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的选择_新能源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的选择_新能源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时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说有乐观派和悲观派两方面。从各国近期公布的数据看,全球经济都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因此乐观的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经见底,中国经济更是整体经济向好。悲观的看法则是,由短期的数据判断经济见底还为时尚早。笔者认为,无论经济衰退见底与否,无可否认,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加上社会经济中潜藏着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与矛盾,使中国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很多人预测,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体系会因此而重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选择问题。

一、新能源开发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

(一)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1.从历史的经验看,每一次技术的巨大进步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十八世纪中后叶,以动力机器的革新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将世界经济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将人类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原子能空间时代。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末期。

以前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从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全球经济都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可以说人类社会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为摆脱传统能源的束缚,研究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是人类社会必须的选择,为了尽快从衰退的经济中复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改善能源结构,因此,我认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在孕育之中,一触即发,而这场技术革命的突破点将是能源领域。

2.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完全有能力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取得一席之地,事实上中国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截至2009年7月底,全国水电装机已从2002年的8607万千瓦增加到1.82亿千瓦;核电装机906万千瓦,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风电装机1474万千瓦,2009年前7个月又增加257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二风电装机大国。2009年上半年,全国新投产电力装机容量累计达3301万千瓦,其中水电等清洁能源1104万千瓦,占全部新增容量的33.45%,较2008年又有较大幅度上升。①从太阳能的情况看,中国太阳能产业全球规模最大,其中中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规模最大的一个国家。2008年底,中国生产了3100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个数字占全世界产量的80%左右。中国光伏产业的规模也是世界第一,2008年太阳电池的产量是2500兆瓦,但几乎98%都出口。②

(二)我国新能源技术存在短板问题

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出产品竞争能力弱。

以风电产业为例,风电产业链条断裂,上游产业的技术落后制约下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将风电产业链大致分为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和下游的风电建设运营产业两部分。目前的情况是,上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兆瓦级以上的整机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市场尚不成熟,还未能大规模应用;同时,我国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薄弱,比较突出的是叶片、齿轮箱、主轴轴承制造,还不能满足国内整机制造能力的需求。而下游的风电建设发展速度却位居世界前列,上下游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不能衔接,我国风电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受到约束。

太阳能的发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处于整个产业链中端,此部分附加值比较低,而附加值较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却在国外。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末端发展严重不足,成为我国太阳能产业成长的制约因素。而我国生物质能发电的净化处理、燃烧设备制造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自主技术路线迟迟不能成熟,将导致行业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因此,我国目前要抓好新能源重点项目的技术攻关,密切跟踪世界新能源的发展,增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改革现行能源科研体制,充分发挥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大事的优势,力求在重大新能源项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新能源技术革命的过程中占据主动。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了新能源领域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率先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显示了其对研发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改变美国能源消费方式的决心。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是一套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为内容的绿色能源战略计划,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增加就业岗位、摆脱经济衰退和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战略产业。

欧盟一直都十分重视其能源政策,欧盟各国认识到建立共同体能源政策的重要性,因而在能源供给安全、可再生能源、能源税、能源技术、市场自由化、能源效率和能源战略储备等方面陆续制定了大量法律规范条例。根据新能源政策目标,欧盟25国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比例的20%。

由于日本国内资源短缺,这促使日本不断加强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普及,加速抢占全球新能源市场,争夺新能源开发的主导权。

(二)传统能源产业面临发展压力,不可持续性可以预期

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而是包括能源供应、能源需求、能源价格、能源运输、能源使用以及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安全问题的综合性风险与威胁。传统能源产业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为主。化石能源开发使用最大的制约在两个方面。

1.化石能源理论上为不可再生资源,存在天然的稀缺性,受到存量的限制,如果找不到突破口,供需矛盾会长期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尖锐,甚至爆发战争。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对全球800多家油田的调查显示,许多大型油田已经过了产能最为旺盛的黄金时期,产量正在以超出之前预期一倍的速度迅速下降。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忽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产油国或将在未来五年内遭遇“石油危机”,摆脱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希望也将彻底破灭。他说,“总有一天人类将用光所有的石油。”目前全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0亿,比上个世纪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消费据统计却增加了16倍多。无论我们如何节能,如果不开源的话,能源的供应会跟不上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按目前能源的消耗量,很多专家预测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二百年。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维持人类生存需求的能源最多仅够用一二百年。

