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整合: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_产业融合论文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实现机理及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路径论文,制造业论文,现代服务业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依靠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及不断增强的技术能力,逐渐确立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这不仅表现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而且体现在发达国家正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此情况下,中国制造业不仅可能面临已有比较优势丧失之忧,而且面临着被锁定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经济陷入贫困化发展的巨大风险。《“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服务经济的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传统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加速推进。随着服务与制造相互融合趋势的加强,服务环节在现代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促使传统制造模式开始逐渐向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型制造模式转变。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芬兰、马来西亚、荷兰、比利时这一比例分别是51%、45%、40%、37%。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重要原因,也是加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现实因素。

      关于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已有研究剥离出两种思路:一是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Vandermerwe等(1988)对制造服务化的概念、演进阶段、动力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指出制造业经历提供物品或服务阶段→提供“物品+附加服务”→“物品+服务+支持+知识+自我服务”模式的转变。Pappas等(1998)认为“制造服务部门”使得传统上具有明确边界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变得模糊和融合起来。陆小成(2009)具体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机制建设。李文秀等(2012)基于自主创新的视角探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机理,且将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公共创新平台构建、促进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建设作为两者融合的实现路径;二是从价值链或产业链的角度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Wirtz(2001)从价值链角度研究媒体产业与通讯业的融合过程,认为融合过程包括价值链分解与价值链重构两个阶段。李美云(2007)分析服务业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提出服务业跨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补型、替代型和结合型三种融合模式。刘鹏等(2008)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阐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过程,但未具体分析价值链之间如何进行融合。王晓红等(2013)根据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进程设计出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路线。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研究涉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机理、模式等,在此过程中,国内外学者也相继提出“基于服务的制造”、“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增强型制造”、“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等概念。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演变逻辑,而且对于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运行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但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某一方面探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或是较为笼统的分析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动态性缺乏系统性分析,尤其是对作为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另外,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路径”是怎样演进发展的,具有不同能力和特点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可依循何种路径实现服务化,每一条服务化路径适合何种企业以及服务化从初级到最高级的路径演进过程等问题,也缺乏进行系统性研究。鉴于此,本文将以上述问题为研究重点进行分析与探讨。这可以说是对传统研究思路的创新。

      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生成逻辑

      先进制造业是指能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和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并在产业、技术、管理上处于先进水平的制造业(裴长洪,2010)。现代服务业产生于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相比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部分经改造“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其核心是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即生产服务业。随着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不断融合延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业不仅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且也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的契合点。

      (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产业基础:“先进性”的三个维度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产业基础主要围绕制造业的“先进性”的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先进制造业的“先进性”表现为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即在制造技术上形成既能不断吸收当代高新技术成果来进行自主技术开发,又善于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研发、制造、营销、维修、服务全过程的先进技术体系。这需先进制造企业在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中不断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产品。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向服务业和制造业渗透,服务产业和制造产业信息化水平都得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的技术专用边界,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逐渐呈现出模糊化状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通过向先进制造企业“输入”知识,即以智力资源占有、投入和配置,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陆续取代传统制造业粗放型生产要素,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生产;另一方面,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得以增强,价值链上生产性服务各环节的信息得以畅通,这不仅能降低相关节点连接的物耗,而且可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的形成。而制造业由于实现“知识化”,即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其利润创造空间由原来“微笑曲线”的低端不断向两边延伸。

      其次,先进制造业的“先进性”体现在制造模式的先进性,即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国际先进制造模式,形成“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融合。随着产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与调整,新的制造范式如精益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不断涌现,推动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与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复合生产要素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因此当今制造业的价值已不再单纯依赖生产活动,而取决于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与服务等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分解,技术和服务业成为独立商品形态。在此情况下,“创新驱动下”的制造业自主创新成败与否不再仅仅取决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能力,而是取决于产业链融合科研链,进而形成的创新链的整体规划能力。为获得高附加值研发与服务等制造高端环节优势,先进制造业的制造模式必须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探索技术研发、产业化、高附加值市场三者之间新的互动机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广度(服务方向的多样化,如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信息服务业等)可有效提升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而其发展的深度(即发达程度,如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对先进制造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直接决定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在创新网络中构建企业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协同机制,才能实现制造模式从依赖“低成本、低价格、高消耗”的路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消耗”的先进制造发展路径转型与跃迁。

