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

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

谭葆春[1]2003年在《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选择壳聚糖作为膜载体,加入芦荟、表皮生长因子(EGF)等药物制备口腔复合膜,探讨各成分的最佳组配方案及药膜的理化性质。并通过建立口腔溃疡的动物模型,密切观察复合药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过程的作用。 方法 (1)将壳聚糖制成膜;筛选各种药物的组配方案(2)测定复合膜的理化性质(3)动物实验验证复合膜的疗效。 结果 (1)复合膜厚约0.5mm,质地均匀,外观为红棕色,粘性较好,遇水2分钟后呈胶膏状,可牢固粘附于粘膜之上。复合膜每平方厘米含水溶性壳聚糖0.007克、芦荟全叶冻干粉0.051克、EGF 40IU、丁卡因0.533毫克。25℃,1%的复合膜水旋浮液的PH值为6.8±0.1。复合膜在37℃水中的溶化时间为60-90分钟。(2)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释放性能,可在2—2.5h内释放出绝大部分药物。(3)不同时间复合膜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平均愈合速度复合膜组快于其他组(P<0.05);水肿充血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炎性细胞在各个时间点复合膜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成纤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PCNA阳细胞数与对照组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膜载体材料,加入芦荟、EGF等不影响其粘附性;而且其药物释放性能很好,可保证药物的有效释放。经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壳聚糖复合药膜可明显促进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阐明。

谭葆春, 吴恩格, 段开文[2]2004年在《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选择壳聚糖作为膜载体 ,加入芦荟、表皮生长因子 (EGF)等药物制备口腔复合膜 ,探讨各成分的最佳组配方案及药膜的理化性质 .并通过建立口腔溃疡的动物模型 ,密切观察复合药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过程的作用 .方法 :(1)将壳聚糖制成膜 :筛选各

