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论文

甘肃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论文

甘肃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

牛瑞雪,李建伟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00;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平台,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更是开展试验研究、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本文重点从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园区、科技服务平台等几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 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服务

1 概述

科技创新平台是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为依托,汇聚人才、资金、信息等多类创新要素,提供系列科技服务的重要设施平台,是协同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1]。科技创新平台一般包括科学研究平台、产业技术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四种类型。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不仅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提高创新绩效、带动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科技创新平台一般依附于科研机构而存在,据统计,1980年甘肃全省共有科研机构135个,其中,中央在甘科研机构52个,省属及其他科研机构83个。截止2017年,甘肃全省R&D活动机构665个,科研机构154家,高等院校49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5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2017年达到612家、营业收入1127.5亿元。

2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现状

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3]。甘肃于1985年建设第一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截止2017年底,已拥有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家,省部共建和部级重点实验室3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09家。覆盖化学、数理、地球、生物、医学、信息、材料、工程等8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推动了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成为全省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等的重要力量和研究平台。其中,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系统,也是我国首批建成的第四个国家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甘肃于1997年启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并纳入省科技计划体系。截止2017年底,全省共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0家,形成了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层次的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全面覆盖了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3 甘肃省科技园区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助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4]

我院内科门诊近三年津力达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有一定治疗效果,患者病情好转。按要求足量使用津力达颗粒,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2016年,甘肃建成了全省首个公共科研电子商务平台—科聚网,它是由政府主办的基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和“G2C”电子政务模式的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对科研机构实行“店铺化”管理,对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实施“商品化”上架,以“线上对接+线下服务”为服务模式,依托科研店铺的服务产品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网络化科研服务。截止目前,科聚网入驻科研店铺839家,上架科学仪器2692台(套)、科技服务489项,入库专家9366名,发布成果11157项。目前,科聚网已成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对接点”和“转化点”,不断提高科技公共平台服务水平,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

农业科技园区。自从2001年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全省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目前,全省已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4个,各类示范基地234个,培育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团队和创业链40个,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村15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2440个,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园区已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先行区、成果示范推广的主阵地,不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工业园区。甘肃省自1988年创办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工业园区开始,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截至2015年,甘肃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35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5个、省级工业园区30个。以提高工业化集约强度、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为使命,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推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在进行森林保护工作时,更多的是依靠人工对森林做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因此林区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林区工作人员大多数并非经过专业培训,且在工作中并不能做到科学保护,对于森林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也不能很好的处理,很有可能会对森林造成二次伤害。林区保护人员的工作水平问题也是森林保护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必须及时妥善的处理这个问题。

4 甘肃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全省共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0家、星创天地53家,省级众创空间103家,数量居西部省份前列,逐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完整孵化服务链条。目前,甘肃省纳入科技部统计的众创空间共计211家,服务创业团队6697个,服务企业4088家。2017年发布的甘肃新增的第六批对外开放共享单位20家,大型仪器设备设施71台(套),进一步提高了全省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效率。

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空间布局为“一区五园”。2017年,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950亿元。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80.53亿元。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于1993年,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甘肃省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区六园”的空间布局,规划面积达到265.32km2。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兰白试验区”),于2014年11月经科技部批复建设。近年来,兰白试验区扎实推进“3510”行动,实施“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创新工程。2017年,兰白试验区开发新产品109个、完成重大科技成果179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6家、搭建创新平台113家、培育和引进创新团队34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1%,成为了全省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8年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建成,是全国第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甘肃继获批兰白试验区之后,在兰州、白银两市实施的又一个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建成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

5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从全省乃至全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系特点看,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三大主要力量。其中,政府部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它们的活力,而平台则是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要素交汇聚集之地,是协调各类关系、提供服务支撑的重要支点[2]。因此,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政产学研用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创新创业与科技服务的供需关系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相互支撑关系[5]

江小白2.0表达瓶版,只要扫描江小白瓶身二维码,输入想表达的文字,上传照片,便可自动生成一个专属酒瓶。如果内容被选中,还可以作为正式产品批量生产并全国上市。相较于1.0版单向给予型传播,2.0表达瓶更像是把产品变成像微博、微信朋友圈一样的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数千万消费者可以通过江小白表达瓶发泄情绪。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平台采取不同的推动策略。如针对科技大市场、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这些平台主要特点是共享仪器设备,提供便捷、前沿的科技信息,促进创新创业等。对于这类平台要着力形成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动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有效对接。要着力围绕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的集成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围绕产学研合作推动平台创新发展,包括创新平台运作机制,推进组织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此外,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如加强政府治理与监管,以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为导向,以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为依托,推动平台建设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政府有关部门要有重点地围绕产业创新中心、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在合作对象选择环节加强把关,对本地的产业基础与合作院所的科研优势进行科学评估;在后续技术研发环节,积极引导平台对接本地产业技术需求,并及时根据研发成果组织有效的技术示范推广,使创新平台对地区经济形成广泛的拉动效应[2,6]

参考文献:

[1]王庆金,马伟.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7(12):51-56.

[2]崔巍.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发展[EB/OL].(2018-2-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152089509685268&wfr=spider&for=pc.

[3]李丹.区域性科技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纵横,2018(6):40-41.

[4]张龙,肖婉蓉,施韶亭,等.地方科技平台绩效评价支持系统开发研究[J].甘肃科技,2016(24):16-19.

[5]古志文.群落生态学视角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117-122.

[6]孟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缺陷问题及解决方式探究[J].科技展望,2017(14):160.

中图分类号: F061.5

通讯作者: 李建伟(1983-),男,河南南乐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E-mail:ljw@gsinfo.net.cn

标签:;  ;  ;  ;  ;  

甘肃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