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失业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_结构性失业论文

结构性失业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_结构性失业论文

结构性失业与高教政策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性论文,高教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失业”及其解读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一度出现教育“滞胀”现象,大学生就业率持续四年走低,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甚至低于50%(见表1)[1],大学毕业生失业同城市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一道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表1 2001年—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年份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未就业人数 一次就业率

2001年 115万80%

2002年 145万110.2万人 34.8万人76%

2003年 212万106万人106万人 50%

2004年 280万未公布 未公布政府预期70%

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有学者用“过度教育”理论予以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拉姆伯格(Rumberger)等人认为过度教育有三个含义:一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水平者而言,受过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指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之期望;三是指工人拥有比他的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这些技能没有充分发挥。简言之,当个体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时,称为过度教育,反之,则称为教育不足。

根据拉姆伯格(Rumberger)的“过度教育”理论,在我国一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当前所面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引起的。问题是,减少高校招生数量能否对大学生失业状况有所缓解?“过度教育”理论所考虑的数量上的高学历供给因素能否完全解释市场对劳动力产品在质量、结构、差异上的需求?能否将忽视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管理所造成的结果全部归咎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从而抑制或减少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总量只占到总人口的近1/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3的水平。而与“知识失业”现象相对应的是,劳动力市场中的高等专业人才及技工人材又呈现出大量短缺的现象,劳动力供给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2004年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40个城市进行了劳动力需求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劳动力市场中高级技术人员的供给增长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目前中国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4%左右,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去甚远。据统计,去年广州市技术工人需求缺口已经达到30万人,不仅如此,教育专业方向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失衡现象,一些专业方向的劳动力供大与求,另一些专业方向的劳动力又相对有效供给不足。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统计数据显示,招聘数量最多的市场营销人才供不应求,在企业最急需的人才中缺口比率达14.4%,而求职人数最多的企业管理人才有17.8万人供过于求[2]。

这些现象显然不能用“过度教育”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配置呈“总量不足,相对过剩”的状态,“知识失业”实际是由于教育机构所提供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内里的原因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结构的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结构性失业及其根源

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新的工作岗位对劳动力技术的要求与劳动力现有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方面“人找事”,另一方面“事找人”,这种由于“人”不能满足“事”的需要而出现的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就是结构性失业的典型表现。

1.社会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引起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0.18%、55.08%和34.74%,呈现出第一产业相对减少而第二、三产业相对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关部门最近对中国10大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发现,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总需求的80%以上,天津、西安、成都、西宁等城市也在50%以上,同时也显示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工业的数倍。而目前中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人口的一半左右,第三产业为27.5%,工业仅占22.5%[3]。这种就业状况的比重显然与经济结构的状况相违背,由于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多集中于城镇,劳动人员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性失业状况突出。

2.知识结构性失业:科技进步、“知识爆炸”加速了知识老化的进程,是结构性失业的又一重要原因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知识飞速积累,一方面导致知识增长率飞速提高,另一方面又伴随着知识老化周期缩短。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显示,20世纪70年代知识以2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积累,而到90年代则为10年。不到20年,知识增长率翻了一番。而知识的半衰期又日益缩短,如职业教育只有5年,职业培训更缩至3.5年,至于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则只有1年[4]。可见,越是有就业岗位需求的专门知识,其折旧率越高。显然,如此快的知识折旧率,使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面临挑战。

3.人才结构性失业:现代企业中所需就业人员的结构变化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现代企业中作为工程师与熟练工人之间桥梁的技术员需求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普通工厂中工程师的数量占4%,技术人员占14%,熟练工人占68%,非熟练工人占14%。而现代企业中工程师的比例仍为4%,熟练工人减至38%,非熟练工人为0,而技术员层次则扩大到58%,即为普通工厂该人员的4倍[5]。这一发展趋势使技工和非熟练工人而临失业的危险。

4.技术结构性失业:技术的综合化发展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又一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学科类别趋于相互渗透,各种综合技术和新工艺的产生,新材料、新介质的发明,使定位于一种职业群、制定于一种传统的工种目标、再引入相关技术的新思路成为国际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大工种的出现,即单一的、简化的、类别分明的各工种趋向于复合型、综合化且相互融合的大工种。在加速综合化的过程中,许多人因不适应复合性工种的要求而接受转岗培训或者转换职业乃至失业。

5.地域结构性失业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与部分内陆地区构成强烈的反差。各种人才开始流向科技发达、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而人才原本相对贫乏的地区则更加失血。大学培养的各种人才也滞留在发达地区,使区域结构性失业更加严重。

三、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如上所述,引起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脱节。这是因为在过去长时间里我国教育基本上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不讲究成本——收益分析,办学体制单一、办学模式固定、学科结构陈旧,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上往往是从学校的条件出发,而不考虑社会的需要。由此造成教育的供给难以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适应,劳动力的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都不平衡,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同时并存。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高等教育政策要作战略性调整。

1.要建立起与多种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和解决就业问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主要依靠国家投入的高等教育,因办学体制单一,不能适应多种经济体制下对多层次、多规格劳动力的需要而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为此,国家必须建立起与多种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种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使它既满足各种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又使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多样化,解决日益严重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2.变单一的计划调节机制为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教育供求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劳动力的培养、分配及成本补偿主要是通过行政机构集中统一地、强制地进行,其直接后果是严重影响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发挥,教育的供给和单位的需求之间不能建立直接联系,高等学校不会认真考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调节机制将要由原来单一的中央计划调节转换为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机制,在很大范围内教育供求将要由市场起调节作用,计划调节主要是在市场调节不能发挥作用或带来弊端的地方起作用,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

3.要建立起适应新型产业结构需要的教育结构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经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的阶段后,预计到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将分别达到12.7%、51.3%和36%的水平,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显著,其就业结构预计将由2000年的50%、24%和26%,变为2010的40%、25%和35%。要适应这一变化,必须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积极鼓励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等,适当减少第二产业、扩大第三产业所需的专业招生人数。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毕业生就业途径。

4.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结构和专业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给劳动力的就业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要求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学科结构和专业。在学科结构的设计上,高等学校应打破学科壁垒,根据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加强各学科的融合,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适当减少专业数量和专业知识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5.建立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教育结构的调整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对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预测,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适度超前,提前培养经济部门所需劳动力,这样高等教育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主动权,不只是充当“马后炮”的角色。

当然,除了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外,我们还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如以“有效需求”模型为依据制定教育计划)、思想层面上(如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职业的社会评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服务层面上(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来减轻结构性失业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但作者认为引起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结构的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标签:;  ;  ;  

结构性失业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_结构性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