段开文, 谭葆春, 史朋, 吴恩格, 张明珠[3]2005年在《壳聚糖复合药膜的研制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制备壳聚糖口腔复合膜 ,并通过建立口腔溃疡的动物模型 ,观察复合药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壳聚糖作为膜载体 ,加入芦荟、表皮生长因子 (EGF)等药物制备口腔复合膜 ,用动物实验验证复合膜的疗效。结果 :(1)复合膜厚约 0 .5mm ,复合膜每平方厘米含水溶性壳聚糖 0 .0 0 7g、芦荟全叶冻干粉 0 .0 5 1g、EGF 40IU、丁卡因 0 .5 3 3mg。(2 )不同时间复合膜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平均愈合速度复合膜组快于其他组 (P <0 .0 5 ) ;水肿充血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炎性细胞在各个时间点复合膜组均少于对照组 (P <0 .0 5 ) ;成纤维细胞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壳聚糖复合药膜可明显促进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裴红娜[4]2007年在《C-P-CA复合膜作为口腔溃疡治疗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壳聚糖(Chitosan, CS)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是一种天然可生物降解的阳离子多糖,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已经被逐渐应用于人工皮肤、人工血管、手术缝合线、药物缓释和基因转导等领域。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 CMCS)是CS的水溶性衍生物,其膜材料比CS膜具有更优良的组织亲和性,且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功能。本文以CS、聚乙烯醇(PVA)、CMCS、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 S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口腔溃疡—CS/ PVA/CMCS-SA(C-P-CA)叁层复合膜,以奥硝唑(Ornidazole,OD)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复合膜中各组分的最佳组配方案,膜的理化性能及体外药物释放。通过建立口腔溃疡的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复合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愈合过程的作用。本文采用分步流延法成功制备了C-P-CA复合膜。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显示复合膜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药物均匀的分散在复合膜的PVA层。随着复合膜中SA含量的增大,膜的溶胀性和粘附性逐渐提高,然而变硬变脆,透光性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抑菌实验发现药物OD的加入使复合膜的抑菌性能大大提高,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大肠杆菌。体外药物释放显示,OD的体外释放几乎不受SA含量的影响,各种复合膜的药物释放趋势相似。通过以上实验比较,认为粘附层CMCS:SA为1:1复合膜具有较理想的材料配比。按照粘附层CMCS:SA为1:1复合膜的材料配比,成功制备了载药量为0.5,1.0,1.5 mg/cm~2的C-P-CA载药膜。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显示载药基质之间具有强的氢键作用,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药膜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分别在4,25℃放置90天,药膜的外观形态和载药量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载药膜的吸水率受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体外药物释放显示,药物累计释放速率随着载药膜中药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为了防止药量太大而形成的药物抗性,我们选用载药量适中的膜即D1(1.0mg/cm~2)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采用皮肤致敏试验和肌肉埋植实验对载药膜的组织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载药膜D1对皮肤无过敏性,肌肉埋植后周围组织反应与丝线组相似。这说明载药膜D1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时间D1组和D1-EGF组溃疡面积,溃疡面积缩小率及充血程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D1组和D1-EG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各组动物摄食量间接反应溃疡的愈合情况,D1组和D1-EGF组在治疗后5天已经恢复到溃疡前的水平,而对照组9天才恢复正常。组织学观察显示,炎性细胞D1组和D1-EGF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载药膜D1能有效的加速口腔溃疡愈合,EGF的加入能进一步增强疗效,为临床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邓敬华[5]2008年在《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膜应用于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选择壳聚糖作为药膜载体,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地塞米松、奥硝唑制备口腔溃疡复合药膜,观察复合药膜对口腔溃疡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兔口腔溃疡动物模型,以壳聚糖为载体加入药物制成复合膜,研究各药物组分的最佳方案,测定口腔溃疡复合膜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结果:动物实验显示,在不同观察时间口腔溃疡复合膜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平均愈合速度口腔溃疡复合药膜组快于对照组(p<0.05);炎症细胞数目口腔溃疡复合药膜组少于对照组(p<0.05);成纤维细胞数目口腔溃疡复合药膜组高于对照组(p<0.05);动物进食量和体重恢复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药膜可以明显促进实验性动物口腔溃疡愈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令充[6]2008年在《羧甲基壳聚糖局部医药用膜材料的研制及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拟从设计出优良的牙周局部给药体系出发,采用先进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复合羧甲基壳聚糖(CMCS)和聚乙烯醇(PVA)材料制备出CMCS/PVA共混膜和Cs2Ms-PVA多元结构微球嵌膜体系,研究两种膜材料的药剂学及生物学方面的特性,重点考察了羧甲基壳聚糖膜体系作为牙周局部药剂材料的潜力。