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相互促进与优化_化学论文

试论化学教法与学法的互促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试论论文,学法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化学优化的教法与学法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化学人才的需要,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冲击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结构上重知识传统,轻学法教育、能力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上重教轻学,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化学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旨在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关系上的不合理状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而主动地学习。其二,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化学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只有会学才能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经过创造性的学习,才有创造型人才的产生。同时也只有教会学生会学才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其三,化学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应试教育,由于教师不得法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低,使化学学习处于高投入、低产出、低质量的状态。因此,化学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是教与学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保证。

那么,化学教法与学法相互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教法和学法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没有教法也就没有学法,没有学法也无所谓有教法。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互为转化。而我们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在转化过程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

一、学法转化为教法 实现教法的优化

学法转化为教法,就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转化为教法,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实现教法的优化。可以说,不包含学法的教法决不是优化的教法。这就要求教师在优选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规律性的学习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条件实现其转化。

1.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要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达到会学,主要表现在: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具有进行学习所必须的技能技巧,并能正确运用于学习过程,以实现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转化。没有学生的参与投入的教学是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就是说,教案上不仅有教法,而且要有学法,以让学生的学法进入教学实践。例如,在单元复习AL(OH)[,3]的两性时,做这样2个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或分组实验)。一是在少量(约2ml)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入NaOH溶液至白色沉淀消失,(边滴边振荡,以下同);二是在少量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刚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继续滴入至白色沉淀不消失。可设计如下教案。

[实验](教法)(图见下页)

(若学生分组实验,则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现象]:(学法,培养观察能力)

[讨论]:(教法)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体现了学法)

[分析]:(从略)

[练习](学法):让学生学习,训练书写上述诸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技能。

同样,在上课时,教师要“目中有学生”,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上述的2个实验教学设计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满实施,就要完成以上实验,结合现象讨论、分析、练习等各个环节。这里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讨论分析。对实验1现象的讨论、分析、学生比较熟,但对实验2的现象,多数学生深感困惑。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时,应将重点放在实验2上。教师不要轻易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认为,滴入ALCL[,3]溶液与NaOH溶液生成AL(OH)[,3]沉淀,因为溶液中还有NaOH,故沉淀会消失,但当NaOH用完时,AL(OH)[,3]沉淀就不再消失。他们忽略了NaOH用完后,生成的NaALO[,2]与ALCL[,3]反应这一步。对此,教师或让其他学生提出反诘,如果仅是这个原因,生成的沉淀应是极微量的,但实际是随着ALCL[,3]溶液滴入量的增加,沉淀量也逐渐变多,这是为什么?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讨论引向深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2.教学设计要体现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规律性的基本学习方法,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教学设计,包括课堂上教学设计的落实,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基本的学习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自学能力和思维等能力。就以阅读方法来讲,有通读、精读、研读之分。教学设计时,如按这种要求来指导学生进行读、议、讲,就可提高他们的科学阅读能力。

如在学习强弱电解质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学法转化为教法,实现教法的优化,应在实验和读、议、讲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事物内在本质上探讨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根本原因,即决定于离子浓度的大小;而强弱电解质的划分依据,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更主要决定于电离程度。二是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区别强弱电解质的特征,即主要从电离程度、溶液存在的微粒等方面加以区别。三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弄清: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弱;强电解质(可溶性)浓溶液导电性强,其稀溶液导电性弱;某些难溶性物质,如BaSO[,4],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还是属于强电解质,因为其溶解的部分及熔融状态下均全部电离。以上这些结论性的规律,不应由教师轻易得出,而是让学生在实验、阅读基础上,通过议、讲等手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阅读方法,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如果对某些问题,如“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可以是强电解质,也可以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提出质疑,引起争论,则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习的阶段性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由此,学法转化为教法时,还要体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以指导学生进行层层学习,逐步提高学生会学的能力。学生获得知识的阶段性,可以分认识、巩固、应用3个阶段。教师设计教法时应使学法融合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就以思维能力而言,在获取知识的第一阶段,通常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疑难混淆处,鼓励学生质疑,以求得真知;在复习巩固的第二阶段,可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等方法;在应用的第三阶段,可采用综合、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问题等方法。当然,上述的各种思维方法,在3个阶段也不是绝然分得开的。

如《盐类水解》,是电解质溶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性地研究了由弱电解质离子与水构成的复合电离平衡问题,以及表示方式,即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让学生理解硫酸铝、碳酸氢钠2类盐能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另一类如氯化钠在溶液中只电离不水解,而呈中性。第二阶段则让学生归纳常用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的水解规律,以及这些盐所对应的常见强酸、弱碱、强碱、弱酸的类型,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便让学生对单盐(一种离子)的水解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第三阶段是盐类水解的应用,学生要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结合平衡移动原理,或促进或抑制水解,使盐的水解为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服务。同时,对盐类的水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综合归类。

通过这样3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盐类水解的原理、知识就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化学实际问题,而且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培养过程。

二、教法转化为学法 实现学法的优化

教法转化为学法,就是把教师优化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法学有依据,学有榜样,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从而实现学法的优化。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条件实现其转化。

