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绩效标准”在高考语文考生水平评价中的应用_高考论文

“水平表现标准”在高考语文考生水平评价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平论文,考生论文,高考语文论文,评价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以来,高考评价项目语文学科组在天津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原天津市基础教育学业水平评估中心)的领导下,开展了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考生水平表现标准(语文)》(以下简称《标准》)的高考评价工作。该标准包括三部分内容:考生水平典型描述、临界分数、示例及评语。

      项目组近四年的应用表明,该评价方法与之前的高考数据分析方法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水平的定性化,使分数更有意义;二是采用年度水平划定可以滤去年度试卷难易程度对考生水平的影响,使得年度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三是按照水平划分考生群体,有利于通过分析不同水平考生作答表现数据,探究数据背后可能存在的教与学问题。

      近年来,项目组在做好全市考生水平评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为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县提供评价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项目组还要继续针对基层学校进行更为微观的评价,这也是项目组未来进行有益探索的计划与目标。

      一、实施基于“标准”评价的基本过程

      高考评价项目语文学科组每年都要组织一个学科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在该学科具有代表性的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和学科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基于“标准”的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评价信息采集阶段、评价信息分析阶段和评价报告或相关论文撰写阶段。

      在评价信息采集阶段,项目组根据目标试题内容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题设计。具体到语文学科,问卷维度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学习时间、目标试题的典型题目的思维过程以及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项目组还召开师生座谈会,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对答题、命题和教学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对考生的答题卡进行抽样,样本选择尽量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根据《标准》对考生总体、不同能力水平、不同解题思路等类型随机抽样,确保样本有较高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与传统评价方式不同,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会可以将考生的成绩与多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非智力因素与考生成绩正相关,比较分析问卷中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方法与理念方面的应答情况,都为后阶段的数据分析和教学反馈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在评价信息分析阶段,学科专家组首先对目标试题进行定性分析,从社会对试题的评价、对试题的初步认识、对定量数据的分析新需求、典型试题的选择以及对教学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填写试卷考核的双向细目表,以试题为单位,确定考核内容、所属的知识范畴和所属的能力属别。继而运用安戈夫(Angoff)方法,对不同能力水平进行等级标定,划定临界分数。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学科专家组就表现标准中的各个等级进行讨论,明确不同等级考生水平表现特征。然后,专家组对不同等级学生答对考试中的每个题目的概率进行判断。将所有题目在某个等级水平的概率相加,即得到该等级学生相应成绩的期望分数,目的是建立起表现标准的等级与考生考试分数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临界分数,对考生进行分组,一般将基本水平以下的考生记为G1组,基本水平的考生记为G2组,熟练水平的考生记为G3组,精通水平的考生记为G4组,全体考生记为G5组。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对大量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最后阶段,统计分析结果以评价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

      2015年语文学科精通水平的临界分数是115分,熟练水平的临界分数是95分,基本水平的临界分数87。

      以下是通过安戈夫方法确定的近三年考生水平表现的临界分数。

      

      二、基于“标准”评价的应用

      (一)201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命题特点

      201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试卷命题遵循“有助于高效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课程标准实施、有助于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原则,依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简称《考试大纲》)和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编写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的要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稳中有新,稳中有变。2015年试题总量由2014年的23题调整为22题,更加适合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整份试卷选材范围拓宽,设题稳中求新。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前提下,突出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如第5小题,将领悟古代诗歌名句的理趣与阿基米德检测皇冠的故事嫁接,综合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与领悟内涵的能力。文言文阅读选用了非连续性文本,在考查从不同文本中筛取相关信息能力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对文本中有关“人文世界”论述的理解与思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云和梯田》,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须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试卷张扬人文精神、关注传统文化的特点。作文以社会流行的新词语“范儿”作为写作材料,贴近学生生活,且颇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性,导向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

      (二)基于“考生表现标准”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评价对象为实际参加2015年语文卷测试的普通高中应届考生,共计55615人。分析结果反映以下基本情况:

      1.全市达到基本以上水平的考生人数较2014年略有提高

      数据表明,2015年天津市高考语文最高分为141.5分,总平均分为102.38分,得分率达到0.68。差异系数为0.13,数值较小,说明考生的语文水平整体比较接近。全市考生的语文成绩分布偏度为-1.049,为负偏态,说明大部分考生的语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峰度为3.624,峰度较高,说明在众数107.5处的考生分布较多。

      2015年全市16.47%的考生达到精通水平,与2014年精通水平考生所占比例(17.48%)相比,有所降低。2015年全市60.66%的考生达到熟练水平,13.69%的考生达到基本水平,累计共有90.83%的考生达到基本及以上水平,与2014年基本及以上水平考生所占比例(90.23%)相比,略有提高。

      2.不同区域考生的语文水平表现不一

      市内六区、滨海新区考生的得分率均为0.69,略高于全市考生平均得分率。三县两区考生的得分率为0.68与全市考生平均得分率持平,三县两区考生的标准差相较最小,表明三县两区内部考生水平分化程度最低。环城四区考生的得分率为0.67,不仅低于全市考生平均得分率,而且环城四区考生的标准差最大为12.96,表明环城四区内部考生水平分化最大。

