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在龙江县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沙棘在龙江县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一、沙棘在龙江县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周宁,李超,吕志学,史彦林,张利,樊华,勇丽波,李日新,林凤祥[2](2020)在《黑龙江省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及措施》文中提出本文梳理了"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实施的侵蚀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成效情况,阐述了"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侵蚀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及措施,为今后开展治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张巍[3](2010)在《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通过对国家政策法规、规划和黑龙江省综合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现状以及矿山环境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结合黑龙江省矿山环境历史问题和现状,研究适用的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提出矿山(区)环境治理工程,同时规划出治理工程实施年限、阶段性目标及工程治理率和修复指标。提出了修复矿山(区)环境污染破坏的工程技术措施,合理利用资源的技术方法,探讨开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合理部署矿山(区)环境治理工程。论文对“矿山(区)环境修复工程”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的筹措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袁靖姣[4](2010)在《龙江县水保林在流域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江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4.5万hm2。植被受到破坏,是致使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该县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根本措施,并在在各个流域中营造各种水保林,对防止土壤侵蚀,改造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庞敏[5](2010)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黄河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恢复该区植被生态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减轻黄河下游泥沙水患灾害,已成为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恢复与建设黄土高原植被,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振兴区域经济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为背景,以延安城区周围区域以及黄土高原砒砂岩典型地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流域东一支沟等为典型研究区域,采取定位观测与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几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沙棘柔性坝的土壤水库调节效应、沙棘柔性坝的生态水文效应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对植被过滤带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沙棘柔性坝的三种流速测量方法进行了优劣比较、对沙棘柔性坝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最后,根据环境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结合陕西省彬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计算,并评价了生态效益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贡献。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如下:(1)自然植被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逐步降低,在退耕初期和草本群落(茵陈蒿群落和草本群落),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处于较高水平,到了演替的中期,即灌丛阶段,土壤水分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灌丛的初期(杠柳灌丛)土壤含水量仍然较高,但是到了灌丛后期(胡榛子灌丛)则土壤含水量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乔木林的水平。植被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替过程是“土壤水库”的耗水过程。(2)沙棘柔性坝经过淤积可形成深度较厚的沟道土壤水库,沙棘柔性坝土壤水库对砒砂岩沟道土壤水分的调节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为当地植被的生长与恢复改善供水条件。(3)植被生长调查结果显示:①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的延滞效应及过滤效果与草本群落的发育状况有密切关系,沙棘不宜作为植被过滤带的主要物种与草本植被混种;②沙棘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且在陕西地区长势良好,宜将其种植在草地过滤带和受纳水体之间,可达到稳固河岸和进一步增加地表径流入渗的目的。(4)径流小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植被过滤带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并能有效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悬浮固体、氮磷营养物质和COD等四种污染物,对四种污染负荷的平均削减率达到了70%以上;植被的密度、高度和刚度对过滤带的净化效果影响显着,草本群落发达的草地过滤带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5)应用PIV法、浮标法和染色剂示踪法三种测速方法分别测量了沙棘“柔性坝”内水流的流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对比。染色剂示踪法的实验结果与PIV法相近,浮标法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其结果与PIV法相差较大,显得更为粗糙一些;在实验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效果等方面,PIV法要比染色剂示踪法及浮标法更具有实用性。(6)小流域内沙棘“柔性坝”的布设受降雨、下垫面条件、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本文从工程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提出了从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及沟道形状共同确定沙棘“柔性坝”种植参数的概化设计思路,并从理论上对沙棘柔性坝的种植参数进行了讨论。