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制度的导入与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QFII制度的导入与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朱菁菁[1]2003年在《QFII制度的导入与信息披露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FⅡ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已经展示其对市场的良好作用。通过该机制可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导,使之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以控制外来资本对本国经济独立性的影响、抑制境外投机性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韩国、印度、巴西、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引入QFⅡ后,不仅外资持有的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净流入的特征非常明显,而且更多的是带来了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与价值观。 我国于2002年12月推出了QFⅡ制度,迈出了由封闭的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可喜一步。因此,一时间QFⅡ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围绕这个问题,也展开了许多探讨。但由于QFⅡ对我国而言毕竟是新生事物,迄今为止,人们似乎更热衷于从模型入手,分析其可能对我国市场造成的影响,论证其利弊,从而得出有无引入必要的讨论;或者仅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出发,指出引入QFⅡ的障碍,理论深度的挖掘还不够。针对此,本文尝试利用经济学理论来深入分析对QFⅡ造成最主要障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出其与QFⅡ的导入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目前情况下,如何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提出必须协调好信息的需求、供给、监管这叁方的关系,通过“叁管齐下”,树立起我国证券市场在信息透明度方面的良好形象,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推动QFⅡ制度的顺利实施。 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QFⅡ的基本概念着手,介绍了我国QFⅡ的制度设计特点,并通过对QFⅡ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指出了导入QFⅡ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从我国市场的现实出发,分析了对QFⅡ造成的各种障碍,指出信息不对称是最主要的障碍。第叁部分,援引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来深层分析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对我国市场造成的危害。首先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含义;其次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在我国市场的主要表现;接着指出了信息不对称对我国市场的消极作用;最后得出了QFⅡ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以促进QFⅡ顺利导入的方法——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主要从信息的需求、供给、监管叁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改善建议。首先,在投资者方面,应该不断提升素质以打造有效的信息需求者,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其次,在上市公司方面,应该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信息披露的作用,找准信息披露战略目标的定位,要借助战略性信息披露,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以达到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的目标,并把握一定的原则,在进行强制性披露的同时,逐步加强自愿性信息披露,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最后在监管部门方面,要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叁位一体的监管框架,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对上市公司进行有力的约束。

罗静[2]2008年在《QFII持股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及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开放既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中国加入WTO的现时选择。而QFⅡ制度作为新兴证券市场向外资开放过程中的制度创新,能在实现开放的同时降低外资进入所带来的风险,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合理而必要的选择。此外,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逐步显现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来获取长期投资收益的意愿。QFⅡ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10多年的实践经验,带来了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与价值观。OFⅡ制度在我国实行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这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步深入到我国资本市场,他们的投资行为也随着投资额度的增加,不断加大对我国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的影响力度和范围。因此,在肯定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能对证券市场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学者们也日益关注其对上市公司治理及业绩方面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已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为其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接着回顾QFⅡ制度的实施现状以及在我国5年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QFⅡ和国内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们的对上市公司所可能产生的特殊影响,探讨在QFⅡ持股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及业绩可能发生的变化。实证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对OFⅡ持股与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股利分配行为以及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外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融资、股利分配行为并未有强相关关系,但与上市公司业绩间呈显着正相关,说明QFⅡ的进入对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这也有可能是QFⅡ倾向于投资业绩较好公司的结果。因此总体来说,他们还未积极介入持股公司治理中,这可能是因为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的时间太短,而管理层对其政策较为严格,加上我国证券市场本身不够规范所导致的。在实证和文献的基础上,针对进一步发展外国机构投资者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改善证券市场环境、进一步降低QFⅡ门槛、完善QFⅡ自身治理以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发展各类投资者等建议。

傅建源[3]2006年在《QFⅡ的引入对中国证券市场及相关金融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FII制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开放的过渡性措施,中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在2002年将此制度引入中国。 本文从中国台湾地区的QFII制度讨论起,通过对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金融环境比较分析,认为台湾QFII制度与大陆QFII制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还着重对QFII制度在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汇率方面虽然QFII目前不能产生重大影响,但我们应关注监管体制放松之后QFII资余的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机制,证券市场方面,QFII既给我们带来了资金和价值投资理念,但也可能会造成证券市场的波动。 本文认为QFII制度的引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应该采取稳健开放资本市场的措施,管理当局应该注重加强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的市场化以及证券市场法制化等配套措施,以实现用QFII制度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和保持相关金融环境稳定的目的。

