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闻教育述评_传播学论文

台湾新闻教育述评_传播学论文

台湾新闻教育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台湾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6月,应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和台湾传播协会的邀请,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杭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理工大学10所院校的新闻院、系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在台湾举行的“两岸及香港新闻实务教育研讨会”及“新闻教育与新闻事业学术研讨会”。与会期间,新闻教育界同仁考察了台湾新闻教育的情况,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新闻事业的长足进步,需要有广大新闻从业人员,也需要对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专家,这些都离不开新闻教育。当今世界正向信息时代大步迈进,社会对新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因长期隔绝而了解甚少的台湾新闻教育情况做一介绍,以期能为新闻教育的研究起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有关其教育“理念”、性质等本文暂不涉及。

台湾新闻教育事业概况

根据1996年3月的统计,目前台湾有近20家主要的新闻教育单位,如公立的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台湾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等,还有世界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研究所等私立院校。此外,一些宗教学校及新闻职业团体也办有新闻教育及职业进修机构。

(一)、政治大学传播学院

政治大学是在台湾开设新闻教育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台湾地区最具规模的新闻教育机构,学院下设新闻研究所以及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三个系。

政大新闻研究所自1954年成立以来,尤其是1983年秋天设博士班之后,一直是台湾新闻传播领域的最具学术影响力的教育及研究机构。新闻所的硕士研究生分成三组教学,即传播理论组、国际传播组与新闻实务组,包括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必修课程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博士研究班招收新闻传播学或相关专业硕士为博士研究生,修业完成之后,经主管部门核准,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这标志着台湾地区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完整体系的建立。

政大新闻系最初成立于1935年,1955年在台湾恢复,曾从属于法学院、文学院,现并入传播学院。新闻学系的课程设计以“重视基础、保证专业、全面兼顾”为原则,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大类。另外,除专业理论课之外,还设有实践课程,出版《栅美报导》、《新闻学人》等实习刊物,学校还在假期内安排学生进入媒体实习。

广播电视学系的前身为新闻学系下属的广电组,于1988年升格为系。在基础课程的设计上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而专修科目旨在培养制作技术和新闻敏感兼具的幕后专业人才。此外,还有广播电视制作中心、多媒体视听中心和实验剧场三大实践基地。

(二)、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创立于1971年,其中新闻组以传统新闻教育为基础,注重加强新闻专业、新闻道德、社会科学和语文教育,以期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课程安排上注重新闻采编与新闻实务的基础训练,提高语言文字使用的敏锐度及精确度,深化对外界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新闻判断能力,同时提供新兴媒体科技的知识,加强对新科技的操作能力。

大众传播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从事培养高层大众传播理论人才及实务人才,并进行台湾本土大众传播研究。大众传播研究所的硕士课程的必修科目中有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等课程;选修课程则按照基本课程、语文传播、公众传播、传播批判研究以及新政策、法规研究等方向进行规划。

(三)、世界新闻传播学院

世界新闻传播学院的校史可追溯到1956年的世界新闻职业学校,至1991年,发展成为世新传播学院,共有十二个学系和一个传播研究所,包括新闻学系、平面传播科技学系、口语传播学系、视听传播学系、公共传播学系、传播管理学系等。近年来,世新学院多次与北京广播学院等院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开始开设“两岸新闻制度比较”以及“中国大陆问题研究”等课程,受到普遍的好评。

其中新闻学系是全校最大的学系,其规模在台湾也名列前茅,下设两个专业,编辑采访组和国际传播组,强调“自由与责任并重、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课程配置原则,并办有《立报》、《小世界》等实践刊物。

(四)、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

中国文化大学成立于1989年,其中新闻暨传播学院辖五系一所,包括新闻研究所、新闻学系(设有夜间部)、大众传播学系等。

新闻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分理论研究及实务研究两组,前者以培养新闻教育及研究人才为目的,后者则注重培养大众传播媒体的实际工作者。文大新闻所于1991年度起成立博士研究生班,以提高新闻及传播的研究水平。

新闻学系以培养新闻实务人才为主,包括报学、广播电视、广告、公箳关系、摄影及杂志等各类型人才,编辑出版《文化一周》、《摄影报导》及《华岗新闻学刊》等实习刊物。

大众传播学系,以培养大众传播媒介的通才为教育目的,毕业学员在媒体、广告、公关及各类传播公司任职。课程方面有意降低必修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科目,以扩大学员的知识面,并为学生提供广播电视的实习条件。该校《传播人》、《传播学刊》等刊物为学生的实习园地。

(五)、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

台湾大学是台湾地区著名的公立大学,从1991年起增设新闻研究所,招收来自不同学科的硕士班学员。学制上仿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与传统的新闻专业教育不同。其宗旨在培养传播界有较高水平的新闻记者,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人员。在课程安排上,强调研究与实务并重,大量进修其他系所课程,力求在报导涉及领域有相当专精的知识。课程有深度采访、新闻伦理与法律、新闻基本问题研究、广播新闻采写研究等,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近年来招生规模稍有扩大,已增设在职进修班。

除上述院校之外,台湾地区还有其它一些新闻教育单位,如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淡江大学等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也具有相当特色及影响力,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台湾地区新闻实务教育的特点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在6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15年来,新闻事业发展较快,各大院校的新闻传播系所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开展传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各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如下一些趋势:

