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_文化论文

论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_文化论文

论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及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渊源论文,武术论文,及其他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武术深厚的东方文化理论基础,说明了富于民族色彩的中华武术属于艺术文化系统。

关键词 东方文化 中华武术 人体文化 军旅武术 民间武术

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武术运动之所以能在中华体育史中放射出华光异彩,不仅是由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所决定,而且从运动中充分反映出它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文化内核的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和经典性。中华武术在其发生、发展和日臻完美的过程中,有其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文化对于武术的熏陶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看,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文化的或离不开文化的。武术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都是与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相联系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武术的源与流。

一、关于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其要点说明

文化是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现象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文化并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强调文化的后天意义之后,概括地说:“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苏联大百科全书》)什么是文化?见智见仁,众说歧出。推及开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提法中得到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即:“有理性的实体”,“理想的类型”,“社会的遗传”,“行为方式的总和”,“工具制度的造作”,“民族精神的体现”,“人的能力的增长”,“生活模式”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从广义而言,中华武术文化是大文化的派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武术运动方面的反映。

其次,文化概念是一个有弹性的概念,我们可以从集合的角度来确定其内涵和外延。在对“文化”概念界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人们的3点共识:①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应如此丰富,外延也应如此广阔。②生活方式。文化是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所采取的形式。中华文明古国其民族的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独的态度和形式。③精神的物化产品。这种产品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然而透过物质形式能够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文化。以下3方面内容,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并按一定的序列有机组合而成。从哲学的观点来解释,所谓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全部复杂关系的总和。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动发展的特殊方式,它体现了人掌握自己同自己、自己同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程度,因而,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观念、体育运动等都属于“文化”概念之列。在中国历史上,“文化”这个词,也出现得很早,《周礼》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刘向在《说苑》中指出:“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中说:“文化内揖,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礼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等等。古人对于“文化”概念都能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加以描述,以揭示这一概念广泛深刻的涵义。1922年12月梁启超发表在《灯学》上的《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之后,中国学术界关于文化的意义,也采取外来意义和自我研讨的结合来进行探讨,并日趋科学、丰富而完备。因此,人们在界说文化现象,规定文化概念时,可以沿着以下8个方面的思维线索去进行:即现象描述、社会反推、价值确定、结构分析、行为取义、历史探源、主体主意和意识解读。

二、关于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

1.武术文化的概念种种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艺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武术文化是“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积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盖和行为特征。中华武术文化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套路径略、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涵含。所以说,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动作,就在于这些动作(或符号)有自己的特殊定向和性质,也就是说,武术动作是发挥自我体力和技术优势的战斗动作,是攻击和防卫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是人体动作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机、器与文明程度,是人体动作的宝库,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人体文化之最。

2.武术文化的类型属于东方文化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洲,亚洲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华武术文化为亚洲文化锦上添花,可谓东方体育文化之瑰宝。中华武术文化处处体现出东方人的哲学、宗教和思想观念。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结合的东方文化最好的典型之一。

(1)武术文化与东方传统思想相融合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武术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武术”概念入手看,“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有《皇太子释奠合作诗一首》,诗中说:“国尚师立,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乃偃武修文之意。这里的武术是泛指军事。现代意义上的武术是指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作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互相变化规律进行格斗,或编或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从武术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武”字是指军事、技击和强力之事。汉代许慎著《说文》引楚庄王释武:“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从武术的功能方面,阐发了“武”的含义,当然有武而无术,亦不能称之为武术。所谓“武术”的定义,当指以强力制止争斗的技能技艺。后来“武术”一词,逐步演化为自卫强身的通用词。中华武术内容博大精深,流派林立,仅以《中国武术大典》收录的流传于全国各族人民中间的武术拳术就有320多个,拳术套路750多种,长短、软硬、单双兵械样样俱全,各种器械套路720多个。由史前至清初,中华武术一直存在着军旅武术和民间武术两大并行体系,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渗透,二者依存消长构成了中华武术的主要格局。所以说,中华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意识如出一辙。比如“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再如“八卦掌”就是以八卦的8个方位和人体各部比诸八卦以立名,借易理来说明拳理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武术中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战略原理和虚实开合、进退守攻等一系列技法,无不体现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所说:“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学之技术。”至于两仪说,阴阳说,刚柔说,三才说,四象说,五行说,自然说,形神说,天人合一说等,在武术文化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刘峻骧《中国武术文化与艺术》一书中说:“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观看出色的武术表演,能使人感到健力美、技巧美、神韵美和武德美的和谐统一。