2.化石能源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急剧耗损、酸雨日益增多、森林面积锐减、荒漠化土地扩大、有害化学品污染、淡水资源危机、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几乎都与能源相关,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矿物燃料的燃烧。可以说,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得人们对化石能源产生了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它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对其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而且它是短缺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巨额财富流失的元凶。正是能源的这种双刃剑的效果,才造就了当今社会为争夺能源而形成的一种畸形发展的一种态势。

源于传统能源发展不可持续性的判断,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能源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新能源领域。对于中国来讲,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存在,而且更加严峻。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9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逐步启动了对十大行业的调整发展规划。1月14日,汽车和钢铁产业成为几大重点产业中率先推出调整振兴规划的产业。汽车产业规划决定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钢铁产业规划提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2月4日,国务院通过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2月11日,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获得通过。规划决定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2月18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获批通过,成为第六项获批的振兴规划。规划确定了今后3年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二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三是以应用带发展,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轻工业振兴规划指出要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改善外贸服务,保持出口市场份额。石化产业规划强调了“产业升级”和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研究部署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③

此次的结构调整是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适时之举。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要改变一些行业发展散乱的问题。比如汽车产业,存在明显的布局无序的现象,即使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汽车总装企业也不应该出现上百家,一个省、一个市都要建一个甚至几个汽车厂的情况,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全国钢铁企业的布局也是如此,现在的新能源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些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统筹规划。二是产业需要升级和优化。低碳经济是目前全球发展的一个方向,而我国的产业重点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能源的高消耗,这种状况必然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逐步改进,比如中小型的燃煤电厂应逐步让位于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对传统能源消耗采取清洁技术进行改进,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对高能耗产业进行必要的调整,关停并转。三是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彻底改变经济增长与能耗、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

三、经济增长方式要借势转变

(一)金融危机催生低碳经济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环境压力,特别是在气候变暖趋势的压力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倡导低碳经济。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奥巴马政府将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于“绿色能源计划”,希望以此来摆脱经济衰退,抢占新能源的制高点,巩固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具体体现在两个法案上,一个是《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另一个是《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其中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同气候变化作斗争。其具体目标是到2050年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1990年的80%;到2012年使美国的电力有10%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有25%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在美国使用的汽车中有100万辆采用油电混合动力;建立一个新的“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来限制大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提高燃油经济的标准。

目前关于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技术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二是提高能效,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来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三是碳捕捉及生物碳汇技术。这三个方向都依赖于相关技术的提高,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二)中国同样需要低碳经济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只不过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于各自现实利益的考虑,对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同的要求。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大国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危机和应对金融危机同步推进,将其作为带动经济复苏的新产业,甚至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新手段。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的法案,这项税种实际上就是征收“碳关税”,也就是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以及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目前在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的先例,但在欧洲一些国家比如瑞典、丹麦、意大利等国已经在国内开始征收碳税。碳关税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保护的大旗下实施的贸易保护之举。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虽然一直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但是应该认识到,从争取国家权益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强调,这种强调是一种被动的而且无力的反抗,要想彻底摆脱被动的局面,必须要从完善自身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排放做起。如果我们做到了,就真正有了话语权了,否则只能按照人家制定的规则走。

一旦碳关税付诸实施,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碳排放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就业甚至社会稳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同样需要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就意味着要彻底改变中国一直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金融危机的发生,国际经济形势和格局的转变,给了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好时机和理由。

四、国家政策要选准着力点

(一)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洁能源之路

在继续重视传统能源安全的同时,我国应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发展新能源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要抓好新能源重点项目的技术攻关。密切跟踪世界新能源的发展,增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改革现行能源科研体制,充分发挥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大事的优势,力求在重大新能源项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尽快取得积极进展。紧抓气候变化,不仅可以减轻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增强我国的软实力,而且可以牵引我国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领域取得更大技术进步。美国等发达国家迫切希望与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我们也应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予以积极响应。