第一、院系激增,基本形成由专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新闻教育体系,但毕业生也出现相对过剩的矛盾局面。到1996年上半年,台湾地区已有近20所院校成立了新闻传播系所。其中,大学、大专部的基础教育为新闻传播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实务人才,成为台湾新闻事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一方面,新闻传播学士只占同年学士毕业生总数的2.45%,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绝对数量上仍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集中涌入城市,有限的新闻媒体尚不足以消化如此众多的毕业生,每年都有一些新闻传播学的毕业生无法进入新闻传播界。其中台湾地区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比例在6成左右,而普通学校竟在4成以下,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除了量的增长,台湾新闻教育的发展还表现在研究机构的渐趋完备。除政治大学早在1954年即先行成立新闻研究所,其余如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台湾大学等院校也在1983年前后,成立各自的新闻或传播研究单位,开办新闻传播硕士学位的教育,而政大新闻所则设有博士班。这些研究所培养的人才,已成为台湾新闻教育、科研所及新闻媒体的骨干力量。

第二、“通才”教育观念颇为流行,新闻传播学的内涵逐渐扩大。新闻教育已发展成为涵盖新闻、传播、广电、传播科技、广告、公关、出版物资讯、信息管理、多媒体应用等复合型专业门类,兼具文理工管的多重特色。传统的新闻类专业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有所下降,有的学校仅为25%左右,而新兴课程,除广电、广告、公关等已成为独立系科外,有关印刷、平面设计、出版等专业也已成为一些院校新闻院所的独立科系了。此外,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提升资讯检索水平的研究,也成为现代新闻教育的重要课题。不少院校均设有相关系科。

有关大众传播媒体、新闻事业的管理科学等原先被认为属于管理科学范畴的课程已逐渐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有些院校已成立传播事业管理学系科。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到新闻媒介中去,因此有关多媒体、多媒体应用的课程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新闻传播教育单位的课程表上。理工科大学的传播院所则依靠自身的学科优势,更加强化有关课程的安排。

第三,大量在美国获得学位的教师在台执教,得失兼备;教师学位的提升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成正比。目前台湾新闻教育机构教师中硕、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高达九成五以上。其中,在美国取得的高等学历的教师更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主力军。据1996年3月的人事统计,台湾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任教师总数为301人,其中博士130人,硕士160人,学士11人。在13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美国院校颁授者为104人,台湾院校颁授者仅22人,其他地区的博士4人;硕士学位构成,同样以美国院校的硕士85人占首位,台湾学校硕士占60人,其他地区15人。在专任教师之中,留美的硕、博士人数占全部硕、博士总数的65.75%。

大量于美国获得学位的教师在台湾执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台湾新闻教育的师资水平,但也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如教师的教育背景相似导致学术专业分布不均、学术资源浪费、开课重叠等问题。再者,在学术研究上容易引起视野狭窄、思路局限等问题,如在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台湾学术界在很长的时间内,仅停留在翻译、介绍、比附、移植等初级阶段,这对发展独立的新闻传播学术理论研究相当不利。

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目前台湾地区从事新闻传播研究教师中的硕士或博士占了全体教师的绝大部分,但教学水平的提高却与教师学历的提高不成正比,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实际教学水平不升反降的情况。有的新任教师虽具有高等学历,但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无法真正发挥其学术水平,或者因为缺乏媒体的实践经验,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流于“纸上谈兵”。还有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研究方向脱离实际,反不能满足基础课的教学要求。此外,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兼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这些教师往往会因本职工作繁忙,不能全力投入教学,且流动性很高,同样会影响兼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发挥。

第四、随着财政拨款的增加,各校教学条件迅速得以改善,但投入与产出也不成正比。从1989年起,台湾当局大幅提高教科文事业的预算比例,各新闻教育单位普遍购置、兴建教学设施,尤其集中在现代化印刷、版面处理系统、广播电视设备及多媒体计算机方面。但由于政策向公立院校倾斜,私立院校的教学条件改善较慢,而反差强烈的是,1992年至1996年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学毕业生中,公立院校学员仅占29.41%,其余7成均来自私立院校,投入与产出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早期新闻教育多以笔记和自印讲义为主,缺乏成套的书籍资料,许多学术研究成果也因此无法积累。从60年代起,政大新闻所编纂、翻译、整理出版的大学新闻出版著作及有关丛书达百余种之多,加上其它新闻传播系科的各类新闻与传播学的著作及学术期刊的出版,无疑对提升台湾地区的新闻学术水平大有好处。

第五、重视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也是一大特色。现在台湾的新闻教育,更重视研究方法的使用,如政大新闻所有关研究方法的课程,包括方法论、理论建构、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高等统计等。所以目前的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已由新闻技术与新闻史的研究,进入对传播行为、传播媒介影响,以及对传播政策的系统研究。与此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电脑应用等新兴传播科技在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对传播系统以及媒体技术、艺术的整合研究的开展。利用先进的电脑硬件对传播系统软件的开发研究,也是台湾新闻教育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而各校在教学中普遍重视“在做中学”,注重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实践场所,学校一般均办有报刊、广播等,有的还设有印刷厂,供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本文主要参考“两岸及香港新闻实务教育研讨会”、“新闻教育与新闻事业学术研讨会”期间有关资料以及在此期间对台湾各院校的考察所得撰写。谨向研讨会主办单位和各院校表示谢意。)

标签:;  ;  ;  ;  ;  ;  ;  ;  ;  

台湾新闻教育述评_传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