现将实验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通过碱化壳聚糖和氯乙酸的取代反映,制备了两组不同规格的羧甲基壳聚糖样品,随后采用红外和核磁技术刻画了制备的羧甲基壳聚糖样品,电位滴定方法分析了样品分子上羧基和氨基的解离情况,特别是研究了内在因素(Ds和Dd)和外在因素(离子强度及pH)对可电离基团解离系数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样品上的羧基和氨基在由酸至碱的滴定过程中,质子化的羧基和氨基历经了分别的去质子化过程。羧基和氨基的解离明显不同于CMC上羧基和CS上氨基的解离行为。表现为羧基pKa值随解离度呈现出先下降后平缓的解离趋势,对于此规律的解离趋势,可以用数学公式模拟出氨基解离曲线,进而可以考察而羧基固有pK的变化,也可以观测出各因素对羧基pK的影响,结果显示Ds和Dd的变化都轻微的改变了羧基的解离曲线;氨基pKa值在整个解离过程中表现为复杂的递增趋势,Ds对其解离影响明显。另外,离子强度增加总是表现出屏蔽氨基和羧基解离的效应。使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CMCS/PVA共混膜,并在共混膜中加载了奥硝唑药物,通过肉眼和电镜观察观察了共混膜的外观,考察了共混膜的溶胀和体外药物释放特性,同时研究了共混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共混膜透明均匀,但在微观下其相容性较差;高CMCS含量共混膜吸水剧烈,药物从中释放迅速,而高PVA含量的共混膜pH敏感性不强烈,抑菌性较差。为了考察CMCS/PVA共混膜作为药物包膜的潜力,我们也研究了小分子药物透过共混膜的释放情况。同样采用共混的方法制备CMCS/PVA共混膜,SEM检测提高共混膜中CMCS含量将造成共混膜表面粗造,横断面结构疏松,当CMCS含量升高到膜总重的50%时,吸水状态的共混膜呈现出多孔泡沫微观状态。CMCS的添加使共混膜具有了pH敏感性,表现为溶胀度随pH的升高而增大,高CMCS含量的共混膜尤其如此。采用改进的静态通透装置,研究了小分子模型药物透过共混膜的扩散情况,研究表明药物透过共混膜的扩散呈现出0级的药物释放趋势,提高CMCS含量,降低膜厚度以及增大介质pH值,都能使药物透膜的扩散加快。因此推测共混膜对小分子药物屏蔽不仅仅遵循孔型渗透机制。共混膜的体外血浆蛋白吸附是一种电性吸附为主导,疏水作用为辅助的吸附模式。当改变共混膜中CMCS含量,变动吸附蛋白类型,调整吸附介质(pH和离子强度)时,都会对膜上蛋白的静态平衡吸附量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高CMCS含量膜的蛋白吸附量小,BSA比BFG更容易在膜上吸附,在偏酸环境中蛋白更易吸附,离子强度低的条件下蛋白更容易吸附。除了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在膜上有吸附之外,共混膜还会对其它的血浆蛋白产生吸附。蛋白吸附模式表明了共混膜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甚至优于PVA膜。采用体内埋植的方法同样证明了共混膜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当共混膜埋植一定时间后,CMCS成分被机体溶解吸收,剩余PVA成分成为多孔蜂窝状微观结构。加载奥硝唑的共混药膜可以作为局部治疗牙周病的释药体系,载药共混膜具有强烈的抗厌氧菌性能,对豚鼠皮肤和大鼠牙周粘膜无刺激、无毒性,采用大鼠牙周炎动物模型实验显示药物在牙周局部浓度能长时间的维持较高浓度。我们设想一种新型的局部用药膜剂,该膜剂由载药微球分散包嵌在可溶性的外膜中构成。当用在局部位点时,外膜溶解,释放出载药微球,发挥药物特性。使用乳化交联的方法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同时在微球中加载了奥硝唑。载药微球的外观、粒经、药物包载量和包封率,以及体外药物释放速率都可以通过改变制备条件而加以控制。增加投料药材比可以增大药物包载量和减慢体外药物释放速率;而在制备时使用DMSO对药物助溶能够改善微球的外观,但是药物包载量降低,并且药物突释明显。综合考虑,使用不含DMSO的高载药微球分散在PVA膜中,形成一个多元结构复合膜。对于多元结构复合膜而言,外膜在接触水介质30 min时就开始溶解破碎,100 min时完全溶解释放载药微球,并能把微球封闭在局部。此性质有益于多元结构复合膜用在牙周局部。奥硝唑从微球和多元结构复合膜中释放表现出2级释放现象,在前两小时内为药物突释,紧随其后的一个缓慢释药过程。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微球或者多元结构复合膜的制备工艺达到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的目的。新颖的多元结构复合膜的设计目的是针对牙周炎的治疗,因此需要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生物学评价针对多元结构复合膜的核心(羧甲基壳聚糖微球,Cs2Ms)。采用溶血实验、蛋白吸附实验、及大鼠体内埋植实验对核心微球进行了评价,同时使用壳聚糖微球和PVA外膜作对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羧甲基壳聚糖微球无溶血性,且蛋白吸附量较壳聚糖微球少,蛋白吸附能力较弱,表明了羧甲基壳聚糖微球更高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埋植实验显示,微球埋植导致的炎症程度要高于PVA膜的埋植,虽然无法从体内埋植炎症判断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同壳聚糖微球的生物相容性优劣,但是微球埋植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的伤害不甚明显,大鼠存活良好;体内外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降解速度明显要快于壳聚糖微球,体外浸泡和体内埋植都能造成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快速溶蚀,而壳聚糖微球降解缓慢,最终我们确信较短体内滞留时间就能使羧甲基壳聚糖被机体完全吸收,因此,羧甲基壳聚糖微球作为多元结构复合膜的核心适合牙周局部释药的目的。总之,能够使用羧甲基壳聚糖复合其它高分子材料设计出合理的牙周局部用药剂型。我们使用羧甲基壳聚糖所设计的两种膜材料在应用到牙周局部时仍有不完善之处,在其推广应用之前仍有很多工作要继续。