      再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产业基础表现为制造组织的先进性。即在制造组织方式上应形成以价值链为主干、模块化为结构载体、网络化为组织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和区域制造网络中,提升制造业技术要素、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等环节的协同效率。如前所述,充分整合利用全球资源,是我国制造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以价值链为主导的网络化组织结构下,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垂直裂解,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将大量非核心业务分包出去,自身只保留关键系统的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市场销售等附加值最高的核心业务。一方面,价值链长度的延伸意味着在“归核化”发展战略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必将以往“核心”环节进行进一步分解,具有更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度的生产环节、工序和服务流程将会被配置到发展中经济体。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日益融合表明一国产业结构将会随着流入要素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升级,这从客观上能推进中国现代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全球制造网络的构建是以区域制造网络为基础,就中国而言,急需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OEM-ODM-OBM”的模式阶梯转型和升级蜕变。而这每一阶段企业都将经历锲入、积累、演化、适应等调整,才能移到更高价值链环节。基于知识的扩散与溢出效应,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形成的集群互动,通过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与创新要素流动,可有效推动制造与服务在空间及区域层次上的融合发展,这也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价值创造机制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强调由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富有服务内涵的产品和依托产品的服务转变,直至为顾客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并建立企业专属的竞争优势。该过程是制造企业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身份转变的过程,也是当代多数企业兼具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双重身份”的根本原因。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信息技术和知识融入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产品的模块化生产和流程优化实现协同制造,进而优化企业自身资源的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是因为大量企业的协助不仅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可在提高企业制造柔性的同时,促使其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其次,现代服务业对客户服务的集成化、定制化使企业通过更好地与顾客合作生产,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价值链向服务的延伸不仅能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保障,而且拓宽企业的价值增长空间,促使其更关注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和回收利用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此情况下,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知识”为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来满足顾客价值效用,且从中不断获得效益,而企业的盈利模式也由主要关注产品转为主要关注依附在产品上的服务,且服务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价值链增值的主要来源。最后,附加于产品之上的服务促使企业价值不断增值,使企业实现增长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制造环节、资源回收环节,通过信息化网络和数字化制造实现绿色制造,能提高价值实现方式的环境友好性和大幅度增加企业绿色价值,如图1所示。

      

      图1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价值创造机制

      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演进的动态体系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个长期交互、协同演进的过程,而以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服务化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复杂性及系统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陆续向先进制造领域渗透与延伸。实际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的过程便是两者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层次、高质量及高级化的过程,属于产业之间的协同演进。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还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均能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二者之间的融合形态主要表现为产业关联、产业互动、产业协调、产业融合共生四种方式,它们既是产业融合的特征,也是融合层次不断高级化的表现。

      (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初级阶段表现为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是先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基点,而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便是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价值的诸多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价值环节所构成,这些价值环节主要能被分成为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两大部分。其中,辅助活动主要体现为企业具有辅助性特点的增值活动,而这些一系列的增值活动则以提供外购投入、技术开发及人力资源等作为其的支持。基本活动涵盖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等企业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显然,无论是企业的辅助活动,还是基本活动,均能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创造价值与利润,而这些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活动便形成所谓的“价值链”。一般而言,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主要包括研发、采购、运营、销售、服务五大类价值创造的活动,而不同活动显示出具有差异化的参与主体,相应的,这些参与主体亦发挥着迥异的作用,且取得相应的收益与利润。这种价值创造活动在客观上对服务环节提出了需求,必然要求在以上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添加诸多的相关服务环节,进而造成之前传统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方面陆续形成改变与创新,原来经常被看成是成本的服务环节,经过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调整逐渐成为创造价值增值最多的利润领域。也就是说,产业链的利润从之前的制造领域逐渐移向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或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此情况下,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逐渐的发生分解,且与所嵌入“碎片化”的相关服务业价值环节进行重新整合,促进新的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也陆续开始重新分布,其结果便是在价值链领域,产业结构不断的服务化。当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时,制造与服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在分工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陆续提高,而先进、前沿、关键、核心技术与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便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关联性逐渐增强的强效驱动力。