(2)中华武术文化以传统国医理论为基础

概括地讲,它包含着“三论一说”,即人与自然为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理论;人的元气的理论,以及经络穴位学说,武术作为东方特有的体育文化,把养身健体、修身养性与技击融为一体。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体育治疗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修身明性。儒家方面,孔孟都很注重内省,通过内省来修身明性,其途径:一曰养气,二曰养心。“养浩然之气”,养自夜至平旦的清静之气,这是生理修养。“求放心”,即把放纵于外的心思收摄内养。“思诚”,即要专心诚意地练功做事。随着诸子学说的建立而建立起来的健身运动原理,现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可以说,中华武术文化的特征具有农业社会化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生命观,为长寿,避早夭。庄子认为:“人由气凝聚而成,聚则生,散则死。”“生命运动是气的运动”,“天人观”,“天人合一”之说,即讲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此说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运动观以及养生保健之说,都谈到意、气、体的一致。动静结合,刚柔结合。运动中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谓之人兽崇拜,用的是直观的思维方法,圆形、环形、球形的运动居多,这一切均与封闭式的思想方式相一致,与人体动作相悖的姿态。运动时,关节内展内伸,动作缓慢。明清以后出现了太极拳,似动非动,似静非静。从运动意识到运动方式,从强身健体到修身养性,从养身养性到保健治疗,无一不渗透着浓重的东方文化色彩。

3.中华武术文化的模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特征和鲜明色彩。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国文化重体验、轻实证的产物。儒家讲中庸,道家讲无为,佛家重定慧,整个中国文化都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怕走极端的氛围中孕育。传统的武术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步成熟起来。先秦出现过技击理论,由汉唐至宋元的1000年间,武术理论只是零散见于兵书、文集、史志中,从未出现过一本专著,关键在于:武术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相关学科的成熟。明代是中国文化走向成熟的时期,无论哲学思想还是科学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历史的高峰,是中国武术得以在明代发达的动因。明代技击理论的成熟,管中窥豹,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其怎样的广度和深度孕育着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和成熟。

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武术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对武术文化尤有影响。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体育方面也有可贵的见解和实践。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种思想含有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的因素,他的教育内容有诗、书、礼、乐及射、御等,这同传统的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大体相同。射,指射箭;御,指驾御战车。在诸侯兼并,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射、御是重要的军事体育项目。礼和乐,既包括道德礼义的教育,也有体育和美育的成分。而礼中的射礼,乐中的武舞,则更接近于体育。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礼、乐、射、御诸教,往往互相渗透、相互结合进行的。例如,他教导学生说,比射时既要力争胜利,又要讲究社让——“君子于所争,必也射乎?”把礼射、武艺、道德、礼义结合起来了。传统的思想方法渗透在武术文化的萌生和发展之中。孔子本人也喜好多种体育活动。射、御造谐尤深。《礼记·射义》谓:“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足见其善射。《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自谦的话:“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其擅长御车亦自不待言。儒学在武术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儒学和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沉淀已久的民族文化心态,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总要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起着这样和那样的影响和作用。儒学作为封建时代的官方哲学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的伦理道德规范从本质上说,是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但它又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文化遗产,自有其产生、演变、形成、发展、衰落的社会的历史的因由,而且在我国民族发展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在武术文化发展史中也起过重大的作用。儒学有其保守、封闭、排他等等的一面,还有其自强进取、强调自我修养、人格自我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等等一面。在儒学经典和儒家思想里面,既可找出“压迫有理”的言论,也可找出“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内容;既可找到“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的思想,也可找出重视功利和商品流通的主张;既可看到大量的“敬天法祖”、“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也可看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时损益的变易思想和某些主张变革的议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儒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武术文化,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问题,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武术讲武道、武技、套路和法则,一招一式中皆显示着东方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形成武术理论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道家思维方式的介入,或者说是道家有意识地对武术理论的改造。总之,诸子百家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都在有形和无形地影响着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明代文人习武屡见不鲜,但仅以修身为务,真正直接参与技术和理论设计的,则在明清以后。当时,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研武者也在这种时风影响下,以武术借题发挥,始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些哲学符号引入武术理论体系之中。

