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教养的对比_教养论文

中西家庭教养的对比_教养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养的反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教养论文,反差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中西方家庭教养的目的而言,两者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教子成人、教子成才。然而在具体方式方法上,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养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认真地比较两者的差异、得失,从中吸取西方家庭教养中有益的经验为我所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家庭教育及抚养上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择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在培养孩子成材的问题上,中国的家长普遍地存在着智能中心主义倾向,而西方的家长更注重孩子天性的自由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美籍华裔女作家谭爱梅曾对中美两国的家教作了比较,她说:“同样是小皇帝,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爹妈的。中国父母在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意时,往往不在乎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不安……”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特别高,因而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孩子只要一上小学,玩耍的时间就非常少了,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先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此后家长还要辅导,让他们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册。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一到期期天、节假日,家长们还要按自己的意志,骑着自行车送孩子参加作文班、书法班、美术班、电子琴班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孩子不喜欢学,家长就打、就骂,孩子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有报道说上海一个女孩因为不愿弹钢琴,竟然将自己的手指剁掉了。1992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南京钢铁厂工人胡某的3岁儿子胡丹丹因为背不出“曲项向天歌”的“项”字,竟被他的父亲踢死。88年,上海市儿童少年家庭研究促进会对12个区的1141个家庭的家教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家长一致认为孩子最使他们高兴的事是学习成绩好,最使他们不高兴、最担心的事是学习成绩差。浙江省社科院对近6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0%的儿童的学习结束未达到父母的规定要求时,会遭到痛打(见1992.12.15《新华日报》)。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父母的责任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必要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

(二)在子女的养护上,中西方家长的做法上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照顾得无微不至;而西方家长则更加注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训练。有人讲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神的父母。爱子心切,要把过去自己没有得到的幸福在孩子身上补回来,因而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只要给孩子买吃买喝买玩具再多的钱也舍得花,生怕亏了孩子,什么饮料、娃哈哈、脑黄金,直往孩子肚里填。浙江社科院的调查还发现,当孩子吵着要买玩具时,90%的家长会马上或在说服无效时购买。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四、五岁的孩子还要父母、爷爷奶奶追着喂,拍着睡。有的上了小学,还要家长穿衣喂饭。据报载,北京某小学一名四年级的学生竟然连鸡蛋也不会剥。轮到值日,有的家长还去帮助孩子擦玻璃、扫院子。一位18岁的硕士研究生被某地质学院指定为留法预备生,这本是件好事,但正当要他乘飞机飞往巴黎时,他却交了休学报告,恐惧得全身抽搐。神经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原因是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原来,他母亲从小就对他十分溺爱,使他丧失了洗衣做饭的基本生活能力,离开了母亲的照顾,他就无法生存。凡是认识他的同学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生活能力”。

西方的家长也爱孩子,但不象我们的家长这样,他们特别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美国一岁多的孩子基本上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们的小桌上,让他们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吃的到处都是,将饭菜打翻,家长也不急不恼,这样,两岁的孩子都能够与家长一起用餐了。美国的孩子四五岁已能自己整理房间,十岁时就应干45分钟的家务。有人说孩子摔倒时最能看出中西方家长的区别:美国的孩子是自己爬起来;中国的孩子是家长扶起来。北京陈经纶中学的学生魏冉谈到她们应邀访问法、德、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的见闻,讲到三、四岁的幼儿自己抹桌子、摆盘子、刀叉,为客人和爸爸、妈妈倒饮料。到超级市场购物时,全是小孩子自己往小车上装卸买的东西,家长根本不帮忙。(《家庭教育》94年2月号)

其二,中国的家长重生理,轻心理;而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国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是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练。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甚至一件小事就可以使他们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直至轻生厌世。据团中央1995年对两万多名中学生思想状况所做的调查,在“你认为你自己的弱点是什么?”的选择题中,有45.2%的同学认为自己“意志力不强”;17.5%的同学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去年9月15日,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初三女生因与同学一起议论该校一女老师的胖瘦受到班主任的批评,竟于次日凌晨割腕、跳楼两次自杀,酿成终身残废的悲剧,而该生还是连续6年的“三好学生”。令人感叹的是当她醒来后知道自己住院时,竟如释负重地说:“那我就不用去学校给老师道歉了”。

