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摄影的创作过程论文_殷睿

浅论摄影的创作过程论文_殷睿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摄影系研究生)

摘要: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也逐渐成为艺术下面的一个门类,也是可以传递感情的桥梁,摄影作品是通过艺术技巧的处理方法,把摄影家的感悟、思想感情等通过照片传达给欣赏者。本文从摄影创作的视角浅论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对摄影创作的每个环节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摄影;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一种复杂、高级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每个艺术家个人的个性、生活背景、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但是都会有感情的迸发,赋予作品灵魂,如若只有理性因素,没有感情,作品是空洞的,更何况,艺术本身就是在感性因素为主导控制下所产生的。摄影是一种画面的语言符号,是拍摄者表达自己内心情愫的方式。在当今世界摄影器材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掌握拍摄的技术,技术层面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细腻情感的传达、作品背后的寓意才是创作者要注意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核心。没有核心,谈其他的都是空谈。

一、眼中之竹-体验

这一步不止是摄影创作的第一步,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第一步,比美术、雕塑、戏剧等,都是无一例外。而且这一步是需要创作者个人去完成的,需要自己亲身去体验生活,去感受大自然。这个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长期性的生活总结。如果是情感匮乏和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积淀是没有办法精益求精搞创作的.艺术不是一个形而上抽象的符号,更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是要深入的走进生活的,反映人民的心声,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的伟大作品。如果闭门造车,就算把手指甲都纹出水来也出不来东西,古人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形式也是服务于内容的,通过体验内心的情感才能得到激发和碰撞,然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诱导、激发,当然和社会大环境以及艺术创作者个人的思想、审美、世界观、文化素质、品格、性格、阅历也是不可分割的。

生活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需要艺术创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而迸发出灵感,然后构思主题。在确定了自己要拍的主题以后,就要开始大量的收集材料了。除了摄影材料的积累,其他的科学知识和艺术类的知识也要多去学习,艺术是相通的,在观赏建筑、油画、山水等其他艺术作品形式的时候,可以通过摄影的技法把摄影的观念和其他表现技法进行结合,会出现独特的艺术效果,创作的方向是要创作出人民所喜爱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专业理论加艺术的一般理论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并结合生活的阅历,在创作过程中才能激发出更好的灵感。比如我国的摄影大师郎景山,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他是在暗房里面合成制作的,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摄影师的真正技艺,是集锦摄影的创立者。值得我们学习。

艺术家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又高于生活的,摄影的体验更多的是平时的积累,还要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拍摄同一个物体,不同视角出来的效果和表达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并不是说有了艺术体验这个环节最后拍出来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并且高级的过程,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不可或缺。生活体验是前提,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

二、胸中之竹-构思

创作素材的集齐就着手准备开始拍摄了,拍摄照片的构思与作品的艺术传达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共同孕育而成的。过程是纠结的,创作者要不断尝试什么样的手法可以表现想要传达的思想。这个过程是悲喜交加的,不停的拍,一边失望一边开心,不停的思考,不断的让作品精细化,有时会迸发出新的灵感。需要反复的构想,表现,再构想,再表现。最终达到创作者想表现的审美符号语言。

构图和曝光是在拍摄照片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因素,构图是摄影作品的核心,一幅摄影作品如果没有好的构图,作品便没有了灵魂。构图的确立是和摄影创作者的生活阅历、审美意象、思想感情、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构图要根据想表现的艺术效果来选择,先确定要拍摄的主体,根据拍摄的主体再确定画面的构图,在拍摄构思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和下意识的互相撞击,理性思维和感性体现的互相融合,这也是一种潜意识。下意识就是我们提到西施,就想到美女。当你在生活中切菜切到了手。

三、手中之竹-传达

艺术的传达阶段,就是艺术创作者在对日常生活的细心发现以及实践中美的体验,并加以思考和情感注入,最终通过技术的手段和物质材料输出,把头脑中臆想的艺术符号语言传递处理,生活阅历的累积、构思创作的过程、艺术语言的传递。这三个环节是相互作用、相互深化的,哪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整个摄影作品系列中,整个影调的处理大致就是黑、白、灰三大基调的表现形式,在作品的整体颜色调子而言是比较偏灰暗的一类色调。灰暗的色调,在感的表达上是一种“压抑”、“痛苦”、“癫狂”的。带给观赏者是一种无助的感觉,也反应处出当代青年群体的精神现状。在摄影作品中,为了凸显人物面部的中心降低衣服的和背景的颜色饱和度。人物面部的部分地方进行了一定的锐化处理。这样的处理将原本鲜艳的衣服和背景颜色的颜色饱和度降低,同时也将衣服原有的明度降低。从而凸显人物的面部表情,使得人物的面部更加凸显,营造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就能达到一种虚幻的意境。

摄影创作包括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前期的拍摄肯定不能完全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一定有一些缺陷,可能因为当时拍摄的时候环境有些不足,或者设备达不到要求,所以拍摄以后,找出构图、光线等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且思考一下想表达的意图以及想呈现的效果。这时候就需要PHOTOSHOP去修复这些存在的问题,加以美化处理,从而达到创作者想要呈现的效果。有的时候摄影作品还需要进行二次创作,才能把创作意图更好的传递出来。所以摄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拿起相机咔咔的按快门,快门后面的头脑才是最重要的。

四、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总而言之,创作过程完整的步骤就是:首先对待生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阅历,然后在头脑中进行创作的精神活动,并且通过物质材料进行传达,最终成为物资材料形态的作品。这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以上的艺术一般创作过程是我个人生活实践的总结,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补充。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和照片背后蕴含的寓意更为重要,取景器后面的头脑才是创作的核心。用有的艺术语言符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才是重点。而不是拿起单反来乱拍,画面就会死板而且毫无美感。这样的不能称之为艺术,只能是一张照片。只是把单反记录的功能运用了而已,这个功能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需要思考,这种拍摄方法不能称之为创作。

作为摄影创作者,必须带着感情去拍,传递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感而发,否则就是空洞的。如若不然,观赏者在欣赏摄影作品时,就会觉得作品平淡无味,没有内涵和美感。当然,需要创作者实际的去拍摄、去处理,摄影创作者的思想意识才能转化为物质意象存在的摄影作品,才能让观赏者有美的共鸣,才可以在社会中传达作品的美感。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是有好的技术而且又有好的思想内涵的,作为摄影专业的学徒,我还会多加练习的,多加思考,多去阅览优秀的摄影书籍和展览,在摄影的道路上探寻新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桑塔格(美)《论摄影》,黄灿然 译《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

[2]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殷睿(1995-),女,山东济宁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摄影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摄影。

论文作者:殷睿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浅论摄影的创作过程论文_殷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