      (二)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互补

      虽然,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而来,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却表现出相较于一般制造业与服务业更强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经济向高层次、高端化及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不仅彼此依赖的程度会更深,而且彼此之间的互补性也会更强。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补关系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是服务业随着制造业的逐渐发展而不断发展。一般而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大部分属于制造业产品生产的辅助活动,其产出的主要表现用途体现为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因此,若无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便会丧失需求的基础;二是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需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强大的支撑。包括金融、保险、会计、技术、物流在内的很多服务业均可被看成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而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常常借助于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的附加值来获得充分体现。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主要涵盖三方面:一是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在现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在很多发达国家,被看成是中间产品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投入比例表现出陆续增大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一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越是呈现出高端化,其制造业越是依赖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二是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这里的“产出”主要涉及两层意思:首先制造业产出的有形产品中,所提供的服务收益与价值日益增高。当前,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除自身的使用价值外,更加注重产品的特色化、便利性及快捷性,服务所创造的价值陆续超过产品本身所能提供的价值;其次主要涉及的是制造企业直接把服务看成产品提供。就一些相对成熟的制造型企业而言,其产品的优势地位虽然比较明显,但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单纯以制造为主的利润空间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很多企业开始经营以服务业为主的利润相对较大的业务,如销售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和保险等多元化的服务供给在企业主营业务表中比重不断增大。当然,除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互动融合之外,还存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互动融合。在这种产业互动融合的情况下,服务企业把其价值链陆续拓展为不同的制造或生产环节,分别与制造业或农业形成延伸融合,进而产生服务业的制造化。当然,选择此模式的主要体现为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及销售渠道的大型服务公司,其可借助于直接进入或贴牌进入工业产品制造领域。三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加强双方的互动性。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具备的中间投入强、较强的产业关联及知识密集型特征,对先进制造业而言,无论是先进制造技术或是先进管理模式,都需要知识资本作为传送体。而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因为有了先进制造业的消耗,一定程度上也被拉动增长;再者,先进制造业通过对先进制造模式与管理方式的运用,进一步加强对价值链的重构与资源整合,将更专注对先进制造的投入,而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广告宣传外包,形成了双方的专业分工。另一方面,对于对先进制造业发展起核心作用的高端服务业,如研发设计产业等,会嵌入到先进制造业的创新网络中,提高先进制造业务的效率。经过服务业与制造业资源的整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更加密切,两者的分工合作机制,不仅增加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量上需求对其质量上的提高(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这种互动发展的机制促进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同升级。

      (三)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协调

      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经历产业间关联性、互补互动的过程中,产业相互之间的融合互动将逐渐呈现出频繁趋势。在此情况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会陆续改变各自投入—产出比例,促进其能更好地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供求关系所主导的对两个产业的需求,进而使产业间的协调能力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陆续获得完善。仅仅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言,当形成产业融合后,产业间协调作用及产出数量逐步将趋于稳定。在这种状态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论是在技术进步水平方面,还是在潜在发展能力领域,均能获得大幅度地释放。值得注意的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表现出长期性、持续性及动态性。这两个产业能否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促进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取决于两者产业结构相互之间的契合度。即取决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这二者是否能对对方升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里引用物理学中的“反馈回路”概念来具体阐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图2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正负反馈机制

      一般而言,系统自然存在着始端对末端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又会反作用于始端,形成反馈回路。从反馈对系统所产生的作用来讲,可把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机制表现在由系统末端发出的某个或某些量送回始端,强化始端功能,也即输入量变化方向与反馈信号变化方向一致;负反馈机制表现在由系统末端发出的某个或某些量送回始端,削弱始端功能,也即输入量变化方向与反馈信号变化方向相反。若制造业结构主要体现的是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所需的生产服务常常主要呈现出的是低层次运输仓储、批发零售服务,当低层次生产服务供给的增加实现对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的需求,低层次的制造业需求又会再次引致低层次的生产服务供给。长此以往,相互循环,最终导致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均表现出较低层次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制造业与相应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将会表现出减缓趋势,制造业难以甚至根本就不能完成升级。这便是比较明显的负反馈机制。若制造业结构是以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则所需的现代服务主要体现的是以金融保险、通讯、商务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研发设计等知识(智力)型服务业,而这类服务业的供给将逐渐增加,不仅符合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要求,而且能把其服务领域陆续延伸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此循环往复。在此情况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能逐渐推动制造业升级,这便是典型的正反馈机制。由此不难发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择这种正反馈,以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结构为主导,诱导高层次生产服务需求(包括先进制造业的服务需求和现代服务业的服务需求),借助于循环回路的陆续扩大,逐渐强化始端作用,不断促进双方行业提高到新水平。如图2所示,其中S表示始端,T表示末端。

