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

郅英信[1]2016年在《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哲学思维是观察、认识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与方法,也是解决、处理、和思考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现实与潜在等哲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思维范式是哲学的灵魂,决定着哲学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思维范式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实践性,实践思维范式突破本体论思维范式和意识论思维范式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思维范式的历史变革。实践思维范式是本着以实践为主体和中心,通过人并为了人的思维范式;本着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的类主体的思维范式;本着从现实出发又超越现实的超越性的思维范式。开展本选题的研究,理论上有助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开拓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实践上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指导。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为线索,探究实践论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通过对本体论思维范式和意识论思维范式的理论梳理和缺陷探究,引导出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首先,本文对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阐述思维范式的含义、地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本体论思维范式和意识论思维范式的特点,归纳了本体论思维范式和意识论思维范式存在的不足,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其次,探究实践论思维范式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察了实践论思维范式的含义和本质,实践论思维范式的哲学内涵,分析了实践论思维范式的反思性、辩证性、历史性、主体性的特征,指出了实践论思维范式在马克思哲学创立中的作用。最后,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究实践论思维范式的当代价值。在理论上,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从实践的视角理解才不至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本本或者是教条,也只有坚持实践坚持与时俱进的真谛才能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更全面地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上,从现实的实践层面而言,只有把理论用之于民,服务于民,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是哲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史、哲学史上灿烂的结晶。批判的继承和创新的发展是历史对后人的馈赠,同时,进一步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后人的使命,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世界和平的需要。

王刚, 杜继勇[2]2011年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对我国哲学发展的应用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精髓,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石。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逻辑脉络,从实践的高度科学地阐释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我国现代哲学体系的构建发展。

路德红[3]2004年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哲学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桥梁和中介,它具有反思性、终极性、超验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定的哲学就是一定的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像“灵魂”一样贯彻、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哲学中的那些原理、观点、范畴不过是它表现于外的具体形式。哲学理论的意义主要在于哲学思维方式的意义。一定的哲学思维方式,总是根植于该历史时代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之中,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变革。从世界历史思维发展的逻辑来看,人类经历了朴素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思辨的哲学思维方式。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否定辩证法的扬弃,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把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这就使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成为可能。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实践”摆脱伦理道德行为的范畴,“实践”指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从人的自身的需要出发,用自身的方式去不断地否定现存世界,促使其向“应然”世界转化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是历史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创立,引起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具体体现于世界观的变革、哲学理论的变革和哲学方法论的转换。实践论思维方式不仅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不断创新奠定了原始基础,确立了基本原则。实践论思维方式在我国分别表现为实践变革的思维方式、实践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创新的思维方式。 实践论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注重现实的实践生活,从实践论思维方式出发去解释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②注重实践行动和实践效果。③注重用实践的结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超越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主要在于它的现实性、具体性和中介性。 实践论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本文从叁方面来考察的:①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将哲学由认识论阶段推向实践论的新阶段,哲学实现从直观态度走向实践态度,从先验思维走向实践思维的理论转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最本质的意义。②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思维方式的控制与支配下进行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体现了能动的反映论,推动了现代认识论的发展。③实践论思维方式也是现代价值哲学研究价值现象的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

欧阳康[4]2002年在《实践哲学的反思与建构》文中研究表明20多年来的我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确立中轴地位、发掘文本思想、阐发基本命题、发散相关领域、推进体系变革、促进国际对话、指导社会发展等方面 ,均发挥了极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但在基本概念反思、学科功能定位、相关学派辨析、深化人性理解、全面系统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本文主张积极开展实践哲学研究 ,深度反思实践概念 ,合理规范实践活动 ,提升实践思维方式 ,加速当代哲学建构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应当在“返马克思哲学之本”和“开世纪学术之新”这两个方面同时着力 ,在宏观的前提性、总体性层面和微观的具体性、分支性研究等多方面多层次展开 ,推进哲学与人类思维的当代发展。