(7)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影子价格等方法对植被保持和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固碳供氧及维持景观效益等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把生态效益纳入到水土保持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中,科学地评价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果和投资效益,得出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郭建英[6](2010)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监测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全面分析总结国内外现有退耕还林工程监测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黄土丘陵区的吴起县为研究地点,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退耕还林(草)地的植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土壤理化性状、林地水文效应及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退耕还林后当地生境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并在实地调研与监测的基础上采取层次分析、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相对客观、全面、科学、准确、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确立了符合当地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对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贡献率。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认识与结果如下:(1)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10年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减少的旱地主要转化为灌木林地;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主要由退耕地和草地造林转化而来;草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主要是荒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转向高覆盖度草地和灌木林地;居民建设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105.03%,水域用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26.1%,主要是线状水系减少,水库、湖泊面积有所增加。(2)退耕还林工程优化了植物群落结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速了对当地脆弱环境的修复,造林10年后,地带性植被长芒草、糙隐子草在不同的林地类型中均有分布,且与天然草地的重要值相近,林草群落结构已趋于稳定;从促进林下植被的多样性方面来看,沙棘×山杏混交林是吴起县相对最适合的混交林,对促进植被的恢复效果较佳;不同退耕还林地群落的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差异,除了油松和山杏纯林的枯落物生物量较小外,其他林地的枯落物生物量均大于天然草地;封育对草地环境的改善较为明显,由以一年生旱生植物为主的草本群落演替为由地带性植被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为建群种的多年生草本群落,植被覆盖度由20%增加到75%,封育7年后的生物量比未封育草地提高317.89%。(3)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退化的土壤环境。①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地土层之间的孔隙度变幅很小,而农耕地和天然草地的非毛管孔隙度锐减很大,不利于下渗过程的持续进行;除了沙棘林地外,其他林地表层土壤容重明显低于下层,在各类型地中农田的上下层差异最大;退耕还林地的土壤主要以粗粉粒为主,退耕地的粘粒总体含量均高于农田;土壤有机质增加明显,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全量氮、磷、钾在不同林种、林带间、土层的差异均不显着,不同林地间的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的差异不显着,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极显着;封育7年后,随封育时间的增加,封育草地的土壤含水量提高、容重不断减小、孔隙度不断增大;土壤养分除全磷、速效磷外,其他养分含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且土壤养分表聚性明显。(4)退耕还林工程初步形成了森林水文效应。不同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的林冠截留量都较高,变幅在0.07~0.52mm之间,截留量最大的的是柠条林(0.52mm),截留量最小的是山杏林(0.07mm);沙棘×山杏混交林的渗透速率最大,为1.72 mm/min,山杏林地的稳渗速率最低,仅0.36mm/min。(5)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显着的生态效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林地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2.3%提高到38.4%;累计涵养水源35405.03万m3、减少土壤侵蚀物质6032.24万t、固定CO2总量821.88万t、制氧总量276.95万t、吸收SO2总量5.41万t、滞尘总量0.62万t;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的生态效益经相对支付意愿系数调整后的总价值为58.61亿元,水土保持效益价值所占比例最大,共为52.7%,其中保育土壤价值占生态效益总价值30.4%,保护水资源价值占22.3%、固碳制氧价值占25.3%、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占19.1%、净化环境价值占0.3%、改善小气候价值占2.6%。(6)退耕还林工程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当地取得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总计9.75亿元,其中林木价值1.79亿元、牧草价值6.41亿元、林果产品价值1.55亿元;退耕还林后有38.2%的劳动力转移到种植业以外的其他行业,2008年农林牧总产值比退耕前1998年增加了97.8%,退耕还林后粮食产量并没有与退耕地面积成同比减少,退耕后人均粮食379 kg,高于我国现在的人均年消费口粮的206 kg,高45.6%,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以36.9%速率递增,收入结构多样化,打工经商的收入所占比例较大,占人均收入32.7%。总体来看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功能,而且具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等功能。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的效益比例得当。所取得的综合效益中,生态效益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3.08%,其次为经济效益,其所占比例为21.35%,社会效益的比例最小,为15.57%,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同时说明文章中构建的评价体系是正确的、科学的、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

邹向前[7](2009)在《打造金长城文化发挥其在区域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金长城(金界壕)遗址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十二世纪中国乃至东北亚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北方女真人在建立与南宋、西夏鼎立三分的金(公元1125-1234年)政权后,在东北的嫩江之滨斜行6500余公里,向西南的阴山山脉掘壕夯墙、设置戎堡,连戎堡、接夯墙而成"界壕"、"边墙"、"长城"。黑龙江段处于金长城(金界壕)遗址四路之一的东北路。金长城遗址黑龙江段的保护利用,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根据遗址自身特点和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采取生态技术与法律手段实施保护,由人工整治向天然保护转变。打造金长城文化与西部原始荒野景观品牌旅游圈,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推动区域和谐社会建设。

申庆华,苏丛鹏[8](2009)在《沙棘在黑土区恢复生态、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黑土区种植沙棘,对水土流失治理、遏制土地沙漠化起到极大的作用。种植沙棘具有投资少、产量高、效益好、技术易掌握等优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牟景君,贾红路[9](2009)在《科技兴林 添绿龙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粒种长成一棵苗,一棵树变成一片林,标准化的栽培措施、科学的培育手段至关重要—— 一株株小树苗在土壤中发育根系,在春风里摇摆着嫩叶,一系列标准化的栽培措施和科学的培育手段是它们茁壮成长的动力。通过应用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成活率,还可以?