      (四)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共生

      产业共生可从广义和狭义角度进行理解:就广义角度来讲,产业共生主要涉及的是,在国际分工逐渐深化与细化的基础上,同种类型的产业不同业务单元与不同类产业但相互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经济联系的业务单元之间,表现出的互动及融合关系;就狭义角度而言,产业共生主要涉及的是同种类型产业或相似产业的业务单元,由于某种机制而形成互动与协调发展状态。显然,产业共生主要涉及的是产业经过关联、互补互动及协调发展后所表现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且融合贯穿此状态之中。基于历史发展经验来讲,生产性服务业期初诞生于制造业之中,伴随分工陆续深化与专业化趋势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陆续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进而产生相对独立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并在与先进制造业的联系中,陆续形成关联强、互动良性、协调发展及互利共生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共生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供求机制而言。先进制造业作为需求方需依靠服务投入而促使生产过程专业化和资本深化,且逐渐提高劳动及其他要素的生产力,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供给方,在逐渐改变先进制造业生产组织过程与陆续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不断拓展自身市场规模,进而增强创新效率,促进规模经济。由此循环往复,陆续建构产业融合的动态体系。

      四、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不同于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在不同地域和时期,对于不同国家能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与一般制造业相似,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例如,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8.6%,而德国的这一比例是41.2%,美国为71.8%,法国为107.0%。这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含量仍相对较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吴晓波,2013)。当前,中国先进制造业处于从传统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的制造业高级化发展阶段转型之际,要实现先进制造业从追赶到跨越的历史跃变,必须破除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实现从基于引进技术的“创造性模仿”为基点的模式向以“自主创新”为内核的探索性创新模式为基点的战略转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立足于自主创新和服务化战略的产业价值链联动升级才是企业、行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总体而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路径分为以下三种,如图3示。

      (一)路径一:价值链上游技术增强型

      上游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指企业基于对研发、设计、规划等环节积累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上游服务环节的创新展开竞争,获取利润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制造业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例如,专业知识和人才储备、充裕资金、抗风险的能力以及将研发等经验和知识转为向第三方提供服务的能力。总而言之,价值链上游制造型企业的升级围绕技术创新展开,因此,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要以增加研发投入值和促进自主创新效率两方面为核心。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的自主创新水平低下是制约传统制造企业迈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可通过完善的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合理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包括企业上市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和产权交易等引导风险资本向先进制造行业流入,支持企业在创新周期内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来说,单靠一个企业或机构的力量很难具有持续性。因此,充分利用公共创新平台,将各方力量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创新,将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机制,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平台投资与建设,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促进科技创平台的市场化发展。通过这种产业链上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联合起来进行自主创新,就容易实现先进制造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之间的技术融合,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商业开发的路径,从技术融合到产业融合,其结果也就是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融合。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经济中,先进制造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来源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异质性,领先企业已无法通过“一己之力”长期享有作为先行者创新的“李嘉图租金”,基于创新产品生产的复杂性和知识分散性,质量创新和多样化(品种)创新基本不能在同一企业内完成,通过向现代服务业外包、离岸、兼并及技术购买等手段迅速“集成”创新要素,使供应商有更好的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生产,降低多样化创新积累时间,成为企业获取“速度经济”的必要手段。因而,技术增强型的先进制造业可通过关键领域的研发和协作体系的自主创新,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行业创新联盟,争取在关键、共性技术、技术标准、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实现突破。例如,以发展增值服务应用和开发高端整机产品为依托,加强先进制造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在技术研发行业、标准业务创新、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协作与融合,打造健康协调的大产业链条。即通过这种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的建设,实施一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与应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图3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二)路径二:价值链下游服务增强型

      上游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制造业企业介入产业链的下游服务环节,通过增强企业在营销、品牌等环节的创新获取更多收入。通过顾客全程参与企业服务制造过程,实现与顾客合作生产方式的综合服务。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为顾客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包,企业的经营理念也从以“技术加产品”为主转向以“应用加服务”为主,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战略思想转变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加速价值网循环,主动追求企业长远利益,实现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