万红[4]2014年在《QFⅡ制度对A股市场波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将引入和实施QFII制度作为一项资本项目开放的过渡性战略举措。从2003年我国引进QFII制度到现在,QFII制度已经在我国实施了将近十一年,并已然使其成为推动A股市场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此期间,QFII制度的总投资额度经历了五次渐进式大扩容。本文在对我国QFII发展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以QFII制度在我国发展中的五次总投资额度放宽事件对A股市场波动影响为切入视角,通过实证分析,得到QFII制度的渐进式发展对A股市场波动影响程度的结论,并为推进QFII制度的深入发展和后续的政策制定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现代国际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等经济金融学理论为基础,以我国2003年1月4日至2014年3月31日的上证综合A股指数收益率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ARCH模型,采用事件分析法,以QFII制度渐进式发展中的五个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日,即:2003年7月9日、2005年7月11日、2007年12月9日、2012年4月3日和2013年7月12日作为时间节点,将样本数据分成五个部分,引入五个虚拟变量和控制变量,实证研究QFII制度在我国的渐进发展中的不同事件发生阶段对A股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实证分析认为:代表着QFII制度渐进式发展的五个标志性事件对我国A股市场收益率的波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五个典型事件引发的政策效应与A股收益率波动性之间的相关性不尽相同。从整体上来看,如果在不考虑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QFII制度在我国的渐进式发展对我国A股市场波动性的抑制作用在逐渐增强;若在考虑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QFII顺应大经济环境变迁的撤资行为会加剧我国A股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文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对如何健全和完善QFII制度,从而发挥其促进A股市场健康发展和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正向效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侯沛沛[5]2009年在《QFII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比较》文中提出随着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投资额度的放宽和投资力度的扩大,QFII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头羊地位的机构投资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也正快速稳定的发展着。两者的发展历史、投资理念、制度现状都有很大不同,这些因素是否决定了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的差异呢?本文的目的就是比较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的差异并挖掘决定差异的原因,并最终提出相关建议,这对他们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是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概括说明。包括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背景、过程、现状和模型以及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QFII和中国基金的制度做深入分析。在QFII的发展研究上以最早的台湾QFII的发展研究为基础将台湾QFII发展与国内QFII现状做比较;中国基金的发展研究部分详细分析中国的基金业发展的叁个阶段:老基金时代、封闭式基金发展阶段,开放式基金发展阶段。第叁部分QFII与中国基金的投资组合分析主要分析比较两者的资产配置,包括各自的A股投资分析、可转债投资分析、国债投资分析以及QFII的基金投资分析。比较研究发现QFII对大势的判断和把握要优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QFII对可转债和国债的投资力度大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另外QFII也注重利用国内的研究团队,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但是对着对中国股市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减少。第四部分QFII与中国基金投资特征分析主要从行业策略、选股偏好、交易策略以及投资独立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QFII对国内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投资较多,行业集中度更高;而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力度最高,同时也很注重中国传统优势行业。在选股偏好方面,国际经验上以大盘蓝筹为主要投资对象的QFII在中国的投资更多的集中在中盘股、中低价股,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前20名重仓股反而主要集中在大盘股和中低价股。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都采用动量交易策略。另外羊群行为检测结果QFII并没有表现出比国内证券投资基金更高的独立性。第五部分对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比较做出总结分析,并且找出两者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第六部分根据以上比较分析针对国内金融市场、QFII和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分别提出建议。