三、关于中华武术文化的民族色彩

中华武术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色彩。这里,我们是把武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文化样品来看待的,中华武术文化的绚丽色彩使全世界爱好武术运动者叫绝。

1.中华武术文化有其自身的体系和结构

武术这种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社会现象的一般特点:①以自然为基础,是自然现象发展到高级的产物;②在社会中产生,其中反映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③凡是社会现象都受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华武术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而发展,它具有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深层沉淀物,它反映着中国历代人民生活最生动的表象和社会思想的特殊积效。所以,中华武术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理论体系和其他独特的结构。亦即中国人崇武、习武、用武,发扬光大武术的全部思想和行为,以及其科学完整的学术理论、教习方法和光彩熠熠的表演。中华武术文化有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成熟的训练方法、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回归大自然的归真返朴的情趣。这种文化虚实相宜,实用性与观赏性并举,浅表行为与深层哲理紧密衔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好的运动方式和思维轨迹。

2.武术属于艺术文化系统

人类在展开自身生命活动的漫长历史中,在对世界进行理性思维和实践精神掌握的同时,还用艺术方式对世界给予审美掌握。经过大量的艺术创造活动,为我们留下了特殊的语言、动作、线条、色彩、板块、服装、道具、器机和音响等不同手段构成的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激发人类生存、奋斗、发展的热情。武术以人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人与大自然,人与世界的一种无畏美感,中华武术诸因素都能体现出东方的艺术神韵、东方人的丰富思想和情趣。武术这种艺术方式,通过人的摸爬滚打、短兵相接,通过十八般武艺这种艺术手段和形象,去促进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掌握和改造。因为,艺术文化的对象,是人格化了的对象和对象化了的人格。武术舞蹈、雕塑、文身、化妆、装饰是竞放异彩的,通过外观美好的形象还能够唤起千百万人去奋斗的本质力量,实现其愿望和追求,支持其生命活动的对象性事物。东方的彩色,东方的武舞,东方的灵敏技巧,东方的巨龙醒狮精神,东方的雄浑和灵秀的美——东方的神韵,使中华武术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系统。

3.武术文化对象是生命活动的肯定性显现

武术能够把动态的形式、把人的个性现实地对象化,从而能够使人在创造性的运动方式中直观其身。人在创造性的活动里,往往处在各种关系中。一方面,人们处在能动与受动的关系中,既能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断作用于客体,注入被创造的对象,同时又接受或承受着客体的反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以及对它的自觉调整,必须使人能直观到自己的创造力量。中华武术艺术形象能够在相互作用中自觉调整,使人们直观到自己的创造力量,把中国人的哲理体现得很完备。武术属于东方文化范畴。东方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有所为而动,面部表情的一颦一笑,都是有所为而发。它们是生命的符号、文化的语言,其间蕴藏着东方民族深沉而丰富的感情投入。武术运动充分体现了东方人的体态、个性与思想情感。中华武术确实是一种形美感目,意美感心,富有东方民族色彩的身体运动,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收稿日期:1995-03-01

标签:;  ;  ;  ;  ;  ;  

论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