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肺疾病的HRCT诊断论文_贺君,唐贵超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641000)

【摘 要】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HRCT(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及33例继发性慢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及HRCT表现。结果:19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及33例继发性慢性间质性肺疾病HRCT表现为小叶核异常、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异常、蜂窝状影、磨玻璃影多种表现共存,其中共同出现小叶核异常、小叶间隔增厚10例;磨玻璃影、蜂窝状影共同出现12 例。小叶核异常、支气管血管束异常、小叶间隔增厚、蜂窝状影共同出现15 例。小叶核异常、支气管血管束异常、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共同出现11 例。6 种表现全部出现1 例。结论:HRCT为诊断间质性肺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间质性肺疾病,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HRCT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039-02

慢性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主要病理特征是以肺泡为单位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的一组炎症性病变。主要累及肺泡和肺泡间隔及小气道和小血管,病因有上百种不同的疾病,具有代表性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病因不清楚,临床特征性表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肺严重纤维化,预后极差。笔者收集我院19例(IPF)及33例继发性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CT表现特点,旨在探讨HRCT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男12 例,女7例,年龄22-65 岁,平均49 岁。33例继发性间质性肺疾病均有明确病因, CT表现肺间质改变,肺功能检查均有弥散障碍和限制性通气障碍,男22 例,女11例,年龄25-90岁,平均59 岁,包括SLE3例、癌性淋巴管炎13例、4例过敏性间质肺炎、5例结节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间质病变、2例肺间质水肿。

1.2.方法采用siemens Definition64排128层螺旋CT机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196MAS, 准直器128×0.6,层厚7.0mm,螺距1,从肺尖到肺底扫描,扫描后进行0.75mm 图像重建,采用骨算法。

2 结果

2.1 小叶核异常,表现为小叶内间质增厚,小叶核增大表现为小叶内的细线状、细网状、放射状影像,交叉成网状,可使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束、胸膜边缘毛糙,形成“界面征”。此征象主要位于肺脏周边;病理基础为小叶内细支气管及小动脉周围肺间质增生,形成成网影(图1)。本组33例(IPF 19例,ILD14例)(63.1%)见小叶核异常。

2.2小叶间隔增厚,表现为肺外带与胸膜垂直的一条或多条的线状影,长约1-2 cm;病理基础为肺间质增生和间质扩张的淋巴管;邻近的肺泡内有浸润病变或机化使病灶边缘模糊小叶内间质纤维化致病灶边缘毛糙,肉芽肿形成、肿瘤浸润及尘肺结节形成结节及串珠状改变(图2)。本组22 例(IPF 10例,ILD 12例) (42.3%)见小叶间隔增厚。

2.3 支气管血管束异常。支气管血管束可以表现为正常、增粗或变细。支气管血管束结缔组织增生和淋巴管扩张致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致使其变细并分布稀疏。(图3)。本组21 例(IPF 9例,ILD 12例) (40.3%) 见支气管血管束异常。

2.4胸膜下弧线影。为胸膜下与胸膜平行的高密度单纯线形影像,多为1-5cm。常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及蜂窝样改变。为细支气管周围的纤维化及邻近肺泡萎缩所致(图4)。本组10 例(IPF4例,ILD 6例) (19.2%) 见胸膜下弧线影。

2.5蜂窝状影像。蜂窝为不规则形多发聚集的囊腔样结构,壁为纤维组织增生,正常支气管和肺泡结构破坏,常合并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根据直径大小,蜂窝可分为3 mm以下、3-5 mm及5mm以上。好发于肺下部、后部及肺边缘。(图5)。本组21 例(IPF9例,ILD12例) (40.3%) 见低密度蜂窝影像。

2.6磨玻璃密度影。磨玻璃密度影是指肺内的模糊病灶,病灶内见与其重叠的支气管及血管影。病理基础为肺泡间隔水肿,间质增生肺泡内水肿、细胞浸润(图6)。本组17 例(IPF7例,ILD10例) (32.6%) 见磨玻璃密度影。

3 讨论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肺弥漫性病变,病理改变为间质纤维化和肺泡炎症,临床表现以渐进性劳力性气促、干咳为主。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有弥散功能降低、限制性通气障碍、低氧血症为的呼吸性细支气管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 [1]。间质性肺疾病病因大致分为[2]:(1)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激素类等药物诱发;(2)吸收有机灰尘及吸收有害气体,发生变态反应及慢性刺激;有较明显阻塞性肺气肿者可能与吸烟有关。(4)肺部慢性感染,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5)放射性损害如放射性肺炎;(6)慢性心脏功能不全。

综合文献报道[1-5]和本组52例HRCT表现,慢性间质性肺疾病的CT表现主要为胸膜下弧线影,分布于双肺底部肺外带的小叶核异常、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变细,磨玻璃状密度增高影及蜂窝样密度减低影阴影、异常线样影、结节状影。其病理改变与CT表现有明确的相关性,HRCT上胸膜下线状影、磨玻璃密度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表现,与肺间质炎症、纤维化、肺泡壁增厚等病理改变相符合。MSCT具有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因此在显示肺间质病变的形态和肺内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高分辨CT(HRCT)更清楚显示本病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因此普通摄片及普通CT 怀疑有肺间质病变的患者,应尽早行多排螺旋高分辨CT 扫描。

参考文献:

[1]陈国强.多排螺旋CT 对肺间质疾病的诊断[J].交通医学,2014,28 (2):160-161.

[2]贾军强.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分辨CT诊断及临床意义[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5):320-321.

[3]何杰.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HR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中国全科医学,2013,11(1):135-136

[4]全冠民,袁涛.原发性间质性肺炎的HRCT特征. 放射学实践,2009,24(2):212-213.

[5]张春谦,刘白鹭,舒圣捷等.64层螺旋CT肺功能研究及HRCT在肺间质疾病的应用[J].2012,17(3):394-395.

图1 男,65岁,肺癌性淋巴管炎。双肺见小叶核心增厚,左肺明显。

图2 女,45岁,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叶间隔增厚。

图3 男,59岁,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增厚。

图4 女,58岁,石棉肺。双肺胸膜下见胸膜下弧线影。

图5 女,43岁,肺淋巴管肌瘤病(LAM)。双肺大量蜂窝影像及网格影。

图6男性,56岁,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双下肺胸膜下可见磨玻璃密度影,边缘模糊,并见较多网状影。

论文作者:贺君,唐贵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  ;  ;  ;  ;  ;  ;  ;  

慢性间质性肺疾病的HRCT诊断论文_贺君,唐贵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