(二)国家财政应在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一个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产业,是一个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产业,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和发展到稳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会阻滞其发展步伐。在所有的政策中,国家财政政策是最直接、最有效、应该起主导作用的。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因为能源产业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必须确保能源安全;其次因为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它的社会认知程度还很低,利润空间也很低,有些甚至还是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的目标,但它的发展又是一个我们所提倡的一个方向,为此,国家财政政策应该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扶植和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政补贴政策

我国的能源政策与财政补贴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中国的财政补贴范围很广,现行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各种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等。补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和居民等。补贴的范围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及居民生活各方面,有很多补贴几乎成了一种常态。而实际上,财政补贴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保障劳动者的福利而采取的一项财政措施。它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财政补贴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政府运用财政补贴希望能够保持市场销售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扭曲比价关系,削弱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如果补贴数额过大,超越国家财力所能,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建设规模,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就能源补贴来讲,我认为,财政补贴不能作为干预市场价格的工具。在市场化的情况下,就应该让市场价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价格杠杆就会失灵,反而会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比如说对石油的补贴。两大石油公司同时从国家获取了巨额的财政补贴——仅以中石化为例,2006年获得财政补贴50亿元,2007年获得123亿元,2008年则达到惊人的503亿元。有专家预测,根据我国现有的石油产量,当油价涨到140到160美元的时候,财政对石化石油企业的补贴将会达到1500亿元。1500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1500亿元相当于2007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9%,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的时期,在一个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如果市场价格不与国际接轨,而要通过财政补贴来保持价差,这种补贴不仅补贴了不健康的消费,也几乎补贴了全世界,造成利益的外流。

财政补贴应该作为政府政策推广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在执行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杠杆的作用。比如在新能源技术的推广阶段,会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开发成本过高的困难,但从长远看,开发和使用新能源符合国家长期战略选择,财政就应该拿出资金,补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激励社会投资新能源领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财政补贴只能作为一项短期政策,而不能作为一种长期政策选择。一旦产业趋于稳定,财政补贴就应该适时推出,否则就有可能对市场价格和供求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还很不足,虽然国家近期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一揽子刺激经济的计划中,其中包括支持实现风电设备关键技术国产化,但还远远不够。在国家的4万亿投资中,有很大比例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的建设等等,我认为其中有些项目是凑数的,或者温和一点说,有些项目完全是可以不建或者缓建。我们其实可以集中更多的资金用于新能源科技的研发,用于节能减排的补贴。

2.税收政策

税收不仅体现其收入职能,还要体现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而且不同税种的调节方向是不同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税收政策的大力扶持。税收政策应选择正确的着力点。

(1)将调节资源能源过度消耗行为作为一个着力点,改革资源税和消费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资源税是一个最好的办法。目前,中国资源税征收范围偏窄、计税方式缺乏弹性和税负过低,造成了很多问题。资源廉价使用使企业大量浪费资源,导致对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坏,现在正起草的哥本哈根协议必然会对中国在环保方面有一些有形无形的约束。低价使用的矿产资源回采率低,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浪费严重。因为资源的廉价使用,大量出口产品没有充分计算能源成本,相当于把中国的资源利益转移给其他国家。从中国整体改革的进程来看,资源税已经到了非调不可的时候。

(2)将调节环境污染行为作为一个着力点,开征环境税。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收费已经有很多,但各地政府规定的排污费用并不统一,而且随意性比较大,收入的使用管理也很混乱,这实际上不利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的形成,也没有达到防治污染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开征统一的环境税。事实上,从2008年初开始,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已经启动了环境税的研究制定工作,只不过由于各方利益无法平衡而迟迟无法付诸实施。

(3)将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着力点,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4)从限制重要战略资源能源出口的角度,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我国应该对重要的能源、资源部门的外资进入采取限制性手段,同时,出于国家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考虑,对战略性资源、能源的出口进行限制。

注释:

①http://www.sina.com.cn 2009年8月16日,新华网。

②孟宪淦,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全球最大,www.china5e.com,中国能源网,2009-09-01.

③中国网china.com.cn,2009-02-26.

标签:;  ;  ;  ;  ;  ;  ;  ;  ;  ;  ;  ;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的选择_新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