徐晓静,杨威,闫军[10](2008)在《灌木沙棘在沙地生态建设中的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灌木沙棘是一种优秀治理沙地树种。重点介绍了种植方法,论述了它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二、沙棘在龙江县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在龙江县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黑龙江省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理现状
    1.1 工程建设及成效
    1.2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2 规划及措施
    2.1 分区治理
    2.2 分类治理
        2.2.1 危害居住安全侵蚀沟防治
        2.2.2 危害道路安全侵蚀沟防治
        2.2.3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侵蚀沟防治
        2.2.4 危害居住和道路安全侵蚀沟防治
        2.2.5 涉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复合类型侵蚀沟防治
3 结论

(3)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矿山环境修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黑龙江省主要矿山环境问题
    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2.2 煤炭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
    2.3 金属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2.4 非金属建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3章 矿山环境修复重点工程的确立
    3.1 确定重点治理工程的原则
    3.2 重点工程确定依据
    3.3 重点治理工程项目确定结果
第4章 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重点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4.1 矿山环境保护与矿山灾害预防工程技术
    4.2 矿山环境修复及资源利用工程技术
    4.3 矿山环境修复综合工程技术
    4.4 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施工的保障措施
    4.5 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投资估算
第5章 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5.2 社会效益分析
    5.3 环境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龙江县水保林在流域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水岭防护林, 坡面防蚀林
2 沟边防风林、沟道防冲林 (固沟林)
3 护埂林

(5)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生态水文研究概述
        1.2.1 植被过滤带研究概述
        1.2.2 沙棘植物柔性坝研究概述
        1.2.3 土壤水库研究概述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设计、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试验设计概况
        2.1.1 沙棘柔性坝原型试验区概况
        2.1.2 沙棘柔性坝野外水流试验区设计概况
        2.1.3 植被过滤带试验设计概况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几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与土壤水库效应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3.2.1 不同群落组的土壤水分变化
        3.2.2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
        3.2.3 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状况与天然植被对比
        3.2.4 植被更新与土壤水分
        3.2.5 讨论和分析
    3.3 沙棘柔性坝土壤水库效应
        3.3.1 淤积体土壤颗粒级配分析
        3.3.2 土壤水库库容计算
        3.3.3 1m土壤水库水量平衡
    3.4 土壤水库的水文效应
        3.4.1 野外试验
        3.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植被过滤带对非点源污染物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4.1 2008年9月试验结果与分析
        4.1.1 植被调查
        4.1.2 坡度测量
        4.1.3 试验前试验床面土壤水力特性指标
        4.1.4 过滤带流量过程
        4.1.5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2008年11月试验结果
        4.2.1 植被生长情况调查
        4.2.2 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的延滞效应
        4.2.3 不同影响因素对径流中各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4.2.4 各主要影响因素对SS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4.2.5 各主要影响因素对非点源污染物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沙棘柔性坝三种测速方法比较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PIV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典型流场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5.2.2 同一时刻流速沿实验床的分布规律
        5.2.3 同一监测断面上流速的变化规律
        5.2.4 柔性坝不同洪水期时的全流场分布与变化分析
    5.3 浮标法测速结果分析
        5.3.1 2006年11月的结果分析
        5.3.2 2007年9月的结果分析
    5.4 染色剂示踪法测流速
    5.5 监测断面上最大水深的变化规律
    5.6 PIV法测速与浮标法及染色剂示踪法测速的对比分析
        5.6.1 准确性分析
        5.6.2 可操作性分析
        5.6.3 实验效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沙棘柔性坝设计方法探讨
    6.1 沟道内沙棘"柔性坝"布设的概化思路
    6.2 设计暴雨及设计洪水
        6.2.1 设计暴雨的确定
        6.2.2 设计洪水的推求
        6.2.3 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概化推求
    6.3 洪水与沙棘"柔性坝"种植参数之间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7 植被建设效益分析与评价
