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理论探析痛经的辨证治疗论文_董欣,刘桂兰

基于中医理论探析痛经的辨证治疗论文_董欣,刘桂兰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 要】痛经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现代西医治疗痛经主要是以止痛、镇静、解痉治疗为主,取效迅速,但副作用较大,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痛经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明显的止痛效果,临床有着独特的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分型和治则等几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以及舌苔、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四诊合参,达到“治病必求于本”。

【关键词】痛经;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1],又称“经行腹痛”。现代西医治疗痛经主要是以止痛、镇静、解痉治疗为主,取效迅速,但副作用较大,不易被患者所接受,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痛经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明显的止痛效果,并有一部分患者可以做到治愈。本文将通过传统中医理论对于痛经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分型和治则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1.文献记载

古代记载妇女经行疼痛的文献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记述了痛经的症状及治疗。其认为痛经的病因多为瘀血内阻导致行经不畅,少腹疼痛,且表述出了痛经是随着月经呈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将患者体质虚弱、感受风冷作为发病的主要原因。《妇人大全良方》中则认为痛经的病因有寒、有气郁、有血结等,《傅青主女科》等书则进一步补充了肝郁化火、痰湿、肾虚等的病因病机,将痛经的病因病机归纳的相对完备。

2.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学理论中认为痛经的发病主要与生活环境、情志因素以及外感六淫有关,认为痛经的病位多在于冲任与胞宫。其病因病机则分虚实,一为实证痛经,不通则痛;一为虚证痛经,不荣则痛[2]。其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若是肝肾脏腑亏虚,气虚血少,经期前后血海满溢,气血骤虚,则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通”,发为痛经;若是由于肝郁气滞、寒邪、痰热湿邪阻滞等因素导致实邪瘀阻冲任、胞宫,气血不畅,则为“不通则痛”之痛经。

3 辨证要点

痛经在中医学中的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来明确病位,分析其寒、热、虚、实,以及脏腑、气血。证型上实证有气滞、寒凝、湿阻等,虚证有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经前疼痛多属实证,为气滞血瘀;经后疼痛多属虚证,为血虚、气虚[3]。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在腰骶部,病多在肾。本病在临床上仍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以及全身伴随症状和舌、脉来进行综合分析。

4 分型及治则

痛经一病,临床中医对其治疗时多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临床上通常将原发性痛经分为肾气虚亏、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等五型[4]。

4.1 肾为先天治本,贮藏元阴元阳,肾气通达则胞宫、胞脉气血充盈,冲任通畅,则经血下而不痛。若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多产,久病虚损等原因导致肾气亏虚,失于濡养,则表现为月经来潮时小腹绵绵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临床上多重视温补肾阳、祛寒行气活血,用方以右归丸、温经汤等为主,临床随证加减。

4.2 若其人先天脾胃素虚,或大病伤血,则气血化生无权,冲任血海不足,胞脉、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导致月经来潮时小腹隐隐作痛,按压则疼痛稍减,伴面色萎黄或苍白,肢体乏力,头晕眼花等症。临床上多以疏肝行气为基本治法,多用党参、黄芪、女贞子、枸杞子等药为基础方,佐以巴戟天、淫羊藿等治疗。

4.3 若其人素性抑郁,或因暴怒伤肝,则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职,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阻滞冲任,导致经行不畅,“不通则痛”,表现为月经来潮时下腹胀痛,胸胁乳房胀痛不舒,月经色暗有血块,伴有嗳气、易怒等症。临床上多采用疏肝理气法,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治疗。

4.4 若经前或经期冒雨涉水,或久居寒凉之地,过食生冷,则易导致寒邪倾入人体,阻滞冲任,血遇寒则凝,表现为月经来潮时小腹坠痛,得温痛减,经量少或色暗有血块,面色青白等症。临床上多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法,采用少腹逐瘀汤,根据病情不同加减青皮、乌药、川楝子等药治疗

4.5若外感湿热邪气,或过食辛辣之品等则会导致湿热蕴结冲任,使气血运行不畅,冲任不畅,胞脉气血壅滞,表现为月经间期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身体困重乏力,口渴身热等症;临床上多用祛湿清经方,以薏苡仁、苍术、车前子、牛膝为常用药,清热除湿,疗效显著。

5 小结

辨证论治是临床运用中医学治疗疾病时采用的基本大法,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所在。而痛经这一疾病属于“痛症”的范畴,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种病机。故临床在采用中医理论治疗痛经时,多需辨明痛经的虚实,以及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以及舌苔、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四诊合参,达到“治病必求于本”。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7-88.

[2]王婷婷,须义贞.痛经中医辨证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7):104-107.

[3]高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河南中医,2012,32(02):184-185.

[4]孙巍巍,张俊学.辨证分型治疗痛经[J].山东中医杂志,2000,(03):153-154.

论文作者:董欣,刘桂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7

标签:;  ;  ;  ;  ;  ;  ;  ;  

基于中医理论探析痛经的辨证治疗论文_董欣,刘桂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