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坊》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翻译工作坊》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杨 敏

(衡水学院外语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注重实效。本文结合衡水学院首批应用型教改重点立项课程—— 《翻译工作坊》教学实践,从问题分析、教学反思、教学领悟、改进措施等方面对 《翻译工作坊》课程改革路径及方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翻译工作坊;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的不断需求,国内高校纷纷开设翻译专业。翻译专业教学实践性强,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从而有效地开展翻译专业课程教学,成为诸多专家、学者和翻译教师不断研究与探索的话题。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注重实效,在国外教学的一些领域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对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给予极大的关注,同时尝试将其运用于翻译课程教学。然而,有关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具体实施方法等相关探讨及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对此教学模式全面、具体的研究也很不充分,因此,如何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有效地应用于翻译教学领域,从而更有效地为翻译人才培养服务,还有待人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印证。

1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再解读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教学法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高强度、可行性强的翻译训练平台。通过“在合作中学翻译”“在讨论中学翻译”“在翻译中学翻译”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在翻译训练中提高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创建课内外交互学习环境,引领学生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承接翻译任务、实施翻译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爱好相同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聚在一起,对共同感兴趣的翻译材料进行研究与讨论,并通过相互合作与交流,进行知识经验分享,以“做”为导向,教师边教边做,在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的同时,自身也参与实践。学生边做边学,在实践中学习翻译技能,同时培养互动合作、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 基于 “译者能力”培养的 《翻译工作坊》教学

将“译者能力”和“翻译能力”进行区分的首位学者是Kiraly。他曾明确指出“要成为职业译员,首先得学习特定的技能,以确保产出基于原材料的‘尚可的(acceptable)译文’,这种技能就是‘翻译能力’,而‘译者能力’则意味着译者能够借助工具和使用信息,创造并达成成功交际的文本,在译语社区里被称作为‘好的(good)译文’”,由此可见,“译者能力论”关注翻译的职业化本质,突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强调译者能力的时代性特征。 《翻译工作坊》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语言知识技能、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翻译实践能力高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译者能力论”为有效进行《翻译工作坊》课程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3 《翻译工作坊》前期教学问题分析

在深层解读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内涵,重新确立课程目标后,笔者反思前期 《翻译工作坊》教学,发现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课程前期准备不足,翻译项目设计有些仓促;②翻译任务下达不具体,翻译过程不顺畅造成了时间浪费;③分组分工安排随意,翻译过程中部分小组和个人屡出问题;④教师监管力度不够,有些学生偷懒懈怠、积极性差;⑤教师因各种原因,对学生译文修改与指导不很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⑥最终译稿评价方式单一,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评价能力;⑦考核体制不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稍欠公平;⑧教学大纲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性不明。问题种种表明,探讨有效教学路径,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不容等待。

4 《翻译工作坊》课程教学改进方略

为了很好地开展本课程教学,真正让学生从课堂受益,提升翻译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教学过程采取了以下具体改进措施:

(6)太山之险,则既明矣,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道,平易无险,去人不一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也。(东汉《论衡》)

4.2 实现教学过程网络化和信息化。当今世界,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环境等各领域日益频繁的交流,译者所面对的翻译文本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个体译者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局限性特点更为明显,携手合作的职业化信息翻译时代已到来。为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率,译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文献搜索,借助各类翻译软件和翻译工具进行翻译等方式已是必然。因此,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和学会使用翻译工具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翻译工作坊》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信息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学校语言实训室翻译软件,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完成翻译任务,培养自身翻译能力及翻译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翻译信息技术能力和使用网络化工具的能力。

4.1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译工作坊》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翻译过程为主线,学生翻译活动为中心展开。学生是翻译工作坊中的主人,是翻译教学中的主角,在翻译过程中自主进行翻译、并对最终翻译成果给予评价,评价方式为个人自评,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教师仅在翻译前阶段提供翻译资料、辅助学生确定翻译资料,并不参与实质性的翻译。简言之,教师在实施翻译工作坊模式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从而高效地为翻译人才培养服务。

(三)监狱工作担负重要历史使命的艰巨性、繁重性所决定的必然要求。司法部明确提出构建五大改造新格局,充分体现了监狱机关对自身状况和所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清醒认识。完成监狱机关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必须注重政治改造,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构建五大改造新格局,创新发展了监狱工作的实践维度,从原来的“三大改造”手段拓展为“五大改造”,实现了监狱改造模式的转型升级,必将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成为推进监狱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动能。

4.3 多样的教学模式。本次翻译工作坊课程教学内容为文化外译项目:董仲舒翻译。翻译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翻译能力,提供了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翻译材料,教学过程采用“放—引—创”的教学思路展开。学生选定感兴趣的译料后,译前,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指导;译中,教师主要针对个性问题进行专门指导;译后,采用分析反思法,对学生的译稿进行评阅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他们进行研讨。总之,教师在翻译工作坊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营造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出错的宽松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发表个人对问题独到的看法、提升思辨能力、开拓学习的创造性。

高级氧化模块又称做深度氧化模块,在高温高压、电、声、光辐照、催化剂等反应条件下,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使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氧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小分子物质的修复模块。高级氧化模块具有处理效率高,泛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场地地下水处理。西玖环保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对高级氧化模块处理工艺进行优化,达到业内较高的处理效率和设备寿命。一套设备可以拆卸成多个模块运输到下一个污染场地继续使用,有效降低地下水处理成本,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4 采用动态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译者能力,是翻译工作坊教学的主旨所在。教学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师“传达”学生“接收”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应采用动态的评价方式。结合工作坊学生个人参与情况、与团队成员合作情况,任课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以翻译过程各步骤进展情况为依据,综合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过程是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并结合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步骤中的表现,给出一个过程性成绩,并通过最终的成果展示,给出结果性成绩,过程性与结果性成绩的总和为最终成绩。这样就能够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做出较客观、较科学合理的评价。

4.5 名师点拨、专家进课堂。结合具体翻译项目,邀请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亲密接触,对相关行业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专业解读。本次翻译工作坊实践项目为 《文化外译项目:董仲舒翻译》,我们专门邀请我校董子学院资深专家进课堂,为学生进行董仲舒思想内涵解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解除翻译过程中的障碍,使翻译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增进相关学科教师间的交流,实现了跨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路径。学生深深为讲座教授渊博的知识及孜孜以求的敬业态度所折服,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精神世界。同时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随翻译任务的推进而递增,激发了更为深切地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伟大祖国的拳拳之心。

5 结语

在 《翻译工作坊》课程改革过程中,找到了理论依据,明确了教学目标,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提升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坊,监督过程、沟通协调,对敢于发表观点的学生及时鼓励,对不积极的进行有效监督和督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翻译能力也得以提升,实现了教与学并进。

参考文献

[1]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 [J].上海翻译,2010(04):32~36.

[2]黎志萍.教、学、做一体化:论翻译工作坊模式的构建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7):130~132.

基金项目: 本文为衡水学院首批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 《翻译工作坊》成果论文,项目编号:kg201808.

标签:;  ;  ;  ;  

《翻译工作坊》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