1.教法要充分优化学生各种心理品质,为学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充分优化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贯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学法优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关键还得靠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起着直接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起着间接的作用;智力因素指引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发挥到最高水平。如果坚持两者结合的原则,可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作用。所以,教法转化为学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必须调动和优化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同一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建立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有序的环境中获得新知,发展智能,有利学法的优化。

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心理品质有关,而心理品质的养成又与教法、学法有关。如单元复习,一般的教法,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整理,再补充一些拓宽加深的知识;学生的学法就是记笔记,课后再复习记忆,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法和学法很难达到优化的目标。如果反过来,教师在课结束时,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归纳、概括、整理,在课堂复习时让学生通过板演或讲述等形式表达出来,则情况就明显不同。开始训练时,学生的整理总是不全面,甚至会罗列进一些非本质的内容。对此,能否说明学生的脑子“笨”呢?当然不能,只能说明学生的归纳、概括、综合等能力因缺少训练而不强。笔者比较重视单元复习先让学生整理知识的教法。如初三化学,开始一些单元的整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较多,但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的这类能力必然会逐步提高,从而达到优化学法的目的。因此,在最后一章酸碱盐新课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归纳5种沉淀生成的方程式(CaCO[,3]、BaSO[,4]、AgCL、Cu(OH)[,2]、Fe(OH)[,3]),每人写生成一种沉淀物的方程式,学生争着上来板演。其中书写CaCO[,3]沉淀的学生就写了3种。教师问他是怎样想出的,他说是按照盐的通性这一思路归纳出来的。可见学生的学法是科学的。

所以,优化的教法应当融合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品质,有利优化学生的学法。教师相信学生,给予学生一片爱心,鼓励学生自信心、上进心,会产生一种“期望效应”。90届毕业的一位学生智力属中上等。在高一时各学科成绩尚好,在班级中处中等偏上的地位,唯化学属优。笔者让她参加化学学科小组,她找到了自我价值,以为是化学教师给她的荣誉,对她的人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化学的兴趣也日趋增浓。到高二、高三时成为化学学习的优等生,对化学学科入了迷,而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并未下降。到高三时,她的自学、思维等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时准备让学科小组学生做的难度大的试卷先交给她做,发现她的思维能力、解题速度已不亚于笔者。对此,教师对她说:“我相信你在《东华杯》竞赛中会获一等奖;你一定要拿到一等奖,届时我会给你一件奖品。”她激动地说:“我一定要拿到!”后来果然如愿以偿。最后直升到一所著名的高校化学系进行深造。笔者所教过的类似这样的学生已有多人。这就是一种“期望效应”。它证明教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心理品质,能转化为优化的学法,为培养化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2.教法要重视示范性,为学法提供依据

学生毕竟是学习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和智力,学习经验等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故还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优化的教法,给学生作出示范,让他们认识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和意图,提供优化学法的依据。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方面要为学生作出榜样,不仅能起到潜移默化和薰陶的作用,并为优化学法作出示范。教师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的准确、熟练、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绘制化学仪器装置图的技能,也影响着学生的这一能力养成。当前由于会考、高考不重视装置图的绘制,必然对教与学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其实,绘制仪器装置图不单纯是一种画图的技巧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实验的操作技能。因为绘制装置图的能力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密切相关,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如绘制氧气装置图时,有的学生把试管口画成向上倾斜,或平放试管,都是因为没有透彻理解为什么试管要稍向下倾斜的原理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绘画时作出示范,所画的各种装置图应符合实际、科学正确、仪器规范、比例适当、美观整洁,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享受,并为学生的绘制装置图的方法作表率。如果习题课教学,尤其是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其解题的思路、思维方法、解题的突破口、解题的技巧等教法,应给学生作出示范,起到教会学生会学的作用,从而优化学法。又如,化学中的讨论题,是化学计算题中灵活度较大的习题,教师可通过对典型的、代表性的例题求解,为学生解法作出示范性。

3.教法要注意可操作性,使学法落到实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优化学法,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教学艺术规律和优化的教法,日积月累地培养和训练,还要在教法转化为学法时注意学法的可操作性,才能使学法落到实处。仍以阅读教材的方法来说,要提高阅读质量,使阅读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时,教师宜掌握3个操作程序:根据大纲精神、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拟定恰当的预习提纲;课内阅读时,又要提出合适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单元复习时,还要从知识的框架、脉络、体系上作指导性的指示。这样的教法必定能使学生的阅读方法,即通读、精读、研读,不同层次的要求逐个落到实处,真正达到优化学法的自由境界。现以硫的氧化物一课时的教学为例,略作说明。当前一课H[,2]S结束时,可布置这样的预习提纲:1.S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室制SO[,2]的原理是什么?2.什么叫可逆反应?3.SO[,2]主要有什么性质?此提纲便于学生通读,为把握学习重点提供依据。课堂教学中对教学重点可提出这样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

1.下列诸反应中哪些是可逆反应?

2.SO[,2]的还原性和氧化性各有哪些反应事实?

3.SO[,2]和CL[,2]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

在单元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根据硫的价态变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整理出如下知识框架和网络,并要求学生掌握相互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等。

为实现教育“三个面向”的宏伟目标,为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应当坚持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追求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指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发展。

标签:;  ;  

论化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相互促进与优化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