付东伟[7]2005年在《生物可降解医用药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术后粘连是外科手术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生物可降解医用膜作为生物屏障膜可有效防止术后粘连,其作用机理是将炎症或损伤部位与周围组织隔离开来,阻止周围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对创面的入侵,而其降解时间的可控性能保证有效隔离直到损伤部位再上皮化,从而达到预防粘连形成的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聚乳酸膜和壳聚糖膜的制备、降解和释药情况,研制出了新型的外科手术防粘连药膜。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药膜,重点研究了药膜的制备工艺和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分子量大小、溶剂种类、温度、湿度、模具性质等;通过体内外降解实验,研究了以聚乳酸和壳聚糖为基体材料的两类膜的降解性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研究了聚乳酸膜和聚乳酸/壳聚糖复合膜的释放性能;并对两类材料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 采用分子量为20万左右的PDLLA为基体,乙酸乙酯为溶剂,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为40%时可得具有较好性能的药膜; 降解实验结果显示,体外降解实验中纯壳聚糖膜的重量损失和浸泡液的pH值几乎都没有变化,证明壳聚糖在中性浸泡液中不水解。复合膜和纯聚乳酸膜相比重量损失和pH值变化都略大,说明复合膜的降解比纯聚乳酸膜降解快。聚乳酸分子量越大,重量损失越小,降解速度越慢;体内降解实验由扫描电镜图的对比可以得出复合膜降解明显比纯聚乳酸膜降解快;最后得出分子量为20万的纯聚乳酸膜和聚乳酸/壳聚糖复合膜的降解时间能够符合临床需要; 体外释药结果显示,药物释放率与载体分子量成反比,并随着载药量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量为20万的聚乳酸膜和聚乳酸/壳聚糖复合膜载药量为1:1时药膜性能较好;释放叁周,释放率可达到50%左右,在术后早期药物可以充分的发挥作用。 降解机理探讨:壳聚糖膜体外中性条件下不水解;聚乳酸膜体内外降解机理相似,都表现为简单水解机理;复合膜体外降解主要表现为聚乳酸的水解,壳聚糖在聚乳酸降解后产生酸性产物的条件下存在酸水解机理。体内则是聚乳酸的水解和壳聚糖的酶降解共同产生作用。

