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理论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逻辑与落地路径论文

城乡关系理论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逻辑与落地路径论文

城乡关系理论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逻辑与落地路径

陈婷婷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 面对新时代新矛盾,党和国家提出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重建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渊源。本文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视角,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论是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还是现实逻辑来分析都具有必然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明确的乡村振兴思想前提、物质基础、内在动力、外部支撑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出现是在习近平同志的十九大报告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以乡村振兴为核心,阐述“三农”问题,之后党和国家又通过规划进一步阐述了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方向、振兴思路和重点举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城市和乡村之间关系复杂,两者相互既对立又统一,为促使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在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重要决策。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隶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总体理论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指出人类历史上城乡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经历三大阶段:混沌一体、分离对立、互相融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消灭城乡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1]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指出当物质基础、社会条件、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乡对立现状就会改变,走向城乡融合发展。马克思说过:“城乡关系的面貌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会跟着改变。”[2]这里马克思给予城乡关系改善以高度评价,提出城乡融合将会促进社会全体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城乡关系的探讨分析对梳理中国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普遍借鉴意义,更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对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和升华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振兴的深刻认识,以及乡村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自新中国自成立到现在,一直持续开展乡村建设,以前多是在“乡村服务于城市”的定位下开展。但进入21世纪后,为了防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开始重点致力于乡村建设。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决胜期,必须紧扣新时代新矛盾,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坚定实施“七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被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通过强化乡村系统的各个功能,加快乡村振兴,重建城乡关系,从而促进城市和乡村在相互支持的动态过程中走向融合。所以说,乡村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的发展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城乡对立只是暂时的,是过渡环节,城乡融合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性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必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城乡相互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加快城乡融合的速度,反过来在城乡相互融合中也促进乡村振兴,两者是相伴的,所以说,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两者相互作用,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推动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习近平总书记表述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新一代领导人立足于我国新时代的国情对近现代乡村建设运动的进一步升华,其实施具有必然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现实逻辑。

(一)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

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以及发展措施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马克思曾写道:“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3]可见农民以农业为生,为自身生存提供食物的同时也为“剩余劳动”活动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因此,马克思曾提出,如果无产阶级想要取得胜利,必须“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同时,恩格斯也认为农民有使用社会资金的权利。《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论住宅问题》以及《法德农民问题》等系列文章都显示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很重视农民问题。列宁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可追溯到最早的文章《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甚至可以说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是从农村农业开始的。在俄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列宁、斯大林对于城乡差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待农民的政策上对出许多贡献,但不可否认由于急于求成也犯了很多错误。同样,在中国毛泽东不仅思想上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更多次亲身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认识。他并先后撰写了《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等多部著作。邓小平也曾一再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4]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农民的力量,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在该代谢途径中,转酮醇酶是关键性的酶,对赤藓糖-4-磷酸的代谢量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赤藓糖醇的最终产量[27]。

(二)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国内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治目标以及国际上树立大国风范为世界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中国解决方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逻辑。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保障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长时间的实行也造成了工农业间的失衡,城乡差距拉大。虽然之后历代领导人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相较于城市,农村依旧比较落后。中国共产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城镇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广大农村人民也没有被遗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关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世界各国在农业农村方面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中国家乡村发展普遍较为落后,发达国家在乡村发展的很多方面都比较先进。新时代,我国综合实力愈来愈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正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乡村发展的崛起。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保障我国农业安全,实现乡村飞跃发展,同时,发扬大国风范,打造中国乡村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乡村发展提供优秀模板,进而提升我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国际地位,保障国际话语权。

面对新时代新矛盾,切实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农业现代化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逻辑。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做出最新阐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问的矛盾。”[5]这里的“不平衡不充分”更体现为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内部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从整体上而言,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环境、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各方面。近几年,乡村在这几方面取得不错的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充分,例如农业现代化程度不够,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资金、人才投入不足,就业、住房等满足村民需求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6]。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县区是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和短板,农村建设具有广泛深厚的基础又极具潜力和后劲,但任务也十分繁重,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必须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定地实施“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加入的战略更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加以重视。

(三)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

[27]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Second Series, Vol.10,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397.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注 释:

(一)树立正确的城乡理念是推行乡村振兴的思想前提

在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中,城乡融合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因为城乡融合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城乡关系的论述中强调城市的中心地位和农村的基础性地位,并且表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是会存在城乡定位的区分。因此我们要清楚并不是消灭农村、全部城镇化,而是走向两者的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既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意识,通过改革消除制约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因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制度弊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因此,推行更深一步的制度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扫除制度障碍十分必要。第二,加大乡村生产要素投入力度,积极促进城乡要素的流动。当前,城市占有较强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而乡村要素有很大需求,但供给却不如人意。因此需要运用政府积极引导各要素分流农村,促进乡村振兴。第三,以城带乡,一方面支持城市适度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另一方面鼓励城市投资、消费向农村渗透,激活农村经济活力,带动乡村振兴。在政府引导下的城乡互动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乡关系的不断变化、乡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乡村振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乡村建设以前重点在于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党中央在这个方面也提出很多具体的措施,但总体而言,在激发农民主体的内在活力方面力度不够,因而城乡发展差距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新时代,如何去激发乡村的内在动力,成了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整体规划的全面梳理,促进农村多角度、全方位的振兴。建立现代化乡村经营体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首先,践行党的基本农村政策,保障集体所有权前提下坚持家庭经营基本性地位,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其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股份合作是深化农村经营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通过研究制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立、管理、保障等方面的法规,保护农民对集体股份的占有、收益、转出权益。最后,近年来,随着乡村经营与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主体有作用初步凸显,接下来应不断鼓励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壮大新型农业体系。乡村经营与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各地有关部门坚守改革底线,激发农民内在活力,重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向前发展。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不是使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而是根据农村的特点,发展自身特色,促进乡村全方位振兴,使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国家方面,积极制定政策进行扶持,推进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城市方面,主动协助乡村发展,加大对乡村投资、消费,分解乡村压力;乡村自身更需发挥主体作用,发掘自身优势,弥补弱势,抓住时机向前进步。