万劲[6]2007年在《QFII投资中国A股市场的评价分析》文中提出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加速向前发展,各国经济日益紧密的结合,各国金融市场日渐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成为各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政策选择。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改革和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始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根据国内外情况,适时而动,采取什么方式和策略来积极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开放一国资本市场的方式之一,QFII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即为实施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显着效果。2002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并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大陆证券市场正式引入QFII制度。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实质是一种在本国证券市场渐进开放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有限的资本管制,该制度对QFII的申请程序和条件、基金托管和清算、允许投资的金融工具、资金汇出和管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这一机制下,任何打算投资中国大陆证券市场的国外投资者必须通过合格机构进行证券买卖,以便于政府进行外汇监管和宏观调控。QFII从2003年7月9日在中国A股市场投下第一单以来,不断的积极参与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当中,尤其是他们在A股市场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讨论。QFII的引入,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竞争格局。国内投资者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如何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成为金融行业的一个重大课题。但从现有的文章来看,理论和定性的居多,定量的很少。所以本文就希望通过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6年第叁季度公开资料上所收集到的数据来做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尽可能准确的描绘出QFII的完整图像。本文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QFII制度简介。首先,对QFII制度的含义和主要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从合格机构的认定问题、对资金汇入、汇出的监控问题和投资范围和投资额度问题叁个方面详细的说明我国QFII制度的主要内容。其次利用图表的方式对QFII制度的操作流程和资金运行方式做了一个直观的说明。最后介绍了QFII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由于QFII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本账户未开放的情况下,开放证券市场的一种制度安排,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早已开放,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并不需要QFII制度,因此对QFII制度本身的研究甚少。而国内由于QFII制度的提出到实施不到3年,研究QFII的资料多为定性的和描述性的。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之后,至今未见到有专门针对QFII的理论。在考虑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和经济开放的理论之后,认为金融深化理论、双缺口模型理论、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理论、新古典主义关于资本流动的理论和资产组合理论有助于阐述我国实施QFII制度的理论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部分新兴证券市场国家和地区推行QFII制度的经验,尤其是中国台湾市场和印度市场。之所以选择中国台湾,是由于海峡两岸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民族心理,研究中国台湾地区证券业的经历、台湾实行QFII前后市场特征的变化,将对理解沪深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而印度市场引进QFII的背景和中国比较类似,就是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最大的新兴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并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这两个国家(地区)实施QFII制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其效果体现为:通过实施QFII制度可以减少市场波动、改善投资者结构、引导市场理性投资,并对推动新兴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明显积极作用。第叁部分,QFII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台湾、韩国的QFII制度相比,内地QFII制度由于吸取了海外实践的诸多经验,在具体制度设计,特别是对外开放进程方面,体现的更为积极,具有创新精神,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更大。截至2007年1月31日,已批准46家QFII投资额度,总计95.45亿美元。虽然我国的QFII制度在很多方面有着其他国家(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实行QFII制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此机会推动证券市场上涨,并且实施的时间比较短,已审批的QFII的金额与股市的庞大资金相比,规模较小,因此QFII制度还不能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海外着名的QFII对国内资本市场依然起了较强的引导作用,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非市场化”特点还比较明显、法治尚未健全的环境下,QFII的“示范效应”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警惕。第四部分,QFII在中国A股市场的评价分析,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由于QFII不是投资基金,其没有披露投资组合的义务,所以有关QFII的投资消息,主要来自投资对象的信息披露。所以在这部分章节中限于本作者的能力有限以及数据的精确程度,对于QFII的分析不可能达到QFII内部人士的那种精确程度,但至少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投资现状。在这一章节中从QFII的业绩评价、QFII的选股策略和QFII的操作策略这叁个方面,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QFII在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投资效果、投资风格、投资理念做出总结。第五部分,QFII在中国市场的展望与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将会逐步对外开放,QFII必将成为国内股市的重要力量而与国内的基金、券商、社保、保险等平起平坐。在看到QFII所带来的优点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QFII给中国带来的新的风险,使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安全、稳健地发展。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业绩上,QFII的投资业绩绝对领先于大盘指数,对大盘股行情的判断比国内基金准确,但其业绩与国内股票型基金相比,优势并不明显;选股策略上,QFII大力持有工业及制造业、公用事业、能源类的股票,其持有比例大大超过市场上该类股票的比例;QFII对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映,顺势而动;在操作策略上,QFII所持股票既有长线的投资,也有短期的投机,是投资与投机相结合的策略。在对QFII制度的研究中,本文以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证和规范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相互结合方法,注重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些论证方法贯穿全文。特别是在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通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有力地支持、证明了论文的观点和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详细的收集了从2004年第2季度到2006年第3季度的所有公开的QFII持股数据,包括每个季度QFII持有哪些股票,持股期间每股季度收益、持股数量、期初股价、期末股价、涨跌幅和所属行业等。通过数据来说话,把QFII的业绩同国内机构投资者和大盘等来做比较,把QFII的业绩直观的表现出来,一目了然。第二、本文从微观的实证分析角度,纵向和横向的系统而详尽的分析了QFII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策略,找出其中有一定规律性的结论和值得借鉴学习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同时,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一些对国内投资者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建设性意见,这在前人的研究中是很少看见的。

