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世界与意义--论人文学科的主体本质与发展模式_科学论文

人文:精神的世界与意义--论人文学科的主体本质与发展模式_科学论文

人文科学: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论人文科学的学科本质和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科学论文,学科论文,本质论文,意义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科学,大体上是一些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中心的学科的总和。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应而构成当代人类三大类型科学的鼎立之势。在这三大学科群中,分别汇集了人类在自然物质世界、社会结构组织和人之精神世界三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领域进行科学探索和认识活动的总体成就。

人文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主要由哲学、文学、史学三个学科构成,同时也包括由文史哲这三个基本学科衍生而成的其它一些学科,如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等。此外,作为理论形态的艺术学,如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等学科也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长期以来,对于人文科学的学科特征,它的基本形态、功能与价值等,人们多有歧异。笔者曾有一些论及人文科学的文章,(注:请参见刘鸿武下列文章:《人文科学与史学功用》,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1991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91年第4期转载,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2年卷“史学理论”栏介绍);《论综合大学学术精神与学术风格之理想境界》,载云南大学《思想战线》1998年第5 期(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1998年百年校庆专辑、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8年第7期、南开大学《南开教育论丛》1998年第2期转载);《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载《历史科学与社会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在学界引起不同反应,本文拟对人文科学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阐释,并力图厘清一些这方面的混乱。

一、人文科学的学科本质与独特价值

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都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许多方面是互渗重叠的。但另一方面,这三大类型科学却又有各自的学科特性与品格,它们各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或关注中心,各有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其科学的功能与限度,其作用于社会的方式、途径和范围也不一致。而正是科学体系的这种多元结构,以及在这种多样性基础上形成的科学间的互补结构,才使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社会结构、内心精神领域有了一个日渐完整、全面的认识。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客观的物质自然世界,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是对自然界里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用实证的、逻辑的方法探索自然运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使人类积累起关于自然物质世界的知识和理论,以有效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科学关注的中心是人类社会,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社会的进行分门别类或整体的考察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稳定机制、变迁动因等进行调查分析,获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运行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使人类得以更有效率地来管理它的社会生活。

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人文科学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问题。人文科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人文科学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因为它能提供有实用性的人文知识,能营造一个有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不过,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匡定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生存构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却是人文科学更为重要的功能。文史哲、艺术宗教、美学、伦理学等,不仅提供了关于人的精神领域、心灵世界的有用知识,它还以人文科学的特有精神理想赋予经济技术行为以真实的意义。人文科学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精神理想的守护,对精神彼岸世界的不懈追求,使它与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起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这样一种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的人文精神力量,将有助于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于人类,而不致异化为人类的对立物去支配奴役人类自身。在人类经济高度发展、科技急速飞跃的今天,人类在精神上守护这样一种理想,在文化上保持这样一种超越性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人文科学虽然也要关注经济与技术问题,也要涉及人类的社会制度和物质生活,但是,人文科学与其说是要去研究这些经济技术问题本身,毋宁说是要去研究经济技术赖以运行和发展的人文背景,研究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深层精神结构之中,潜在而持久地制约着人类的经济、技术、政治、法律行为的人的观念、文化、意识、传统、宗教等,揭示这些精神因素的特质、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人文科学是以构建和更新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唤起人类的理性与良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开发人的心性资源,开拓更博大的人道主义和人格力量等方式来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

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在科学方法论方面,人文科学既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通用的,又有一些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与工具。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主要使用事实、原因、规律、必然性等概念,运用实验观察、推理分析和逻辑归纳的方法来构建起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科学体系,形成抽象的逻辑体系和概念网络,再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去解释分析具体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力求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把握事物本质或普遍性规律。

人文科学虽然也离不开理性思维,也可运用实证或逻辑的方法,但它更多的是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体悟的方式来把握它的研究对象的。可以说,人文科学乃是人类情感与想象的产物,是人类理性思维与艺术思维互动的产物。在人文科学所研究关注的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采用的理性方法、科学方法、实证主义的方法不能简单地搬用,因为它们不能独立解答关于人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价值问题。人文科学不是不关注现实的物质世界和客观即存的事实,但它主要不是对世界既存状态之“如何”的客观说明,而更多地是以自己特有的理想、情感、价值尺度来对外部世界之“应该如何”的主体构建。人文科学总是力图透过客观事实的世界,去构造一个理想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这个理想世界当然不是随意编造的乌托邦幻想,不是完全离开客观物质世界和经验事实的主观臆想。它立足于现实但却又具有它的超越性和理想性,是一种情感与理性互动的产物。因此,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不仅要运用事实、原因、规律等概念,但更多的是使用意义、价值、理想、意志、情感、人性、人格、善恶、美丑等概念,去理解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世界的。