(三)改革乡村经营与产权制度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胎儿肺内异常病灶,若有比较典型的隔离肺以及肺囊腺瘤特征者,经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明确诊断。然而无论何种类型声像图以及病灶的病理性质,若未发现水肿以及纵隔移位等声像图表现,并且病灶相对稳定或出现缩小者其预后效果通常较好[6]。

将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即毕业要求的分解指标点)与实验教学环节关联,明晰实验内容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产生教学效果的偏离,同时也为后续考试以及课程质量评价奠定实质性基础[8]。

(1)基本原则。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体现医院向一线倾斜,一线向临床倾斜、临床向骨干倾斜的分配原则,突出特色优势、技术风险高的科室、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以重技术、重实绩、重责任、重贡献的宗旨。实现绩效管理与岗位配置管理,成本管理、薪酬管理及医院的战略管理相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是践行乡村振兴的外部支撑

城市由“城”与“市”两字组成,早期“城”主要指为了防御,用墙堆砌起来的区域,而“市”则指商品交易的场所,这两个字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最原始的状态。现代城市也称“城镇”,主要指非农业产业以及人口的聚集点,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乡村也称“农村”,是相对于城市和城镇而言的称呼,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为特征的居民聚落的总称。从两者的定义上就可以看到其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地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7]农村相对于城市,人口密集度较低、居住相对分散、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城市与乡村的分离造成一定的对立性,这种对立性也促使两者不得不相互依存,互相补充。乡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劳动力等资源,同时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作机会等向乡村开放,为乡村提供生活服务保障和获取收入的机会。马克思指出:“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片面化和缺点。”[8]城市与乡村存在对立且依存、互为补充、共同繁荣发展的关系。当代,虽然已经通过一系列农村建设活动促进乡村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城乡差距依旧存在,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引导,破除传统城镇为重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城乡理念。

(五)落实各方责任开展评估考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三个时间段相应的具体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在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是否得到有效落实,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评估考核,以反映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确定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具体落实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个全面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稳定有序推进。在推行乡村战略过程中中央负责统筹、省级负主要责任、市县落实具体措施,在这种总体工作机制中要强化各级政府和党委的主体责任,推动党政一把手、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书记等各级干部主动担当有作为。在乡村振兴具体的评估考核方面,主要体现在体系理论和具体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地区必须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书和总规划为指导,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科学编制《XX 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试行办法》等乡村振兴的相关地方法规或方案。在这些法规、方案中,明确考核办法、细化评估细则、公布奖惩措施,将考评结果作为人才培养、评优评先、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实际实施中,定期召开会议督促相关部门汇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在会议上,要求每个具体项目负责人做出详细工作报告,全体人员认真分析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向负责该项目的单位和部门做出具体惩戒措施。同时,善于总结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推广乡村建设优秀项目的工作模式,对于薄弱项目,再接再厉,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十三五”规划明确阐释道,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四化”来说,农业现代化是首要任务。可见,农业现代化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国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要坚持以往一贯的政策绝不动摇,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第一,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耕地保护,提升农民耕地保护意识,同时进行宏观调控,对于耕地保护绩效较好的地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方面双管齐下,全面落实耕地保护成效。第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壮大地域特色产业。建立统筹粮经饲、种养加、农林渔等各方面相结合的系统现代化产业,同时结合各地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有序合理地挖掘、开发特色资源,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宣传、吸引投资,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强镇。另一方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培育农业品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更加倡导质量兴企、品牌发展,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品种、品质、品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是产品最大的竞争力,坚持农产品质量保障,推进地域特色品牌建设。第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国家要全面落实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是在哲学思维指导下创作科学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更是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现实逻辑综合考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乡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积极踊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①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想要保障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对自身成本管控工作进行完善,结合新时期发展趋势转变思想观念,健全成本管控体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风险防控,如此才能为成本管控工作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②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③“三权分置”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④农村资源资产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城乡收益一体化.

⑤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1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8

〔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and Engels'Urban-Rural Relations Theory

CHEN Ting-ting
(Marxist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200,China)

Abstract: Faced with new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the Party and the state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emphasiz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and taking the road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strategy of Social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rx and Engels'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origins.Based on Marx and Engels'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ts implementation is inevitably analyzed from the historical,political and realistic logic.It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must be clear about the ideological premise,material basis,internal motivation,external support and strong guarante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Urban-Rural Integration;Agriculture;Rural Areas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19)05-0042-05

收稿日期: 2019-02-13

基金项目: 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2019-ZZJH-366)

(责任编辑 徐阳)

标签:;  ;  ;  ;  ;  

城乡关系理论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逻辑与落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