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骨科术后患者64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则给予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干预。干预后统计并对比两组DVT发生率,伤肢肿胀改善程度等情况。结果:实验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4d伤肢肿胀程度均明显缓解,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骨科术后患者,给予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干预,能够显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高度凝结状态,对预防DVT、缓解伤肢肿胀、减轻患者痛苦均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护理;疏血通注射液;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在骨科手术后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麻木以及发硬等,不仅会对治疗预后产生极大影响,同时若未能及时给予针对性措施治疗便有患肢残疾的风险,严重的甚至可引发肺栓塞而诱发患者死亡,因而成为了骨科术后病人致残、致死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1]。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脉痹”、“肿胀”等范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痰湿热阻,脉络血瘀,因此在临床实际中,应配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干预方式,以从根本上消除本病的致病因素,进而达到预防DVT的效果。我院近年来将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引入到了DVT的预防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4例均为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骨科术后患者,将其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8~70岁,平均(50.64±3.57)岁;手术类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者15例、行全髓关节置换术者12例、行髋部骨折手术者5例。实验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6~71岁,平均(50.63±3.56)岁;手术类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者16例、行全髓关节置换术者11例、行髋部骨折手术者5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每隔2d腹壁皮下注射一次低分子肝素钙(生产企业:湖北亿诺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63478)85IU/KG。给予患者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西药及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注射一次疏血通注射液(生产企业: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00),6mL/次。同时给予中医护理:①中药外洗以及泡脚,中药成分包括:枳壳、桃仁、川芎、桔梗、甘草、生地黄、柴胡、赤芍、红花、牛膝、当归,用温水煎煮至2000mL,先泡脚半小时,再外洗双下肢,每天泡洗2次。②按摩法:取下肢患侧,采用拿、捏、按等推拿手法进行,30min/次,1次/d。两组均连续干预两周。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DVT发生率情况。②分别在术后1d、7d以及14d时对两组患侧肢体肿胀程度进行评估。若未见肿胀现象则记为0分;若轻微肿胀,仍可见肢体皮纹则记为1分;若可见明显肢体肿胀,皮纹消失,但未见水泡生成则记为2分;若肿胀明显,且有水泡生成则记为3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对比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DVT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术后出现DVT者1例,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术后出现DVT者6例,发生率为18.75%。实验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100,P=0.0452)。
2.2 两组伤肢肿胀程度对比
术后第7d,两组伤肢肿胀程度均明显轻于术后第1d,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至术后14d时,两组伤肢肿胀程度均得以大幅度改善,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伤肢肿胀程度对比( )
3讨论
DVT为骨科病人严重并发症之一,将严重影响术后康复效果。据大量的临床数据[2]显示,骨科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注射的药物会影响患者的血液黏度,加上骨科手术会对患者的静脉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手术诱发的出血将会影响血液微循环,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局部缺血缺氧,导致血液中的凝固因子以及凝血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血液凝固于静脉血管内,最终引发DVT。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脉痹”、“肿胀”等范畴,其病机为痰湿热阻,脉络血瘀。中医预防DVT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抗血栓。疏血通注射液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预防DVT的药物,其不仅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黏度,避免血栓堆积。除了采用药物进行预防之外,我院重点加强了中医护理。采用中药进行泡脚及外洗,中药中的当归、桃仁、赤芍以及红花等药物合用具有活血行气,清血分之热,祛瘀止痛的功效;柴胡、枳壳、桔梗等药物合用具有行气散结以及解郁消肿的功效。诸药联用,通过泡洗的方式,可以促进药物药效直接透过肌肤而快速作用于病变部位,充分发挥促进血液循环、止血、抗血凝、消炎消肿、双向调节血管平滑肌的功效,进而调畅气机,从根本上预防本病[3]。此外,采用按摩手法,通过直接刺激手术部位,能够加快局部血流,发挥消肿止痛之效。
本组研究中,实验组的DVT发生率、术后14d伤肢肿胀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将中医护理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应用于骨科术后患者的干预中,能够有效预防DVT、缓解伤肢肿胀,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等.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结合PDCA循环在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30-34.
[2]黄萍,赵晶.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4):110-112.
[3]郭薇,马运侠.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3):447-448.
论文作者:李中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术后论文; 骨科论文; 实验组论文; 两组论文; 患者论文; 注射液论文; 下肢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