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护理中应用家庭沟通式护理的研究论文_符淑芳

妇科护理中应用家庭沟通式护理的研究论文_符淑芳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人民医院;甘肃白银730799)

摘要:目的:探讨对妇科病患者采用家庭式沟通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妇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 例,对照组给予妇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家庭式沟通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健康教育覆盖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体满意度分别为 100.0%、2.6%、97.4%,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妇科护理中采用家庭沟通式护理服务,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家庭式沟通护理;妇科病;满意度

0 引言

妇科疾病指的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在一些妇科疾病中,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医生不得已选择了切除子宫、卵巢这样的治疗方式。这样的治疗方式导致患者的生育及性生活受到影响,同时也加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所以,妇科疾病的患者往往背负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只有让患者降低内心负担,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笔者所在科护理部从2016年9月开始,采用常规护理结合家庭式沟通的护理模式对妇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妇科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入院患者70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3±4.9)岁,其中12例卵巢畸胎瘤,8例异位妊娠,42例子宫肌瘤,4例卵巢囊腺瘤,4例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均经心、肺、肝、肾检查排除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及精神病等疾病。以自愿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年龄、治疗方案、收入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实验组同时运用家庭式沟通护理。

1.2.1 患者入院时的沟通

负责接待的护理人员以主动、热情的态度上前迎接,根据患者年龄称呼其大姐、阿姨等,并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如治疗室、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卫生间等。亲自护送患者到病床,帮助其摆放物品,再介绍病房规章制度、主管医生、专业护士等;让患者感觉护理人员是自己的朋友、姐妹、或孙女,同时认为护理人员也是女性,这样有什么需求会随时告诉护理人员。先与患者沟通,缓和气氛后,护理人员再表示对患者的关心,患者会很积极地提供相关护理资料,配合护理治疗;再告知患者当前需要做哪些检查和治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信任度。

1.2.2 治疗前的沟通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好治疗前指导。护理人员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病因、治疗过程、治疗方法及预后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某些预后较差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向患者解释时应回避其真实病情,并告知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使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增强,在治疗、护理时配合的更好。同时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提高,消除其内心的恐惧与紧张。向患者介绍主管医师的相关情况,让患者能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1.2.3 患者开始治疗后的沟通

此时患者往往存在恐惧、紧张等情绪,内心非常渴望得到丈夫或其他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关心与尊重。因此,护理人员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多赞美和鼓励患者,赞美其丈夫(或其他家属)对其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患者及其家属一般受到赞美后会感到非常幸福,从而消除其内心的恐惧、紧张,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应常与患者家属、亲朋好友沟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他们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合理搭配利于治疗疾病的膳食,同时让患者的亲朋好友了解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鼓励多探视关怀,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1.3 评价指标

(1)健康教育覆盖率:即实验组或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例数占本组患者总例数的百分比;(2)不良事件发生率:即实验组或对照组走失、摔倒、服错药物等不良事件发生次数与本组患者总例数的比;(3)患者满意度:采用Likert量表进行满意度评价。该评价表把患者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级别,并分别记5、4、3、2、1分。让患者用笔直接在相应位置打勾。总体满意度计算:很满意及满意例数/本组总例数×100%。“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均视为“不满意”。患者出院时由专职护理人员发放一张Liker量表,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患者在30min内按实际情况填写完成。保证调查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研究人员均不在现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健康教育覆盖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体满意度分别为 100.0%、2.6%、97.4%,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小儿营养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他不仅对躯体健康造成伤害,而且对其大脑智能发育会有直接的影响。当从食物中获取的铁不能满足小儿的生理需要而使体内贮存铁减少,血红蛋白形成减少造成贫血。我国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多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本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及治愈率高的疾病。只要注意小儿的饮食搭配,增加膳食铁含量即可预防此病,因此,应多吃些能促进造血功能的食物,以防止贫血。但一旦发病,必须及时治疗,以免危害儿童的健康。

笔者研究的70例患者的数据来看,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为从食物中获取的铁不能满足小儿的生理需要,并与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密切相关。有资料表明:对营养性贫血患者应检测微量元素,判断是否与铁、钴、锌、铅缺乏有关,因为微量元素铁、钴、锌、铅与机体造血功能密切相关。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在体内通过维生素B12发挥生物及生理功能。钴能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铁的吸收和利用,促进造血功能。有人认为开始补铁时间:足月儿4个月左右,未成熟儿2个月左右,根据膳食含铁情况持续1--3年。以含铁丰富的食品或铁强化食品补铁,每天总摄入量以元素铁为宜,并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以利于铁吸收。注意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综上述,当幼儿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幼儿因出现厌食而导致的恶性循环。另外,针对于先天性缺铁幼儿,更需注重于对喂养指导方式的调整。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多胎儿生后2个月给予元素铁2mg?kg-1d-1进行预防。对于生长发育快的婴幼儿要向家长宣传科学喂养的重要性并监督家长定期进行血常规的化验。生病后铁的丢失过多,应在疾病恢复后适量的给婴幼儿补充营养。通过医生的治疗结合家长的正确教育,将会让幼儿的膳食结构更为全面,促使幼儿能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保障幼儿能够在发育的关键时期得到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尹玲玲.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5):134-136.

[2]周飞燕.基于妇科护理的家庭式沟通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689-2690.

[3]刘新英.家庭式沟通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7,4(9):13-14.

论文作者:符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妇科护理中应用家庭沟通式护理的研究论文_符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