    7.1 水土保持效益分类
    7.2 林草措施生态效益分析
    7.3 林草措施的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7.3.1 生态效益价值
        7.3.2 生态效益调整
        7.3.3 小结与讨论
    7.4 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效益分析与国民经济评价
        7.4.1 研究区概况
        7.4.2 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7.4.3 国民经济评价
        7.4.4 小结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监测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1.3.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1.3.2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回顾
    1.4 退耕还林的相关研究
        1.4.1 退耕还林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研究
        1.4.2 关于退耕还林效益方面的研究
    1.5 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
        1.5.1 国外退耕还林效益评价研究
        1.5.2 国内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1.6 亟待解决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论文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区位
        2.1.3 生态区位
        2.1.4 地质地貌
        2.1.5 气候
        2.1.6 水文
        2.1.7 土壤
        2.1.8 植被及动物资源
        2.1.9 矿产资源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
        2.2.3 社会经济结构
        2.2.4 历史文化
    2.3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2.4 退耕还林概况
        2.4.1 退耕还林建设规模及成效
        2.4.2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体系
3 研究方法
    3.1 标准样地设置及选择
    3.2 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及生长状况调查
    3.3 植被及林分调查
        3.3.1 环境条件调查
        3.3.2 植被组成特征调查
        3.3.3 生物量调查
    3.4 土壤调查
        3.4.1 土壤剖面调查
        3.4.2 样地设置及取样
        3.4.3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4.4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3.5 林地水文调查
        3.5.1 冠层截留
        3.5.2 枯枝落叶层容水量
    3.6 遥感监测方法
    3.7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7.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
        3.7.2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4.1 遥感影像资料及预处理
        4.1.1 影像资料
        4.1.2 影像预处理
        4.1.3 影像裁剪
        4.1.4 基于NDVI的植被覆盖度估算
        4.1.5 波段选取
    4.2 基于遥感的LUCC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4.2.1 LUCC分类体系的建立
        4.2.2 解译标志的确定
    4.3 遥感图像分类
    4.4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精度评估
        4.4.1 误差源分析
        4.4.2 样本容量的确定
        4.4.3 采样设计
        4.4.4 Kappa一致性检验
    4.5 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与分析
        4.5.1 土地利用/覆被状况
        4.5.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化分析
    4.6 吴起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4.7.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变化的驱动因素
        4.7.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自然因素
        4.7.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人文因素
    4.8 小结
5 退耕还林(草)地群落特征研究
    5.1 不同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分析
        5.1.1 数据处理
        5.1.2 不同退耕还林地群落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分析
        5.1.3 不同退耕还林地林下物种的α多样性分析
        5.1.4 不同退耕还林地生物量研究
    5.2 封育措施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5.2.1 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2.2 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均匀性分析
        5.2.3 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变化
    5.3 小结
6 退耕还林(草)地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6.1 退耕还林对土壤物理性的影响
        6.1.1 退耕还林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6.1.2 退耕还林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6.1.3 退耕还林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6.2 退耕还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2.1 土壤有机质变化
        6.2.2 土壤全量氮、磷、钾变化
        6.2.3 土壤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变化
    6.3 退耕还林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6.4 封育措施对土壤恢复效果的研究
        6.4.1 不同封育年限土壤水分状况得变化