人文科学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理想的世界。文学、诗歌、艺术是一个追求美的世界,史学使人类不断回归自我,重返精神的故乡以获得对人之本质的新体验,哲学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对存在目的作终极关怀的精神活动。在这个人文科学的意义世界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逻辑实证方法也可以运用,但它们的适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世界是以主体性、丰富性、个体性、独特性为特征的。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从多样性和特殊性走向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和必然性,其研究成果一般可以为经验或实验所检验,较直接地作用于现实的社会活动,显示出鲜明的可操作性,而人文科学则因它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主体精神和价值世界,更多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心性、审美、理想等问题,因而具有更多的意外性、独特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也更多地渗入了人文研究者自己的观念、情感。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于用经验或实验的方法来加以检验或证实,从而使人文科学的成果不具有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成果那样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许多时候,人文科学被简单地归之于社会科学门下而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学科类型。虽然就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接近或相似,有些人文科学比如历史学则兼有较明显的社会科学的特性,但人文科学在许多方面仍然与社会科学有着明显区别。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等等当然都是人的主体活动的产物,具有人的属性,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都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可以把社会视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的客体来进行研究认识,可以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来对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总结归纳出社会运行发展的一般模式或规律。但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领域,在人文科学那里,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个体性、多变性和丰富性。人文科学当然也可以借用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统计的、实证的、逻辑推导的方法,但人文科学更需要形成适应自己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特殊研究方法,比如解释学方法、接受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精神分析学方法、哲学反思与顿悟直觉的方法等等。许多时候,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更强调借助研究者个人的精神体验、生活积累,靠心性的领悟与知觉。人文科学既是一种分析说明的科学,更是一种理解和体验的科学。

三、人文科学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

人文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精神观念和意义世界,其研究成果主要是精神形态的观念、思想,因此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一般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必须有大量的硬件设施、财政经费的投入。人文科学当然也要物质上的投入,但它更依赖于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与学术制度,更依赖于形成一种极富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学术传统与治学风格,更依赖于人文学者理想精神的自由飞翔和幻想驰聘。人文科学的独特意义,在于它可以为人类守护一个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在于它可以唤起人类的良知,净化人类的心灵,开拓宽厚的人道人格力量。而人文科学家们能否在这个独特的领域作出杰出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一种与人文精神相一致的超越精神,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念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否有一个敏感、细腻、丰富的心灵去感悟体验人的感情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否有一个宽广、深沉而又极富包容性的人文情怀去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极为多元化的宗教情感、价值准则、传统观念作出理解和关爱。如果没有这种人文精神的情怀和理想,那怕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也产生不了感动人心的人文科学成果。

同时,人文科学作为一种主客体相互交融的学术活动,人文学者自己的情感与性格因素对于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要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大得多。生活的积累、人生的体验,都可以成为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最有价值的“知识储备”,而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本身往往也可能是人文学者的一种人生经历和情感的体验过程。研究对象与人文学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往往会相互对话、双向构建。研究者的人生际遇,他信奉的价值准则、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甚至他的性格和气质,都会对他的研究活动研究结果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相比较而言,人文科学要产生伟大的理论与思想,要产生杰出的留传久远的不朽作品,可能是在一个政治昌明经济发达的太平盛世,更可能是在一个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社会出现急剧动荡的时代。在一个传统信念发生危机,人类精神世界面临尖锐冲突矛盾,人类心灵经历痛苦磨难的时代,可能为人文科学提供了某种特殊的环境机遇,会使人文学者对人生、对历史、对命运等等问题有新的更深切的体验与认识,这样的时代,往往产生出伟大的哲学家、诗人、作家和历史学家。

人文科学的进步模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有所不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史一般可以呈现出明显的知识总量积累、水平日渐提高、理论日益完善的进步图景。已经在科学发展史上被前人解决的问题,后人不需再去作重复的工作,除非有了新的观察事实,需要对原有的理论、结论作出修正。因此自然科学史与社会科学史是一种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从科学的常规积累到发生革命性变革的进步史。人文科学当然也会呈现出类似的知识日渐积累、学科不断进步的图景,但在人文科学的世界里却似乎有一些后世难于再现、超越甚至企及的精神高峰,有许多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诸如人的本质、世界的意义、生活的目的,以及关于什么是理想、幸福、正义、美丑、善恶,等等,所有这一切涉及价值与意义的问题,都难于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或不变的结论,它们会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意义,需要人文学者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赋予这些永恒的话题以新的意义。因此人文科学是最古老而又常新的科学。

四、人文科学的科学品格及其限度

长期以来,对于人文科学存在着一种偏见,既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完全对立起来。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来理解人文科学,认为人文科学因不具备自然科学那样的品格和特征,所以不能称之为科学,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学科”——即只能称之为“人文学科”而不能称之为“人文科学”。这一字之差,便已将人文科学逐出了科学的殿堂。