石燕[5]201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辩证法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很多问题,如生态问题、发展问题、资本问题、国家建设问题、人的生存问题等都有理论观照,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为基础梳理他们的辩证法思想,考察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论述其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经过了萌芽、孕育和形成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分析原子概念的内部矛盾表达了对自我意识的自由的追求;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主义、折中主义和二元论;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错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否定性的虚无地位,发现了异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环节,展现了实现共产主义独特的逻辑路线;在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中分析了黑格尔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揭露了其在现实工人实践中的危害,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辩证关系。最终,马克思系统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形成。马克思将历史辩证法运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资本逻辑,指出资本逻辑"同一性"是黑格尔辩证法"同一性"现实基础的印证。恩格斯在反对杜林主义中指出了杜林哲学体系的错误,阐述了辩证法及其规律,描述了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法;在自然辩证法中科学定义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论述了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共存;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清算中阐释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论述了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在晚年通信中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回应了卢卡奇等西方学者提出的是否存在自然辩证法、自然能否自主辩证法的争论。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完成了本体论转向,自然、社会都具有本体维度,既然有历史辩证法,就有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承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还将自然辩证法内容引进历史辩证法中,恩格斯也是基于本体论角度提出自然辩证法。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无法向黑格尔所论述的那样实现无缝衔接、和谐共存,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恢复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趣旨,可惜,这一点没有被西方学者所理解。在革命时期,毛泽东主要从认识论和矛盾观角度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上,毛泽东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理性认识与实践、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矛盾观上,毛泽东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对抗在矛盾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毛泽东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原因,论述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回应了施拉姆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相关误解。从辩证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本文阐释了矛盾问题"精髓论"。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辩证法就具有重视理论、蔑视实践的研究倾向,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继承了辩证法的这一理解视角,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方法论意义上提出矛盾问题"精髓论"。在建设初期,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从"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在巩固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矛盾观。十一届叁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矛盾同一性、质量互变规律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江泽民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胡锦涛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成果,运用系统思维管理国家,运用生态思维阐释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全面、协调发展观蕴含了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观蕴含了生态思维,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和谐"理念从矛盾的同一性运用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系统辩证法是系统思维的深化,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了系统辩证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了整体优化律、结构功能律和差异协同律,它要处理好其与两个环境的关系,注重系统的顶层设计,广泛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的积极作用。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性,从"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蕴含了系统辩证法,它强调了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观的嬗变、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形态及其实践价值。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主要来源于苏联教科书,这即是苏联教科书式唯物辩证法观,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从认识论角度理解唯物辩证法,这即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它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号召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倡导问题意识,开始了自主探索中国式唯物辩证法观,这即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唯物辩证法观,它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唯物辩证法中寻找具体的辩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的疑难问题,具体表现为系统辩证法和生态辩证法。不管哪种唯物辩证法观,都是为了论证党执政地位及其领导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合法性、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我国强调从不同的辩证思维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这就使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具有不同的具体形态,即注重矛盾思维的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注重系统思维的系统辩证法和注重生态思维的生态辩证法。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主要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它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系统辩证法是系统科学发展的产物,从系统思维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新形式。胡锦涛和习近平运用系统辩证法处理国家管理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生态辩证法是狭义生态学发展的产物,它将自然界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思维思考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是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胡锦涛和习近平运用生态辩证法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实践价值体现在资本逻辑、系统辩证法和生态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示上。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对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都有观照、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还具有深厚的现实土壤和宽阔的发展空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陈祥骥[6]2000年在《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发挥与运用》文中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基本结论都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论思维方式在观察和解决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得到的。因此,有了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才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而这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本身正是这个理论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只有把握了这一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吴亚南[7]2015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特征的概念,从哲学层面讲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历史性的价值创造活动,这种对象化的价值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理论与现实、感性与理性、能动性与受动性、限定性与超越性关系辩证统一的历史性活动,其根本目标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向和谐良善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人类主体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的过程就是批评主体以文学为中介与客观现实世界展开对话、施加影响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近现代中国国情、具体文艺活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生成与建构出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内涵也就是在这种历史演进中不断得到拓展、深化和具体化的,最终表现出它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五章来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思想内涵、形态特征。