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解读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解读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读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最终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本身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而人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当代可持续发展从广义上讲,是指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这与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正相吻合。马、恩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这对于我们今天在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中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必然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对于人的自由个性造成了极大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对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马、恩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要依次出现人的依赖性社会(人被自然支配)、物的依赖性社会(人与自然异化)、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①人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着敬畏甚至崇拜之情。前资本主义属于这种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②这一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即由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对自然的盲从和敬畏,转化为人对自然的普遍征服和占有,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社会物质交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形式不断得到深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私有制条件下追求经济至上的目的,只能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③这一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大的提高,全面消除了各种异化关系,消除了人和自然的对立,从而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④

马克思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⑤“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⑥而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⑦在这个“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⑧共产主义社会要继承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财富,但必须克服、消除同资本主义大工业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共产主义社会将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人,而且也能够造就出这种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人。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来安排,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并使自己的社会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得到的全面发展的才能。因此,马、恩设想通过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人们成为自然界同时也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通的,可视为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之一。

二、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是人类面向21世纪必然作出的战略选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反思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现代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成就。

自工业化进程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方面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如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生态的失衡和人口的膨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

为了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为了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针对上述人类面临的挑战,全球对“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联合国成立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高级委员会,提出了“世界各国必须组织新的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且一再强调持续发展不仅是本世纪末、也是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

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呢?目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联合国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则将其进一步阐释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这是一种协调性的、综合性的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是经济、环境、人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认为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制度的演进也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人的发展也不仅指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包括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要,使人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可持续发展既不是传统的以掠夺自然、征服自然为特点的极端人类主义,也不是将人类的利益完全等价于自然界中普通生物的极端自然主义,而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强调人类利益的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精辟地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1971 —1980年)》宣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所有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的《宣言》则明确提出,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规定,在发展问题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⑨“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⑩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己创造的。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既是生活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也表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其主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一个多世纪前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正相吻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真理性与预见性充分地得到证实。

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起点与终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要使人的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和发展。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人才,特别是懂科学技术的人才,由此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浮躁,与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片面认识一样,一味追求造就单面的“科技人”,片面强调人才的专业型和科技知识、能力素养,而忽视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目前,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特别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开发智力、培养智力、教人做事,更要传播理想、构建人格、教人做人。只有使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人才能在科学技术中确立自己真正的主体地位,成为社会的人,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人。唯此,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或是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里没有实现,即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里也鲜有实现的。就我国的现实来看,劳动力的总体质量较低,国民素质不高,国内现有文盲近1.5亿,而且每年还在产生着200—300万的新文盲, 国内人均受教育为5.8年,高素质、高质量的各种人才短缺, 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对此,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了人的发展。邓小平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最高意义上的评判标准。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柱,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努力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就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具有较高伦理道德素质的国民。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要求当代人从只有一个地球的角度来重新审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公共生活的领域将继续拓展,“公德”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也势必日益增大。然而,社会公德式微、职业道德失落、社会责任感低下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形成“利人利己、义利兼顾”的价值判断尺度,以高度的现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环境,以泽被后世的崇高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充分的空间和资源。

第二,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类物质资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掌握科技、信息等精神文化资源的人。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科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我国已经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正如邓小平早就指出的:“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科技和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努力改变我国科技与教育落后的局面,积极促进其发展。

就目前状况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整体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目标理论。为此,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项正在进行的事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只是理想的追求目标,只有通过分阶段的发展、积累和传承,才能实现人的整体性素质的发展提高;只有从“为人的发展”——从培养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做起,由观念到行为,由量变到质变,一步步的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有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于我们今天确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发展经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就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取得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解读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考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