谭葆春, 段开文, 吴恩格, 杨明华[8]2005年在《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选择壳聚糖作为膜载体,加入芦荟、表皮生长因子(EGF)等药物制备口腔复合膜,探讨各成分的最佳组配方案及药膜的理化性质。方法①将壳聚糖制成膜;筛选各种药物的组配方案。②测定复合膜的理化性质。结果①复合膜厚约0.5mm,质地均匀.外观为红棕色,黏性较好,遇水2min后呈胶膏状,可牢固黏附于黏膜之上。复合膜每平方厘米含水溶性壳聚糖0.007g、芦荟全叶冻干粉0.051g、EGF 40IU、丁卡因0.533mg。25℃,1%的复合膜水旋浮液的pH值为6.8±0.1。复合膜在37℃水中的溶化时间为60~90min。②复合膜具有较好的释放性能,可在2-2.5h内释放出绝大部分药物。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水溶性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膜载体材料,加入芦荟、EGF等不影响其黏附性:而且其药物释放性能很好,可保证药物的有效释放。

郑健鸿, 林燕月[9]2013年在《治疗溃疡膜材料和载药膜材料的检测指标》文中指出背景:口腔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常见病,常以局部用药的治疗为主,口腔溃疡膜的应用可以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溃疡创面,溃疡膜的缓释设计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使局部的药物浓度明显增高,有利于药效的发挥。目的:探讨口腔溃疡膜材料及口腔溃疡载药膜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检测指标。方法:口腔溃疡膜可以通过持续的黏附于溃疡创面,阻隔口腔唾液及口腔菌群对溃疡创面的侵蚀,起到阻碍细菌及保护创面的作用。口腔溃疡载药膜材料可分为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成膜材料。常用于制备口腔溃疡膜的材料有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口腔溃疡膜具有抗菌、抗氧化的作用,同时可以止血、消炎,促进溃疡组织愈合的作用。壳聚糖和中药载药膜材料可以使溃疡面积明显缩小,壳聚糖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抗生素膜。口腔溃疡载药膜制备的过程中,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通过线性关系、回收率试验、黏附力和黏附时间的测量,分析溃疡载药膜材料作用后局部的药物浓度、作用时间以及黏附情况。

王资盛[10]2014年在《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制备多孔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并对其进行相关性能检测和体外释药考察,评价自制的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的特点、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为研制、改进新型释氟性材料释氟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并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致孔剂,不同浓度氟化钠作为有效药物成分。以孔隙率和释氟率为指标,筛选最佳比例;用扫描电镜观察膜的形态;用无水乙醇液体置换法检测其孔隙率;用氟离子标准曲线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质。结果:1、多孔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表面微观结构理想,孔径保持在200~450um范围内,且孔与孔不串通,孔壁较厚。2、羧甲基壳聚糖与聚乙烯吡咯烷酮、氟化钠比例为1:1:1时,制备得到的多孔氟缓释膜最理想,孔隙率为23.36±2.33%,释氟率为0.22mg/天。结论:1、本验成功制备出一种多孔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可应用于活动修复体组织面,一方面可以局部释氟,增强基牙,起一定预防龋病效应;二方面应用于活动修复体组织面,增加修复体的密合性,增加义齿的舒适度和使用期限。2、本实验制备的多孔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具有孔隙率适中,释氟率安全稳定,体外能显着延缓药物释放的性质。3、另外,缓释膜甲基壳聚糖与聚乙烯吡咯烷酮、氟化钠比例为1:1:1时,制备得到的多孔氟缓释膜最理想,孔隙率为23.36±2.33%,释氟率为0.22mg/天,可进一步研究用于覆盖义齿的根面继发龋的预防和可摘局部义齿局部释氟的临床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D]. 谭葆春. 昆明医学院. 2003

[2]. 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摘要)[J]. 谭葆春, 吴恩格, 段开文.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4

[3]. 壳聚糖复合药膜的研制及实验研究[J]. 段开文, 谭葆春, 史朋, 吴恩格, 张明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 C-P-CA复合膜作为口腔溃疡治疗材料的研究[D]. 裴红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 表皮生长因子壳聚糖膜应用于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C]. 邓敬华.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口腔器材展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6]. 羧甲基壳聚糖局部医药用膜材料的研制及性能评价[D]. 王令充.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7]. 生物可降解医用药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付东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8]. 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研究[J]. 谭葆春, 段开文, 吴恩格, 杨明华.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5

[9]. 治疗溃疡膜材料和载药膜材料的检测指标[J]. 郑健鸿, 林燕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0]. 羧甲基壳聚糖氟缓释膜实验研究[D]. 王资盛. 兰州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壳聚糖口腔复合药膜的制备及动物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