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新师范院校发展的“带头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_南师大论文

学科建设:新师范院校发展的“带头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_南师大论文

学科建设:新型高师发展的“龙头”——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师范大学论文,学科建设论文,龙头论文,高师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国高等院校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高教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体系完整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五所省属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几年来,该校相继推行了办学体制改革、校内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措施,特别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努力探索新型高师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最近,李岚清副总理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指出:“要特别关心和支持从事师范教育的老师们。没有专门的师范学校来支撑教育,基础和职业教育就难以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中心究竟是什么?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宝贵的经验。

有93年历史的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十朝古都南京市的中心。建国以来,5万多名合格师资从这风景如画的校园走向大江南北,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高等师范教育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南京师范大学面对新的形势,确立了到本世纪末发展成为一流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高扬师范大旗,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学校各项改革,探索新型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之路。

绘就发展的蓝图

1994年3月1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南京师范大学校长谈凤梁和党委副书记吕炳寿,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师范院校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当然,师范院校不要过分单纯,要研究宏观教育,要讲究质量,追求效益。质量和效益是办学的两个目标。”

正是追求“质量和效益”这两个目标,南京师范大学的事业才充满生机。改革开放16年来,学校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单一的全日制办学模式已拓展为包括函授、夜大、自学考试等在内的十多种模式,形成了新的办学格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支政治业务双过硬的跨世纪学术梯队正在形成;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教学改革、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谈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谈凤梁校长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就必须狠抓学科建设,围绕‘高新、前沿、交叉、边缘、应用’,采取新的激励措施,建立新的学科方向,充实加强梯队建设,鼓励和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多出成果,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

在去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将“科技兴省”战略充实为“科教兴省”,全省将在今年基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省辖市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总普及率达到50%,对高中阶段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发展目标,既为高等师范教育创造了良机,同时也增添了压力。

面对机遇和新的历史任务,南京师范大学“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效益”,确立了十年规划。校党委书记王臻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学校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形象地称为“一二三四多”。他介绍说,“一”就是争创一流水平,即师资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科研成果一流,管理程度一流,办学效益一流;“二”就是将南京师大建成两个基地,即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和能够完成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及建设项目的科研基地;“三”是立足基础教育,兼顾成教、职教,以“师”为本,“三教”兼顾;“四”是培养高级学科教学人才、高级教育管理人才、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以及社会急需的其他高级人才等“四高”人才;“多”就是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格局,把学校建设成为代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水平和特色的示范性学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重点建设11个学科群点,争取有3-5个进入“211工程”重点学科行列;学科建设总体上适应跨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要求,显示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和优势。

浇铸坚实的支柱

1989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刘泽纯教授主持承担的“七五”攻关课题“柴达木盆地东部生物气的形成及资源评价”子课题“第四纪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对此,西北地区几所重点大学的石油地质专家感到惊异--一所师范院校的一个普通系科,也能完成重大的科研课题吗?而今,事实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师范性和学校性如何统筹结合,曾经是困扰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方向的一个难题。南京师范大学在总结长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高扬师范大旗,把学科建设当作探索新型师范教育发展之路的一件大事来抓,使之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有力“支点”,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目前,学校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已扩展到43个,有6个博士点和33个硕士点,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教委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学科专业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十大门类的文、史、理、工、教、哲、经、法等八大类,师范院校传统学科和新兴交叉应用学科各具特色。

学校在加强学科群建设的工作中,以重点学科群点的建设为核心,带动全校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全校的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以教育系和教科所为主体的教育学科群是学校学科建设中的“领头羊”。这是一个由教育学、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和教育学原理、幼儿教育学、德育原理等7个二级学科组成的核心骨干学科与基础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群体。该学科领域现有鲁洁、班华、屠美茹等3位博士生导师,23名硕士生导师,自“七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6项,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2项。鲁洁教授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她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赵寄石、屠美茹等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博士点,目前正指导着我国第一位幼儿教育博士生。南京师大教育学科在西方心理学史、学前教育、教育社会学等研究方向上,学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重大影响。学校在加强教育学科群建设方面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原则,发挥优势,争取近期内设立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学科群落,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在教育研究领域形成“南京师大学派”。

