到1500万度,压强达到2500亿个标准大气压。在这种极端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太阳内部时刻发生着原子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核,核聚变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强大的能量通过太阳本体辐射区,对流区及太阳大气发散出去,这就是太阳的能量来源。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我们知道太阳在释放强大能量的同时,会以耗损太阳质量作为代价,这个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太阳寿命,即根据太阳质量的变化来计算太阳寿命。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目前太阳正处于壮年时期。上述热反应及质能方程可以表示为:核聚变反应:411H=42He+E质能方程:E=△mc2(上式中E表示核聚变反应时释放的能量,△m表示太阳在释放能量时的质量耗损,C表示光速,11H表示氢核,24He表示氦核。)

二、运用物理知识理解地球运动的速度。在讲地球自转时,许多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角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大小和半径的大小无关,因此,在地球自转时,无论纬度高低,一个恒星日都是3600,即大约150/时。极点为零。线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其大小和半径成正比,半径从赤道到两极递减,所以,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而且在地球表面线速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变大。

在讲地球公转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结论:“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大,远日点最小”。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即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慢。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三、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海拔高,气压低”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在同一地点大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很多地理资料解释为“越往上空气越少(量少)且越来越稀薄(密度小),所以大气压越来越小”, 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这个知识难点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就很清楚了,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初中物理“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因受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海拔越低,大气的重力越大。我们可以任取一截面,假设该截面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不难看出大气重力对截面的压力不断减小,压强也随之减小。因此,压强和海拔高度的关系与上空大气是否稀薄没有关系,因为即使上面空气密度不变乃至于变大,越往上大气压也会越小。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但是接下来学生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大气压是否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P表示压强、ρ表示密度、g常数、h表示高度)来计算吗?”此时上面这个理论就可以轻松解释:因为大气的密度是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减小的,而该公式里的密度应该是不变的,因此这公式在大气压的计算里是不适用的。

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在学习“气候成因”时,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个难点。我在这里让学生回忆物理中的“物质的比热”这一概念:比热容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比热容是表示物质热性质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陆地的计算公式 Q=cm△t,而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是沙土的5倍左右。根据公式Q=Cm△t,也就是说同样质量的沙土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是沙土的5倍左右。因为水的比热大,所以海洋白天(夏季)升温慢,晚上(冬季)降温也慢,昼夜温差和年温差都小。陆地相反。因此,白天(夏季)时陆地升温快,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冬季相反。与同纬度大陆相比,冬季海洋是热源,陆地是冷源;夏季海洋是冷源,陆地是热源。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本结论: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环流,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等的主要原因。

五、运用物理知识辨析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在学习“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时,很多地理资料以及地理人对摩擦力可以减少风速的大小,起阻碍作用,没有争议,但是对摩擦力影响不影响风向存在很大争议,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以下解释:摩擦力是近地面的风在形成中所受的一个力。它对风速及风向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形成于赤道近地面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两个力,而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此时,摩擦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摩擦力,两者合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另一方面,形成于南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此时,摩擦力作为阻力,主要影响风速,但同时也影响风向。因为,风向是由风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的,摩擦力也是合力之一。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时,风向基本稳定,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角度也愈大。

论文作者:孙玉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巧用物理知识解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论文_孙玉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