        6.4.2 不同封育年限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度变化
        6.4.3 不同封育年限土壤养分变化
    6.5 小结
7 退耕还林(草)地水文效应研究
    7.1 冠层截留量
        7.1.1 不同退耕还林地冠层的截留量
        7.1.2 不同退耕还林地草本层截留量对比
        7.1.3 不同层次植冠层截留量对比
        7.1.4 不同退耕还林地枯枝落叶层容水量
    7.2 土壤渗透性
        7.2.1 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渗透性
    7.3 小结
8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8.1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8.1.1 退耕还林涵养水源价值
        8.1.2 退耕还林净化水质的价值
        8.1.3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8.2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价值
        8.2.1 退耕还林减少土壤侵蚀
        8.2.2 退耕还林减少泥沙淤积与滞留价值
        8.2.3 退耕还林减少养分流失价值
        8.2.4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总价值
    8.3 退耕还林固碳制氧价值
        8.3.1 退耕还林固定CO_2价值
        8.3.2 退耕还林制氧价值
        8.3.3 固碳制氧总价值
    8.4 退耕还林净化大气环境价值
        8.4.1 退耕还林吸收SO_2价值
        8.4.2 退耕还林阻滞降尘价值
        8.4.3 退耕还林净化大气环境总价值
    8.5 改善小气候价值
        8.5.1 气候变化现状
        8.5.2 退耕还林降低温度价值
        8.5.3 退耕还林保护农田价值
        8.5.4 保护牧业效益价值
        8.5.5 改善小气候总价值
    8.6 退耕还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
    8.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
    8.8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价值评价结果的修正
        8.8.1 相对支付意愿值计算(Wc)
        8.8.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修正价值
    8.9 小结
9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9.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9.1.1 直接经济效益
        9.1.2 间接经济效益
    9.2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9.2.1 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
        9.2.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9.2.3 生态意识转变与能源结构调整
        9.2.4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9.3 小结
10.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10.1 层次分析法理论介绍
        10.1.1 AHP判断分析的数学模型
    10.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10.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10.2.2 构造判断矩阵
        10.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10.2.4 层次总排序
        10.2.5 一致性检验
    10.3 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
        10.3.1 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的结构模型
        10.3.2 构造矩阵的标度
        10.3.3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11 结论与讨论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孙保平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沙棘在黑土区恢复生态、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克东县黑土区概况
2 主要经验与措施
    2.1 科学规划是沙棘生态建设的前提
    2.2 沙棘的种植可控制水土流失
    2.3 沙棘林具有改变土壤的效能
    2.4 沙棘林具有改土蓄水, 改变小气候的效能
3 沙棘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沙棘在龙江县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黑龙江省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及措施[J]. 周宁,李超,吕志学,史彦林,张利,樊华,勇丽波,李日新,林凤祥.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0(06)
  • [3]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措施研究[D]. 张巍. 吉林大学, 2010(05)
  • [4]龙江县水保林在流域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评述[J]. 袁靖姣.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02)
  • [5]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 庞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0)
  • [6]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监测与评价研究[D]. 郭建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7]打造金长城文化发挥其在区域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A]. 邹向前. 《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3期, 2009(总第35期)
  • [8]沙棘在黑土区恢复生态、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作用[J]. 申庆华,苏丛鹏.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03)
  • [9]科技兴林 添绿龙江[N]. 牟景君,贾红路. 黑龙江日报, 2009
  • [10]灌木沙棘在沙地生态建设中的效应[J]. 徐晓静,杨威,闫军. 民营科技, 2008(08)

标签:;  ;  ;  ;  ;  

沙棘在龙江县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