这种观点的产生,在于从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将科学狭隘地归结为自然科学的流行观念,认为只有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以客观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才可称之为科学。按照这样一种“科学”定义,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价值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因其不具备自然科学的这种客观性和实证性而不能认为是科学。后来出现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只是因为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许多方法和观念,部分具备自然科学的某种“客观”品格,才勉强被认可为是“科学”。

其实,所谓的“科学”,不过是人类对他所面对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进行认识理解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对“科学”这一精神文化现象,我们需作开放式的理解。因为人类面对的世界和生活的环境是多样性,有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精神的,对于不同的认识对象,人类可以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认识方式,采取多种认识的角度。科学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结构,不能说科学只能以自然科学的模式出现。每一类型的科学都有自己的功能,也都有它的限度,有它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科学是万能的,也不应以一种科学作为另一种科学的判断标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能说那一种更“科学”,它们都有对方不能替代的功能,它们没有“科学品质”上的可比性。在人的价值、精神和意义世界,在人的情感和观念等形而上的领域,自然科学的认识功能和实证方法显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用人文科学的某些特殊方式去认识把握则可能更接近认识对象的本质,更易达到“科学”的程度。如果说人文科学不是科学,岂不是说在关于人的意义、精神、价值世界里不能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而只能以“学科”的方式去把握?这岂不荒谬!自然科学不能垄断科学的所有领域,它也不能取代其它类型的科学的功能和作用。自然科学对于人的精神、意义、价值、理想生活方式等问题,并不能给出比人文科学更满意或更“科学”的解答。反过来讲,人文科学却又无法给出自然物质世界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能、生物遗传等方面的真实图景,它也难以发挥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那样的技术与实用功能。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也都有它的科学限度。超出它们各自的限度,要它们发挥不能发挥的功能,扮演不能扮演的角色,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入文科学,都可能成为无用之学,甚至成为谬误的东西。

五、人文科学的开放形态及与自然科学的会通

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虽有差异却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它们在山脚分手却会在山顶相会,而它们的差异正为它们相互弥补提供了可能。当着把科学当成一种万能的力量,视为一种宗教式的神话来膜拜,或仅仅当成一种增长物质财富的工具性的手段时,便会出现对自然科学的滥用。这时,就需要用人文科学所追求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来纠正科学主义的这种偏执与弊端,让自然科学回归到它作为一种人文事业的正常轨道上来。同样,如果把人文科学所追求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当成一种准宗教式的偏执信念,当成一种仅依靠个人主观意念和个人直觉本能乃至完全不能容纳科学理性精神的意识形态,人文科学就可能坠入中世纪式的神学迷雾中,人文精神就可能演化成一种原教旨主义式的愚妄思潮与独断信念。这时,就需要将自然科学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引入到人文科学当中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会通,正是科学发展的现代趋势,正如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的那样:“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自然科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人文事业,一种体现人之本质和精神的人文活动。从现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自然科学同时就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制为塑造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准则。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许多重大发明与发现,都具有超出科学之外的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意义。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自然观,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对于传统信念的冲击和对人类精神文化新体系的重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都是人所共知的。对于这些伟大科学发明发现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今天还一再成为人文学者们关注阐释的对象,成为哲学、美学、伦理学、历史学研究的内容,而这正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得以汇通的地方。正是从那些具体的科学发现、科学真理中生长起来的科学精神、理性意识,从科学家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生长起来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从事科学活动所必须持有的求实、宽容、民主、自由、平等、谦虚等行为与价值规范,所有这一切,实际上也就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构成了现代人类文化体系和精神生活的基石。人文科学正是建立在这些价值规范基础上去关注人、关怀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人文科学家必须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人的理想存在不应是虚妄的神学独断、原始本能、反理性的巫术禁忌,人文理想不是人文狂想。只有科学的发达、物质的昌盛、理性的传播,才能带来人的精神解放,才能奠定人的精神自由和情感完善的现实基础。同样,只有人文精神的高度张扬,只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才能使科学、技术、经济成为一种合理的人文事业。

未来时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由以往的分离对立走向一体化,形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互整合。这种赋予了人文意义的自然科学将继续为人类社会提供不断进步的物质技术手段,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舒适,科学的这种工具理性功能将继续受到重视和开发。但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认识功能将更加为人们重视。未来的自然科学将摆脱单纯的功利目的的束缚,科学技术将不仅仅被当成第一生产力,而是同时被理解为使人得以全面发展和完善的精神力量。人们掌握科学,接受科学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获得谋生的资本和工具,他们将更看重通过科学教育而获得人生智慧和思维能力,更看重通过接受科学教育使自我获得理性与情感完美发展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品格。这样,人文科学将是一种开放形态的、与科学理性精神有机统一的精神文化力量,人文科学也将因此开辟自己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  ;  ;  ;  ;  ;  ;  ;  

人文:精神的世界与意义--论人文学科的主体本质与发展模式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