      近年来,下游服务增强型制造模式在中国企业中较为普及,它的优势在于对企业支撑资源需求较少,对组织变革要求不高,风险也相对较低。企业还是以制造产出的产品为核心,围绕此核心,打造品牌,以优质的产品配合多手段的体验式营销、完善体贴的售后服务,从而逐渐提高企业的获利空间。此类企业的核心观点在于卖服务的收益要远大于卖产品本身。因此,企业会将产品与服务之间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整合,这主要有嵌入式服务、伴随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嵌入式服务是以发挥特定功能的服务为目的,将产品和服务进行简单打包实现的制造与服务融合。例如,软件制造商在销售软件的同时,面向广大嵌入式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嵌入式系统产品设计专业服务,帮助企业降低产品开发风险,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伴随服务是指为方便顾客购买产品提供的附加服务。例如,通用汽车的金融服务公司、波音公司以及国内的“陕鼓”集团等,都分别为顾客购买汽车、飞机、大型风机等产品提供融资信贷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是目前国际先进企业提供服务的常见方式,通过将产品和服务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创新模式。华为在进入通信设备市场的初期,通过大量的人工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售后服务解决方案,从而赢得顾客信任,占得市场一席之地。

      

      图4 一般价值链与核心价值链融合而成的企业价值链条

      (三)路径三: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

      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一体化发展初中期,制造业企业同时向产业链的上下游移动,通过上下游服务环节分别创新实现竞争和获利的模式。这是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较为高级阶段,它会导致企业战略、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人力资源、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一般适用于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头羊”企业;一体化发展后期,先进制造企业从低价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完全退出,只从事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的创新模式,也就是“虚拟制造”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此类企业,已经在上下游的服务环节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能力,对整个产业链条具备掌控力,因此能将制造外包分离,而通过研发、设计、品牌管理、销售、延伸服务等高附加值活动展开高端竞争,属于系统集成者之间和产业链整合者之间的竞争。当先进制造企业处于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下,无论处于何种阶段中,企业都是以核心价值链为主体,通过垄断内外部有形或无形资源打造“一体化”或“准一体化”产业链(图4)。

      当制造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阶段,制造与服务之间的要素与结构比例都将处于“无缝对接”状态,首先表现在,制造企业生产要素通过生产性服务要素和信息要素融合,固化于企业的价值网络中,并与企业的产业链融合,成为企业异质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要素通过向制造业企业的长期输入,产生“能力累积性”效应,尤其对于知识、技能和经验密集型的服务,通过正反馈效应将持续带动先进制造业中的结构变迁。其次,制造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将制造与物流业对接与联动,制造业按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企业内部物流与企业上、下游及社会物流连接起来,实现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从而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加速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发展,并带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形成。在网络制造模式下,优质的先进制造业对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具备较强掌控能力,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全球或区域资源进行创新生产。最后,在“归核化”战略下,企业内部价值网络趋于分解,业务组合有所缩减,企业的主要战略资源逐渐聚焦于核心业务,将一些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等形式转移到企业外部。曾经作为核心环节的研发中的“非核心业务”也逐步通过外包和众包方式与外部的研发服务业接合,形成最初的信息技术外包(ITO),然后发展到业务流程外包(BPO),最后发展到知识外包(KPO)的不同形式。例如,宝洁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下,除内部几千名研发人员外,宝洁用众包的办法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可联系到全球数十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它开发产品,确保持续不断的创新来源。苹果公司的软件有90多万个,自身开发的仅20个,“众包”占据绝大多数。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产业链一体化下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实际上是从传统产业到以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和云服务为基础设施的产业融合,进而形成更为高级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网络一体化为载体的创新生产的服务模式。

      五、结束语

      产业融合历来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制造业中的领先部门,先进制造业具有产品质量精良、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等特性。因此,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行途径。现代服务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部门联系密切,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优化本土的制造业结构,增强制造业企业的根植性,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尝试选择文字阐述与图形分析两种方法,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深入探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者融合的生成逻辑,包括融合的产业基础与价值创造机制。其次,通过构建协同演进的动态融合体系,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者之间的融合形态主要分为产业关联、产业互动、产业协调、产业融合共生四种方式,并对各阶段融合特征进行详尽描述。最后,针对中国目前制造业现状,归纳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条路径,分别是价值链上游技术增强型、价值链下游服务增强型、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对每条路径的特点、适用对象以及演进规律进行了分析。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问题仍不失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理论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的领域。这主要表现在:本文在与产业融合相关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产业融合动态演进的理论体系,仅仅局限于定性分析,缺乏数学模型的支撑,需要进一步深化。

标签:;  ;  ;  ;  ;  ;  ;  ;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整合: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_产业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