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普外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孙祥恩,汤晓南,刘磊

孙祥恩 汤晓南 刘磊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 目的:对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来我院普外科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出3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为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清创和纱布填塞处理,作为对比组(17例);为另外一组患者则提供莫匹罗星内涂联合凡士林纱条引流处理,作为研究组(13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治疗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切口治疗时间为(4.52±0.43)d,明显短于对比组(10.28±1.76)d;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12.28±1.93)d,明显短于对比组(25.37±2.85)d,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内涂和引流联合处理普外科切口感染效果突出,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136-02

切口感染是临床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诱发这类病症的因素较为复杂,与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抗生素治疗、年龄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感染后未采取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感染面继续扩大,并可能对体内脏器造成影响。本文即是对30例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选出的30例切口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比组中男性10例,女性7例,患者的年龄21岁至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6.13±2.28)岁。研究组中男性8例,女性5例,患者的年龄从22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82±2.23)岁。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8d内切口发生感染,均具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红肿、疼痛等临床特征,部分患者撑开切口后有脓性分泌物,并且可见敷料表面渗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将30例患者分为两个小组,为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清创和纱布填塞处理,作为对比组(17例);为另外一组患者则提供莫匹罗星内涂联合凡士林纱条引流处理,作为研究组(13例)。

常规处理为:先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切口处进行冲洗清洁,然后利用碘伏或酒精对感染病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使用含碘伏的纱条填塞并引流,每天定时更换3次药物,切口的二次缝合需要在病灶面生出新的肉芽后方可进行,并在缝合后2周拆除。

研究组患者采用的方法是先将切口缝合线拆开,取病灶处活检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为患者切口组织进行浸润麻醉处理,切除部分坏死的组织,利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对清理后的切口进行冲洗。使用莫匹罗星对切口进行组织内涂,然后将纱条浸泡在凡士林当中,对切口进行引流处理,每天更换3次药物和引流纱条。切口二次缝合方法与常规处理相同。另外,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需要利用红外线灯对切口进行照射,每天照射2次,每次15min即可[1]。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 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对比表(x-±s,d)

*

从上表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切口治疗时间为(4.52±0.43)d,明显短于对比组(10.28±1.76)d,同时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12.28±1.93)d,明显短于对比组(25.37±2.85)d。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切口感染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普外科手术后,由于外界病菌侵入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引发了感染症状。临床诱发这类病症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包括了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患者原发性疾病等。同时随着我国现代人口亚健康群体逐渐增多,使得国内切口感染几率也在上升。另外,在外科手术时如果操作规范度较差,例如切口未完全止血即缝合、切口处组织未清洗即缝合等,均会导致局部皮肤沾染病菌。患者一般在术后8d内发病,切口处会表现出压痛、红肿、渗血、流脓等情况。切口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2]。

传统的处理方法仅是清理和消毒切口,所需的治疗时间较长,临床效果无法满足患者要求。而利用莫匹罗星内涂和凡士林纱条引流则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其中莫匹罗星是一种高效的细菌抑制剂,其能够阻断细菌异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活性,进而使细菌内必须蛋白质无法合成,进而杀灭病菌,但对人体细胞并无明显的影响[3]。莫匹罗星对革兰氏阳性菌诱导的皮肤感染效果明显,例如术后切口感染、创伤口感染等。而凡士林应用在医疗上主要是保护患者皮肤,使细菌无法与皮肤接触,进而降低了二次感染的几率。加之红外线照射可以使皮肤外敷料快速干燥,使细菌无法获得有利的生存环境,在短时间内即可起到抑制感染,杀灭病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仲华.普外科的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与预防[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02):95-96.

[2]王林,杨振宇.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1):1041-1042.

[3]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吉林医学,2010,23(12):13-14.

论文作者:孙祥恩,汤晓南,刘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30例普外切口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孙祥恩,汤晓南,刘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