第一章围绕实践范畴对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实践观与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了历史性的考察。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真正把实践概念纳入哲学思考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是自身构成目的的行为,它是以行为自身为目的,主要是指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之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实践的理论。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实践观,使人的实践与存在论问题联结了起来,将实践活动提升到人的存在论意义的高度。简言之,西方实践观的发展历史,既具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它问题框架不断经历转换的复杂演变过程,即实践与存在、实践与自由、实践与理性、实践与理论、实践与主体,这些基本概念的问题演变历史。只有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实践哲学那里才真正解开了实践的本质之谜,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变革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哲学形态的根本变革,即实现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变;二是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即从理论的思维方式向实践的思维方式转向;叁是哲学本体论的革命性转换,即从实践的认识论到实践的生存论转向。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内涵可以从叁个维度来探讨,一是实践是主客体的双向建构活动,二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明确实践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的优先性地位,叁是实践的价值维度,重视个体的伦理关怀。正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马克思所建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确立了实践的本体论地位,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的理论哲学思维,是对传统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转变,其理论目标就是通过哲学的世界化、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把人从奴役的社会处境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有重要阐发。第二章探讨马克思实践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本质内涵的生成。从时间上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表现为一种作家本位的启蒙实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体现出重视无产阶级大众的过渡性实践思想特点,这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初步确立。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之后,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形成了人民本位实践观,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思想体系的成熟。从话语逻辑的实践特征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表现出对阶级感情话语、革命伦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强调。在话语的形态表现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突出实践指导意味的政策性话语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思想的形成不仅是在历史的实践选择中形成了以人民本位实践观为代表的历史形态,而且在自身的理论逻辑建构过程中形成了强调实践的认识论、关注实践主体问题、重视实践的政治伦理问题等叁个方面的理论形态特征。第叁章研究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认识论特征的关系。人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接受和理解主要是在认识论领域当中来理解的,从而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认识论范式。这种实践认识论批评范式突出为中国革命服务的现实问题意识,关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革命实践的推动作用,重视文学研究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强调文学活动的主客体相互影响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并将文学主体的问题重心放在为人民大众这个集体性的历史主体上来。毛泽东的《实践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本标志着实践认识论批评范式的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认识论范式,又集中表现在文艺观上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文学批评模式。正是在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旗帜下,我们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成了以实践为问题指向的理论形态结构,呈现出重视实践主体,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质,突出动态能动的生活实践观,以及彰显实践智慧的文艺政策批评等理论观点,并在艺术创作上推崇革命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但是应该客观地看到,反映论批评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片面的地方。这样在实践认识论视野下,辩证的反映论、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对反映论批评模式的一种理论调整。可以说认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体系建构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认识论范式存在经验化的倾向。通过反思反映论批评模式,建立以实践生存论为基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识论体系,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第四章主要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当中的实践主体论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体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了求得革命的胜利确立了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革命实践主体观,这个革命的实践主体观既继承了五四启蒙运动的个性主体意识,又结合中国革命的现实特点发展了这一主体意识,建立了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集体性主体观。从启蒙主体到人民大众主体的构建,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主体观在中国的历史问题语境中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内涵。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现实,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历史阶段这个中国现实语境中,把握艺术生产主体的基本内涵。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主体论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艺术生产主体应该仍然是以人民大众主体为核心内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以人民大众主体为核心内容的实践主体观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这一主体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个体的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感性存在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肯定。新实践美学将生存论观点引入实践的理解,拓展了实践的内涵,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实践观内涵的认识,对于人们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主体论内涵也具有重要启发。第五章主要从实践的政治伦理维度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问题。从实践的政治伦理方面来看,政治伦理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本有的价值尺度,它的基本内涵和终极关怀就是通过人的政治实践趋向良善正义的社会秩序和实现人的有德性的圆满生活。由于中国的革命文化语境,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淡化了政治伦理本体层面的构建。但是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过重视作家的思想改造、革命伦理意识、道德修养以及注重个体责任与人民性的价值尺度等方面,表现出它在政治伦理层面有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但是同时也应客观看到,革命年代的战争文化思维又使政治伦理的正义关切和终极关怀偏重于直接的政治意识形态诉求。极左政治的泛滥酿成政治对文学的绑架与利用,损害了文学的独立性和本有的审美超越性价值。今天我们从马克思实践观角度重审文学的政治维度,反思我们既有的理论传统、历史经验,就是要回到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视域重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伦理价值,伸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价值本体的正义诉求和终极人文关怀。可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将文学看作是人民大众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政治伦理活动。实践的逻辑是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系列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内在本质联系的前提,因此构建当代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该是在哲学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始终围绕中国在社会革命、政治经济改革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文艺问题展开对话,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术语范畴、问题框架、研究对象的中国化、具体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继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与自身历史传统、其他文艺批评流派展开互动对话,从而超越了五四抽象的“人的文学”观,构建了以人民为本位的人民文学实践观,形成了以文艺大众化为主要载体的文艺实践模式,最终在本体层面上通过对“人的文学”命题的不断反思和对话完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范式变革,为构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和价值视野。

