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杨正从

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杨正从

(南部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 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医院2015年4月到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抽取50例作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使用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结果:本组患者DeBakey分型如下:Ⅰ型17例,Ⅱ型9例,Ⅲ型24例;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有11例,主动脉扩张、硬化、形态不规则和各段管径比率不均匀者42例。结论:全程CTA扫描可明确患者主动脉夹层分型,并了解其主动脉、重要分支血管以及器官受累情况,从而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全程CTA扫描;诊断;主动脉夹层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079-02

主动脉夹层,属于最常见的主动脉危重症。伴随我国影像学检测技术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与被检测出病例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全程CTA扫描方法可快速对本病患者作出诊断,且具有无创优势[1],目前已经成为本病首选诊断方式。本研究为确定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对院内收集的5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全程CTA扫描检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5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为医院自2015年4月到2016年5月收治,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31~88岁,平均年龄为(49.81±2.51)岁;本组患者均以突发性剧烈胸痛、胸腹部剧痛和胸背痛为首发症状,其中胸痛18例,腹痛23例,胸腹疼痛9例,均存在程度不等的腰背部位放射疼痛;疼痛性质是紧缩样、撕裂样,并伴发频死感、恐惧感。12例患者在剧烈疼痛基础上有呕吐、恶心症状。4例患者伴发轻度、重度头晕、发热和头痛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组患者均在降压、止痛剂口服治疗后缓解了疼痛感,44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发时存在血压升高现象。

1.2 检测方法

应用GE Optima660 64排128层螺旋CT机,取80~100ml非离子造影剂,使用imaxeonSALIENT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4.0~5.0ml/s,以主动脉弓或者降主动脉感兴趣区试注造影剂15mm确定开始扫描时间,智能跟踪技术予以容积扫描。其中11例患者扫描胸主动脉,5例扫描腹主动脉,34例则采取全程主动脉扫描,其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到耻骨联合下水平全程主动脉。扫描参数设置如下:螺旋扫描模式,电压是120kV,电流则设置成300mA,扫描速度是0.6S/圈,扫描层厚1.25mm/0.625mm,层间距螺距1.25mm/0.625mm(与层厚相同),螺距为1.375:1。使用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方式予以图像后期处理。

2.结果

根据当前临床上常用的DeBakey分类方法,本组患者中Ⅰ型17例,Ⅱ型9例,Ⅲ型24例。其中,有43例(86%)患者显示有内膜瓣,39例患者中能够显示破口,显示了单个破口的患者有33例,显示多个破口患者有6例;经增强扫描发现患者腔内的有附壁血栓者有33例(66%),其中28例患者在假腔中,5例患者两腔中均显示有附壁血栓影。经平扫显示其动脉内膜钙化、移位者29例。26例患者可见其主动脉四周有低密度积液或者轮廓模糊影。9例患者合并有心包积液,18例合并有胸腔积液。

本组患者经全程CTA扫描发现,有11例患者的重要分支血管受累:头臂干受累者2例,左锁骨下动脉受累者3例,肾动脉受累者3例,肝总动脉受累者2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者1例;双侧或者单侧股动脉受累者4例。

42例(84%)患者经全程CTA扫描可见其主动脉扩张、硬化、形态不规则和各段管径比率不均匀。其中,累及一侧或者双侧股动脉者有17例(34%)。

3.讨论

主动脉夹层,又可称之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指的是主动脉管壁上出现了从内到外的裂口,可深及中膜,高压、高速血流流入裂口后,可剥离管壁并形成壁内瘤腔[2]。原主动脉腔是真腔,而新形成瘤腔是假腔,两腔之间管壁是夹层。主动脉夹层的病理基础是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平滑肌、中膜弹力纤维发育欠缺或病损,其病理解剖比较复杂,临床诊断难度较高,单凭患者临床症状,难以评估其夹层累及范围[3]。

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极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清晰图像,而全程CTA主动脉扫描能够在数秒钟内完成,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全程CTA扫描应用于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综述如下:(1)能够准确判断患者主动脉夹层,清晰显示其主动脉夹层的具体范围、血栓、内膜撕裂口方位等[4];②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主动脉的重要分支血管、脏器的受累情况,从而评估其重要器官的缺血情况,并予以早期干预,预防患者重要器官因缺血而发生坏死现象[5];③全程CTA能够协助临床医师详细了解患者主动脉破口数量、位置以及内膜片形态,从而正确评估其管腔中支架具体植入途径与位置等;(4)全程CTA扫描能够评估其创侧股动脉、髂动脉的管腔走向、大小、斑块情况以及管腔通畅与否,这与腔内治疗方案的制订密切相关,可避免术者盲目穿刺;(5)全程CTA扫描便于AD支架介入后复查与随访。而本次研究结果亦证实了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显著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文剑,兰峰,张宏家等.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Hippo-YAP信号通路作用于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6,32(1):51-54.

[2]杨贵芳,柴湘平,彭文等.主动脉夹层的共病现象[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2):183-184.

[3]张学民,张韬,张小明.腔内隔绝术在累及升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2):130-133.

[4]孙荣超,杨树东,周志毅等.主动脉夹层猝死患者的临床与尸检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2):107-109.

论文作者:杨正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  ;  ;  ;  ;  ;  ;  ;  

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论文_杨正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