相比之下,西方家长比较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美国的父母经常与很小的子女一起讨论问题,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跟父母商量。西方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毅力,一、二岁的孩子任他们在草地上摔跌滚爬。俄罗斯人非常注意儿童的勇敢精神的培养,各地的居民点都有吊环、荡板等各种体育设施,孩子去玩各种运动器械,家长从不多看多管。孩子摔痛哭叫,大人也不理睬,孩子哭了一两声后,又去玩耍了。日本教授高桥敷在他的名著《丑陋的日本人》中,讲述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法国人拉纳的儿子十分淘气,他用石头砸我家窗户玻璃,拉纳夫妇并没有因此来道歉,而是小拉纳自己抱着一块玻璃,低着头来到我家。‘爸爸妈妈说,你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面对着这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可怜模样,我们摸摸他的头,真不忍心训斥他,结果还给他一些点心带回家去。事后,拉纳先生对我们十分不满。”对此,高桥敷很不解。拉纳先生说:“您这样对待孩子,使我们很为难,本应受到训斥的孩子,却反而受到您的抚慰,希望您考虑一下这对孩子将来的影响。请您原谅,我想让他再来一次,这次希望您看在朋友的情份上,给他以严厉的管教吧!”很显然,拉纳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在挫折中经受教育。

(三)在子女独立生活方面,中国家长过度扶持,子女也不以依赖父母为耻;西方家长则鼓励和教育孩子自食其力,子女也以不靠父母生活为荣。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最有牺牲精神的父母。这话一点也不过分。中国的家长将满足子女的需要当作自己的天职,视为莫大的幸福。家长不仅要把孩子抚养成人,还要帮他们结婚成家;不仅帮他们成家立业,而且还要帮他们照看儿女;不仅子女经济上不独立时供养他们,而且在子女已具经济能力的时候仍然资助他们。而做子女的也视“在家靠父母”为理所当然,有的甚至想方设法从父母那里多“沾”、多“捞”,兄弟姐妹之间常常为“沾”、“捞”不均发生争斗。在这方面,西方家长的做法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十分注重孩子的自立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据资料介绍,美国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女都从事过擦皮鞋、送牛奶之类的工作;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宁肯站在街上排队领救济金,也不肯要求父亲帮助。西方国家的子女一到成年或有了职业便与父母断绝了经济上的来往,此时,如果还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据《美国周刊》介绍,美国新罕布什州有77%的高中生课外打工,其中一半以上每周打工超过20个小时。

(四)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上,中国家长崇尚“服从”;西方家长则讲究“平等”。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对人们心态的影响,“孩子就应该顺从家长”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头脑里占有根深蒂固的地位。上述浙江省社科院对家长的调查表明,有68%的家长愿意“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听”,在父母的约束下,近1/4的儿童不能常去找伙伴玩,超过1/3的儿童在家长的要求下只能参加语文、数学兴趣小组。在“顺从”的压力下孩子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干的事不敢做,在大人面前缩手缩脚,心情受到压抑;而家长对孩子了解、交流的渠道也因而被阻塞了。与我们的家长相反,西方家长在孩子教养上所表现的民主平等意识却非常强。他们绝不会强迫子女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对孩子的错误选择如有不满,就耐心地加以劝说,而不会翻脸失和。美国的家长要孩子为他们做事时,总是带着商量的口气。德国的民法中还列有父母应该顾及孩子意愿的行为规定。有关研究表明,专制家庭里的孩子比民主家庭里的孩子更喜欢同别人吵架,不体谅别人,人缘不好,上进心不强,对赏罚不太关心。相反,民主型家庭里的孩子,能体谅别人,人缘较好,情绪稳定。

以上仅就中西方家庭教养的主要方面作了粗略的比较,仅此,我们也能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限于篇幅及认识水平,本文不能就两者的孰优孰劣作出详细的、全面的、科学的评价,然而,我认为,至少可以给我们的家长和家庭教育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们的这一代儿童,将是开创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中的独生子女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具有情感及教育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长处;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对他们也往往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多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西方家庭教养的上述积极的方面(当然,诸如西方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与父母很少往来等做法笔者并不赞成),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能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家庭教养方案。在这方面,中国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制订的《中国少年儿童生存与发展计划》(即《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计划》),要求当代少年儿童学会“五自”(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正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我们的广大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反思我们传统的家庭教养的利弊得失,认真地认识和对待少年儿童的家庭教养问题。

标签:;  ;  ;  ;  

中西家庭教养的对比_教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