      3.不同水平组在古代诗文阅读知识范畴差异较大(见表2)

      

      通过表2数据可以发现,全市不同水平组考生在古代诗文阅读知识范畴的作答情况不甚理想,得分率差异最大。考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数量,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言文作品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能力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根据古代诗文阅读的相关典型题,进而对不同水平组差异较大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

      (1)古代诗文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以第14_2题为例,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知识难点在于“艺术手法”的筛选,答题时则需要按“结合诗句”这一要求展开,以上两点是答题的关键所在。约31.58%的考生在该题没有得分。

      (2)复习思路简单僵化的顽疾依然存在

      以诗词鉴赏第14_3题为例,试题要求考生回答“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众所周知,赏析诗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考生在初中曾学习过文言文《核舟记》,文中“苏、黄共阅一手卷”一句,可推知两人关系非同一般。考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也应了解苏轼与黄庭坚关系甚好,亦师亦友,所以人们常常将他们并称为“苏黄”。单就《雨过至城西苏家》这个标题所透露出的信息,诗人不顾雨后泥泞、策马出城赶赴苏府的迫切心情,再加上命题人于诗后给出的“苏轼担纲要职”的赏析注解,就不难看出作者“满怀喜悦”和“踌躇满志”的核心情愫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的起始阶段,教师惯于将诗歌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分类,便于考生整体掌握诗歌全貌,然后教给学生按部就班式的答题套路。有的师生就此为止,忽略了对诗词文本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建议考生要有意识地锻炼综合思维分析能力,仅满足于已有考试经验,照搬某些术语,是不能适应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3)文言词语的推断能力不强

      以文言文第13_2题为例,试题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这句话。53.53%的考生仅仅得到1分或0分。

      本年度的三道文言翻译试题分别出于三个独立的文言语段,而较以往考查而言,每个语段的词语量少了很多,从具体情形来看,有利于考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读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含义,完成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但因为考生平时阅读文言文的时间有限,对于常见的词语在古今语义上的变化疏于积累,仍以不合规范的语句进行表述,处理高考中的文言试题翻译,可谓难上加难。

      4.全市不同区域考生在鉴赏评价能力属别存在较大差异(见表3)

      尤其在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属别上,不同区域考生在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有些区域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上尚有提升空间。

      例如,第16题要求考生对文学类文本中画线语句涉及的修辞手法、使用到的叠音词效果进行辨识,品味其语言,感受其魅力。鉴赏评价能力属别是历年来高考“突出能力立意”的一个标杆,是值得关注的命题方向。该题学生作答概况见表4。

      

      

      从表4数据可知,不同区域考生本题的得分率差距较大。本题要求识别文本中画线语句“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中的叠音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于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考生要把它们背下来,再给出句子对位地加以强化识记。但在本次考试中,有7.24%的考生得分在1分及以下。“山间的水田”如“梯子”的比喻手法、太阳“攀着梯子”“升起来”的拟人手法较为容易辨识,但“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排比手法,则或许由于日常教学中多强调了“句子”,而忽略了排比句也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因而能对该题的修辞手法作出正确判断的考生仅为14.26%。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区域考生在高考复习阶段对于《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知识点,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保证圆满完成答题任务的能力是不均衡的。

      早在2007年的天津试卷中就出现了关于“叠音词”的考查试题。2007年第16题诗歌鉴赏的第一小题是就诗歌中的“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的作用来设问的。对于叠音词本身来说,在具体语境中,一般都应有“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叠音词在具体文本中对于景物特点的表达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作答,而这也就成了判断考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

      提高鉴赏评价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抓住典型文本素材予以训练强化,而摒弃临考前“抱佛脚”之举。师生使用的教材中,如《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要求学生找出在本次演讲中,描写梁启超最精彩生动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并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故都的秋》要求学生细细品味两段规定的文字,就作者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这一写法做出圈点勾画、评议赏析。《拿来主义》则要求学生在认知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这一写作特点的同时,鼓励他们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相同的道理,并与同学展开交流。

      可惜的是,项目组在师生问卷调查中发现,不同区域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教材资源方面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教师应该具备依据教材中不断发展的、环环相扣的学习素材,自然而然地安排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三、思考与建议

      (一)随着高考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项目组陆续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完善,继而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1.现阶段考生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是否足够体现考生真实状况

      现阶段,基于“标准”的高考评价在应用过程中按照精通、熟练、基本、基本以下四个等级划分考生水平。随着评价工作的深入发展,项目组发现四个等级有时不足以体现考生水平间的真实状况,可能需要更为细致的划分,这要求对考生水平评价标准做出相应的修改、完善,并在具体应用中对更加繁杂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专家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基于“标准”的评价方法如何与平时的考试数据分析相结合