去年5月,学校以原来的政教系、马列部、思政室为主体成立了经济法政学院,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国际经济专业、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含市场营销专业方向)和法律专业,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国际经济学、工商管理等13个核心主干学科、25个骨干支撑学科和5个边缘交叉或外围学科,初步形成中国现代化研究学科群。“点、群”结合的思路是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除了重点建设好教育科学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现代化研究、资源与环境研究等4个学科群外,学校还确定了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艺术与传播、中外语言研究、光电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材料化学、理论物理、基础数学等7个重点建设的学科群点子项目。

南京师大还大力加强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使学科建设集中体现师范性特色,进一步提高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论是研究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原理与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经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以及怎样花费最少的精力、时间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等。南京师大数学学科教学论在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已形成“数学方法论”、“数学教学论”、“数学学习论”、“竞赛数学”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陈怀惠、单士尊等著名教授均在致力于该学科的建设。从事物理学科教学论教学、科研的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理论、实验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测量评价与中外比较教育研究等几个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或省级科研课题11项,获国家级优秀课程奖1项;学科带头人刘炳升教授因在制作低成本教具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国家教委的嘉奖。

由于加强了学科建设,南京师大培养新型师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1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标志着南京师大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为了使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南京师大确立了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00年,博士点由现有的6个增至10个左右,硕士点由现有的33个增至40-50个,现有的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进入国家级,再建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好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建立1-2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学科有5个左右的学科和15个左右的方向保持或达到全国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跨世纪的“梯队工程”

如果说学科建设是牵动学校全局的“龙头”,那么造就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双过硬的学术梯队便是学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跨世纪的“梯队工程”。

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南京师范大学的骨干教师队伍与其他院校一样出现了“断层”。“七五”末期,全校教授平均年龄61岁,副教授平均年龄54岁,年龄结构偏高,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抓紧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筑巢引凤”是南京师范大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千方百计引进优秀人才,“八五”期间,109名有博士、硕士学历及副教授以上职称、志愿为师范教育献身的“凤凰”飞进了南京师大的校园。物理系近年来已引进教授4人、博士4人、博士后1人。在离子晶体发光动力学等方面研究产生一定国际影响的陈凌孚教授目前已是副校长,主管全校学科建设等工作;“类星体”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黄克谅教授现任系主任,主持全系教学和科研工作;须重明教授多年来从事引力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已发表60余篇论文;光电技术专家陈家璧教授主持着学校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的工作,他们与其他教师一起为南师大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南京师范大学也十分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3年来,全校破格晋升教授11名,其中45岁以下8名;破格晋升副教授28名,其中35岁以下22名。目前,由学校培养的年轻一代学科带头人已达40余名。37岁的数学系主任宋永忠教授是南京师大自己培养的学术骨干,10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了近10门新的课程,发表数学论文近50篇,并探索出一种寓科学研究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新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又承担了2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课题。1992年、1993年他被连续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还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最近3年中,南京师大共培养、引进了102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博士、硕士学历的达55人。对这支学术骨干队伍,学校采取“定位、压担、出成果”的培养方针,促使他们为学校事业多作贡献。40岁的公丕祥教授近年来出版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72篇,主持研究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5项,成为法学理论学科带头人。去年他被提升为副校长,走上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岗位。1992年来校工作的32岁物理学博士后平加伦副教授勇挑教学科研重担,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今年2月因其在核理论、群论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而被邀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分子力学对称性方面的合作研究。

南京师大一些特色学科也拥有了较强的学术梯队。动物学学科拥有在白鳍豚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周开亚教授,学科梯队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细胞生物学则由博士生导师陈宜峰教授任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美术学科“书法研究与教育方向”,拥有被中日两国书法界称之为“书法教育、书法理论、书法艺术集于一身的”学科带头人尉天池教授,他培养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现已成为新的学术骨干;音乐学科拥有江苏省唯一的音乐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年仅40岁的著名歌唱家声乐教授俞子正已成为其学科带头人。

经过“八五”时期的努力,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队伍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学校共有教学科研人员1122人,其中教授117人,45岁以下的15人,副教授304人,45岁以下的139人,学术梯队日趋年轻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且,在教育学科、唐宋文学、基础数学、法学、固体物理学科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现有的10位博士生导师,128位硕士生导师中,63位年龄在55岁以下。

