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错题引发的教学反思论文_牛新永

由错题引发的教学反思论文_牛新永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镇中学 255000

摘 要: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微粒观的形成,一、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动力;二、循序渐进,在不同的知识单元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步走入微观世界;三、具体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体验物质变化的同时感知微观世界;四、练习实践中促进微粒观的形成。

关键词:激发动力 循序渐进 变化

给学生订正课时作业时,有个选择题其中有个选项是这样的,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有不少的同学认为这是正确的。学生出现这样的理解,是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和物质变化的“动态平衡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完成这两种化学观念的建立。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对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的事实和现象,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微粒观,我仔细地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动力

在我们的教材中,从启蒙课开始,就先介绍自然界里形式多样的物质,物质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人们控制物质的变化可以带来能量的更新,材料的更新,这些变化也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每种物质里面到底有什么?各种变化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蜡烛燃烧的火焰只有一种,而节日的烟火却是五颜六色的?木头能燃烧,石头为什么不能燃烧?蜡烛的火焰一吹就灭,可炉火却越吹越旺?这些宏观的事实和现象学生无法用已有的宏观的概念去解释,这些问题才使学生有了一种驱动力,去寻找新的理论、新的认识工具来解释这些疑问。这也就是专家们所说的“要建立起认识对象”。因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些疑问得从微观角度得到解释。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建立微粒观的必要性。

二、循序渐进,在不同的知识单元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步走入微观世界

“鲁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一种渗透贯穿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的。这样的编排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把微观知识分在不同的单元里头用不同的知识作为载体,逐步地去构建它。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每往前走一步,就要把这些概念加深一下、拓展一下、提升一下。等到初中整个学业学完后学生能明白: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都具备体积质量很小、不断运动、相互间存在间隔并存在相互作用等基本特征的;物质发生变化的本质就是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变化造成的,这就完成任务了。至于说背没背过分子、原子的概念并不是那么重要。明确了这些问题,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方向,每节课的设计才能突出重点,课堂上引导才能有的放矢,精选的素材才能深刻挖掘和灵活运用。

三、具体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体验物质变化的同时感知微观世界

1.实验法

例如: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浓氨水。观察现象,微观分析,获得结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中很多都包含着物质构成的微粒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探究。

2.类比法

在探究分子之间间隔时,如先做实验将50ml酒精加入50ml水中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然后再演示向半烧杯花生米中加入半烧杯大米,结果两者混合后不够一烧杯。但学生发现花生米的空隙中有大米,大米的空隙中有花生米。将微观的知识转变为宏观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了。

3.模型法

我们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分子结构模型(比例模型或球棍模型),如:O2、H2、H2O、CO2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含义。

4.动画模拟法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化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四、练习实践中促进微粒观的形成

1.解释化学现象促进对分子原子运动变化的认识。

2.探究物质变化,结合图形使学生体验如何将宏观物质抽象到微观结构。

通过层层渗透,让学生运用微粒观的观念认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认识世界时,如何由宏观物质抽象到微观结构,如何由微观结构抽象于化学符号,以及如何运用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组成和发生的化学变化。

参考文章

[1]初中化学微粒观的教学体会。

[2]“微粒观”——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

论文作者:牛新永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月总第2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  ;  ;  ;  ;  ;  ;  ;  

由错题引发的教学反思论文_牛新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