刘宜鸿[7]2007年在《中国QFII制度的结构与变迁研究》文中指出QFⅡ制度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是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实现证券市场有序、稳定开放最稳妥可行的渐进开放模式。2002年12月中国开始实行QFⅡ制度,到目前为止,QFⅡ制度在中国实质性发展已经4年有余,QFⅡ制度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逐步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最终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战略选择。QFⅡ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进入新阶段。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对中国QFⅡ制度的结构与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系统地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试图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QFⅡ制度的结构与变迁的理论框架体系。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实证方面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与韩国两地QFⅡ制度的演进历程,以及QFⅡ制度对两地的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并且由两地的实践经验中所得到的一些启示。第二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QFⅡ制度的结构与变迁过程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1、QFⅡ制度产生的背景以及QFⅡ制度的结构特征;2、中国QFⅡ制度非均衡的表现,并指出完善QFⅡ制度成为必要;3、中国QFⅡ制度的变迁,即新管理办法的形成。第叁章是QFⅡ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应分析。第四章提出了中国QFⅡ制度的创新路经及政策建议。

朱菁菁[8]2003年在《信息不对称对QF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02年12月1日,我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 QFII《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作为少数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QFII 制度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吗?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仍然存在诸多痼疾,政策市、投机市、消息市等诸多"特色"成为了制约境外机构投资者介入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瓶颈。其中我国市场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令 QFII 们望而却步。信息不对称和 QFII 导入的关系到底如何?信息不对称是导入 QFII导入的死结吗?

张红丽[9]2008年在《QFII投资行为及其对中国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中国引入QFll制度5年多来,打破了一直封闭的中国A股市场以往的竞争格局,市场主体结构、投资心理和投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首先分析QFll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后从2005年10月1同到2008年3月31日的这一段时间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理念变化。其次,对QFll的羊群行为进行实证检验:一方面,利用LS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QFll投资A股市场存在显着的羊群行为,越是规模大的公司,QFll的羊群行为越显着;QFll在历史收益为中等的股票上的投资行为的羊群行为度明显的高于收益率低和高的股票类型;QFll在金属、非金属行业的羊群行为度最高,其次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另一方面,采用了CCK模型,通过对QFll持股样本和股市样本进行对比,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在市场上涨的时候,QFll之间存在显着的羊群行为,但是在市场下跌的时候,QFll之间不存在羊群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QFll羊群行为的程度与股市样本的羊群行为的程度没有很大的差异,QFll羊群行为不会引起股市整体的股票价格过度的波动。最后,以2007年4个季度公告中有QFll新进入上市公司前10大流通股股东为研究事件,首先以每个季度沪深A股中满足QFll新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再以2007年4个季度整体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对QFll的投资理念是否引领国内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对中国投资者投资起了引导的作用。

曹凌枫[10]2005年在《创业板证券市场开放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板证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随着创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一种金融制度创新,创业板和创业经济这两个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能在保持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取得持续的高增长,全赖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创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创业企业,如微软、雅虎、INTEL等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成长为全球顶尖的跨国公司,而造就这一个个创业神话的,就是美国的创业板市场——NASDAQ。从那时起,创业板和创业经济就成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全球化是创业经济的本质,与传统经济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轨迹不同,创业经济从诞生初始就注定了其全球化的根本属性,因为创业经济的生产要素是“信息”,而“信息”本身的传播就是不存在国界、语言和时间限制的,互联网和软件产业迅速、彻底的全球化发展态势便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创业板证券市场作为创业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国际化也就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业板证券市场本质上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市场。 我国于2004年5月正式设立了自己的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市场,虽然中小企业板在微观制度和市场结构上离创业板还有一定的距离,短期内管理层也并未有开放的考虑,但是开放是创业板市场的本质,中小企业板要成为真正意义的创业板,开放是其必然的选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创业板证券市场开放的理论问题和我国中小企业板开放的具体策略展开研究。创业板证券市场开放属于证券市场开放的范畴,由于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是主板市场开放,对创业板市场开放还未专门进行过理论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在证券市场开放的理论框架内,根据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理论差异,分析创业板市场开放相对于主板市场开放的特殊性,并借鉴各国主板市场开放的经验,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板证券市场开放的具体策略。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QFII制度的导入与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 朱菁菁.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QFII持股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及业绩的相关性研究[D]. 罗静. 浙江大学. 2008

[3]. QFⅡ的引入对中国证券市场及相关金融环境的影响研究[D]. 傅建源. 暨南大学. 2006

[4]. QFⅡ制度对A股市场波动影响研究[D]. 万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5]. QFII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比较[D]. 侯沛沛.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6]. QFII投资中国A股市场的评价分析[D]. 万劲.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7]. 中国QFII制度的结构与变迁研究[D]. 刘宜鸿. 郑州大学. 2007

[8]. 信息不对称对QFⅡ的影响[J]. 朱菁菁. 招商周刊. 2003

[9]. QFII投资行为及其对中国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D]. 张红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10]. 创业板证券市场开放的理论研究[D]. 曹凌枫.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QFII制度的导入与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