南京师大还计划培养100名左右的跨世纪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首批48名已经确定,学校为他们分别配备了导师,制定了包括思想素质、科研项目、外语水平、攻读学位等10个方面的培养计划及相关措施。以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郁贤皓、陈美林、钟振振等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学科群,就拥有5名这样的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平均年龄35岁,都是教授、副教授,已初步形成了该学科的第二梯队。

引来源头活水

长期以来,南京师范大学为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努力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联系,使学科建设面向社会,真正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1987年初,江苏省教委批准了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发挥各自优势,与企业实行联合办学”的申请,同意学校与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和扬子石化公司分别联办了一所师大附属中学。当时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归鸿教授来到扬子江畔的胥浦镇,与国家一级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任传俊总经理正式签订协议,将原“仪化一中”改办为“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另一所学校也于当年上半年挂牌成立。

实行联办后,两所附中成为南京师大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基地。近8年中,学校派出10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师到两所中学进行指导并参与教学工作,还利用各系科的科研项目、课题和教育信息,与附中的各个学科进行对口指导和交流,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教育第一线的信息和意见,也使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加深了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把握科研的方向和应用价值,加强教学与科研、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结合。

联合办学也为南京师范大学增添了新的办学活力。早在1984年,学校先后与石油工业部、石化总公司、纺织工业部等达成委培学生的协议。至1992年,共招收委培生1670人,石油工业部等单位支持学校办学经费1653万元。两所附中联办8年来,仪化公司和扬子公司先后向南京师大提供了近1000万元的经费,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南京师大积极利用学科优势,加强国际交流,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自八十年代开始,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先后与美国、前苏联、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几十所大学、科研机构及教育基金会建立了广泛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交流合作的内容包括互换教师、学生,长、短期专业科研人员的项目合作以及图书资料信息的交流。南师大还成为国家教委委托承担国家计划内来华留学生汉语培训的2个中心之一。

由于确立了“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海外、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的联合办学思想,南京师大1985年到1994年共获得科研事业经费664.6万元人民币,科研项目1732项;仪器设备投资2234.84万元人民币。“活水”源源而来,增强了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受到联合办学成功经验的启发,南京师大不断拓展改革开放的思路,逐步探索涉及普教、高教、成教、职教等多种办学领域的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多功能、全方位的联合办学新格局。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江苏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总目标,南京师大正在与镇江师专、南通师专、无锡教育学院、连云港教育学院等省内师范类院校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这种联合办学,旨在发挥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尤其是学科优势,与其他师范类院校的学科优势达成互补效应,大规模、大区域地提高办学的效益和质量;并由此逐步形成新型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到下个世纪初,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到苏南苏北广大地区,形成教学、科研、开发等一体化的江苏大教育网络。

为了教育事业的明天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则要靠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国民基本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师资人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作为教师的“摇篮”,其使命是多么的重要而神圣!改革开放16年来,2万多名合格教师从南京师大的校门走出,走向基础教育的工作岗位。在他们当中,产生了32名全国优秀教师,8名全国劳动模范,1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有23人被评为特级教师,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人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有69人获得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和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如果要问他们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南京师大的毕业生们无不深情地说:“是母校的教育培养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航向!”

南京师范大学合格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得益于学校学科建设的加强和与之相应而形成的良好校风。校党委副书记王球教授认为:“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最终体现在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与否,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高低又集中体现在她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上,师范院校尤其是这样。”学科建设的加强促进了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促进新兴专业和课程的开设,美术、音乐、新闻、电化教育等学科专业通过整合,组建了艺术与传播学科群,学生通过主辅修取得各类学分,扩大了知识面,优化了知识结构,为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南京师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子们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良好的业务素质;积极向上的校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又培育了学子们健康的思想素质和人格素质,激励学子们刻苦学习,成才报国。他们崇敬陶行知、吴贻芳、陈鹤琴,崇敬谆谆教诲他们的一位位恩师,从而坚定了专业思想,立志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而献身。去年教师节后,学校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百名教授赠言”活动,全校百余名教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治学之道浓缩在一句句玑珠妙语中,传授给学生,在全校6000余名学子的心灵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强烈的共鸣。

南京师范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了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走上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师范教育体系的道路。

如今,每年都有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从南京师大美丽的校园里出发,去肩负江苏“科教兴省”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改革与发展中的南京师范大学,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21世纪曙光的到来。

标签:;  ;  ;  ;  ;  ;  

学科建设:新师范院校发展的“带头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_南师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