      一切研究成果都要服务于基层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标准”的评价方法在大规模高利害考试中是充分利用精准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实施的。这种考试具有严格的命题依据,考试的组织和评阅均为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但是,在平时学校的考试实施过程中缺乏严格标准化的操作,会导致分析数据的失真,并使得其向教学提供的依据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平时考试的命题者严格将每年的《考试说明》作为命题依据,严密严谨地组织考试,应用信息技术评阅试卷,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分析阶段分为试卷结构统计分析和试题作答情况分析。试卷结构分析可以参考试题的知识范畴和能力属别建立试题归属联立表,方便深入挖掘考试数据的教学意义。试题作答情况则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一系列过程需要广大一线教师接受相关培训,真正建立科学评价的意识,自觉在平时考试中积极运用,并以此反拨教学具体症结所在,明确今后教学的具体方向。

      (二)为了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探索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有效做法

      中学生古诗文和现代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较差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主要与学生读书少,以及真正能把书读通、读透的则少之又少有密切的关系。究其根源,是现行的语文教学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必修课程中,要引导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然而这一点在现实中没有得到积极的落实。

      高考固然是师生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但是摒弃题海战术的备考方式,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所作为,毕竟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培养读书爱好和习惯入手,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教几篇规定的教材篇目,如果这样则极难实现语文学习的效果。更有意义的是要认认真真地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良好的读书爱好和习惯一旦形成了,包括学生鉴赏评价在内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便可期待。

      当然,在高中阶段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的读书爱好和习惯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除常规的精读方法之外,还要学会泛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选读等等,最终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促进语文教学效果改善的根本之道还是师生多读书,并努力使之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热爱读书的问题上,教师要起带头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好读书,读有品位的书,去影响学生,这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最好手段。

      建议以必修教材“名著导读”中所列篇目为基准范围,视学生阅读的承受力适当加以拓展,再辅以时文阅读,逐步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向深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会。这对语文教师的阅读要求也就更高了,要有所专长,成为某一方面的研究者。这样,才能将读书的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2.真正形成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课程要实现“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的目的,读书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一部分教师依然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读书爱好的培育,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课改以来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风靡一时,讨论过程的程式化、讨论内容的肤浅化、讨论结果的趋同化,说到底还是和学生书读得少有密切关系。真正要把学生调教得更“精悍”些,则非要改进语文教学方式不可,简言之,就是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要探索针对学生应试负担沉重的状况,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爱好偏低的学生,如何搞好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活动,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由高考试卷来看,凡是形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其课外阅读面、阅读量都是较大的,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是极为突出的。反观一些考生,阅读如此,写作更是如此,所使用的素材无非就是把熟悉的名人和事件,颠来倒去地述说一遍,穿靴戴帽地加个观点,勉强应付了事,视野之狭窄、思路之闭塞、词句之贫乏,所写文章令人难以卒读。即使教师教过什么考场作文得高分模式,也难掩考生文笔生涩之态。所以,从写作源头上来说,还是要提倡考生多读书,善思考,勤练笔,唯有如此,才能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说到底,教师要勇于给学生一些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源头活水汩汩流淌而来,学生妙笔生花才会水到渠成,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这个方面的教学研究,目前是较为欠缺的。而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尤其要从学生升入高中后就要着手进行的工作,只留待高三教师去做,是不够负责任的。

      3.切实引导学生提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能力

      天津市在语文高考中始终坚持对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作为“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成为了考生展示语文能力的最高标准,但因为每年所设计的试题对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难易程度上都不尽相同,因此,给教师们在教学中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甚至对于部分熟练水平及以下的考生,教师考虑到一定的学情实际,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这部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种短视的、急功急利的教学行为亟须纠正。

      天津市语文高考对于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集中体现在现代文和古代诗文的阅读部分,且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测试题目成为考查探究能力的主要手段。

      例如,2015年高考第18题是本年度唯一的一道探究题,要求考生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进行理解。具有一定阅读水准的考生会敏感地抓住作者在引号内强调的文字内容予以揣摩,破题作者赞美的“云和梯田”,进而感悟到文章传递出的对于人们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希望。而许多考生不能联系整个段落展开富有语文味的个性解读,机械套用其他科目中的语言,表述空洞、口号式用语颇为常见。

      从具体实测数据来看,本题的得分率为0.34%,有38.4%的考生得分在1分及以下,这固然有试题本身难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进展有限,收效甚微。

      我们了解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解读的刻板、肤浅、随意等问题较多,甚至在某些公开课上,教师为引导学生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一味卖弄,哗众取宠。个性化阅读不是以考生脱离作品意蕴而追求所谓的发前人所未发的“个性化”阅读结果为终极目的。在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自觉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路径又非在语文学习上付出艰辛努力而不得。例如,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的深刻含义。如果只将这句话看成是对现实场景的写照,而不能深入体会语句所具有的极强的概括性,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的话,就很难达到理解语句含义的要求了。只有注重对事实本身的还原,透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才能探究出其内在的深刻意蕴。

标签:;  ;  ;  ;  ;  ;  

“水平绩效标准”在高考语文考生水平评价中的应用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