史瑞杰, 闫敬[8]2007年在《近年来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述要》文中认为实践思维方式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入研究,既是对传统习惯性思维方式的突破,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实践所引发的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提升,更是对马克思所开辟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对学术界有关实践思维方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实践思维方式探讨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学者们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探讨大体在叁个方面展开:(1)实践思维方式的含义及特点;(2)实践思维方式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以及对二者的超越;(3)新世纪实践思维方式的地位及其价值。

梁光焰[9]2011年在《回到美自身的领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美自身为视点,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形态转变过程的历时性扫描,指出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先前美学思想弊端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对美产生新的误解,把美要么当作人的认识,要么把美看作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甚至认为美是人的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因而出现了遮蔽美、悬置美和放大美的“非美化”现象。为消除这一理论失误,当代中国美学必须回到美自身的领域,使美学真正能够以美为沉思对象,以美为自身规范和追求向度。就时间来说,当代中国美学展开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但就思维方式来说,它发端于叁四十年代周扬所倡导的、由蔡仪建立起来的“新美学”。“新美学”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确立起两种思维模式:一是把哲学上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所区分出来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滥用到美学领域,并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挂钩,认为感觉、观念、情感、意识等一律是反唯物论原则的,是主观唯心的东西,也是反动没落的资产阶级的东西;二是把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原则机械地运用到美学研究当中,在哲学认识论框架中阐释美,认为既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么美感自然也就是对“美”的感受,“美”因而必然是客观存在的。认识论美学克服了西方传统美学抽象玄思的局限性,使当代中国美学立足大地,关注社会与人生,具有丰厚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它把美等同于人的认识,回避了美与认识关系这一美学核心课题,转移了美学视线,简化了美学研究内容。再加受到上述两种思维模式的制约,认识论美学将美的客观性当作毋庸置疑的前提接受下来,导致那场看似轰轰烈烈的美学论争实质上只是一场寻找美的客观性的狂欢活动,论争各派之间的提问和诘难并不全部是就美自身来展开的,论争的话语偏离了美,美因而被遮蔽。实践论美学是在与机械客观主义美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虽然带有认识论痕迹,但它重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比反映论美学更加完善,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独特形态。实践论美学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直接应用于美学领域,认为审美主体是由实践活动决定的,审美对象是由实践创造的,审美过程也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因此实践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条件和根源。实践论美学的最大失误是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等同于美的科学,将人的本质等同美的本质,讨论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历史生成问题而不是美的问题,美因而被悬置。本体论美学是反思批判实践论美学的结果,它包括为了超越实践论美学而广泛借鉴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建立起来的生命美学、超越美学和生存论美学等后实践美学,也包括为捍卫实践论美学立场而发展起来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和新实践美学。本体论美学把实践论美学中具有本体意义的“实践”范畴替换成生命、存在、自由、超越等,并以之为本体确立起本体论思维方法,然后把人的终极意义还原落实到生存、自由和超越等上面来,让人类的审美活动承担起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重担,美就成为全部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本体论美学把美放大成生命的全部,忽略了美自身,美是什么同样不得求解。从机械反映论美学到实践论美学再到本体论美学这一历史转换过程表明,当代中国美学每一新形态的确立都是建立在对上一美学思想局限性地批判反思之上,充分显示出当代中国美学反躬自省、向美回归的热情,只不过由于社会时代条件和传统文化习性的制约,每一次发问之后难免落入另一窠臼。如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后现代文化场域里,我们应该承续当代中国美学固有的反思精神,带着“向美回归”的热情,回到美自身的领域,让美学在美的向度上重新出发。回到美自身的领域并非抽象空泛的口号,它有确切的历史根据和坚实的内容。康德以先验批判的方式分别检视了人类的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为传统的认识、道德和审美叁大领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康德揭示了美与认识、美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剖析了美自身的生成机制,使美自身首次以独立自足的面目在人类心灵中呈献出来。康德美学因此具有本源性意义,后来西方各派美学几乎都能在康德那里找到起源和根据,就是因为他们是在继承、批判和吸收康德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康德为美划边定界,指出了美的独立自足性,这是美学的规范,是美学的方向。只有在这种规范和方向上,我们才不会把美当作认识,当作实践,甚至当作人生的全部,也只有在这种规范和方向上,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探讨美与认识、实践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接近美自身,而避免“非美化”或“泛美化”现象。海德格尔看到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研究的误区之后,高扬胡塞尔“面向事情本身”的大旗,回到前苏格拉底哲学时代,回到存在本身,翻转了研究存在的路径。我想,我们学习海德格尔的方法难道不比学得他一两个新的名词和术语更具有意义吗?

焦明甲[10]2007年在《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高清海类哲学理论放进哲学历史发展思维逻辑变更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立足高清海哲学研究独特思想立场,依据高清海哲学研究自身理论演变,分析了高清海类哲学理论的思想前提、理论渊源,探讨了高清海类哲学理论本体内容,归纳总结了高清海类哲学理论精神实质。本文认为: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性逻辑传统及其带来的哲学困境,构成了高清海类哲学理论的思想前提;马克思以人为本体要素蕴涵人性逻辑的实践论思想,构成了高清海类哲学理论的理论渊源;高清海类哲学理论对人性进行了时代进步哲学理解、对哲学进行了时代进步人性观点分析,即人性论构成了它的本体内容;高清海类哲学理论树立了不同于物性逻辑观念的“类性”的人性理解原则与哲学理解原则,对哲学理论支点、形态、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进行了时代逻辑变更,使哲学从物性逻辑转变为人性逻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探究[D]. 郅英信.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对我国哲学发展的应用探析[J]. 王刚, 杜继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D]. 路德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实践哲学的反思与建构[J].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5].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 石燕. 安徽大学. 2017

[6].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发挥与运用[J]. 陈祥骥. 宁夏党校学报. 2000

[7].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D]. 吴亚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8]. 近年来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述要[J]. 史瑞杰, 闫敬. 理论探讨. 2007

[9]. 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 梁光焰. 西南大学. 2011

[10]. 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D]. 焦明甲. 吉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