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床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评价论文_林飞

 湘潭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湖南湘潭 411228

【摘 要】目的:探讨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床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分娩的100例产妇按照1:1的比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床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1)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护理干预后(P<0.05);(2)观察组产妇护理后VAS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护理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6.00%、100.00%及92.00%,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84.00%及80.00%)(P<0.05);(4)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更换尿布、臀部护理、脐部护理以及抚触等技能的掌握率分别为92.00%、92.00%、88.00%及94.00%,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68.00%、68.00%及74.00%(P均<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比较,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床旁护理的效果显著,应加以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床旁护理;心理状况;新生儿护理技能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继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全面实施之后的又一个全新的护理模式,在对产妇进行母婴床旁护理时,大大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增加了产妇与家属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信任,而且还能够有效增加了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模式与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护理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产科接受剖宫产手术的100例产妇按照1:1的比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28.27±3.28)岁;产次:初产妇23例,经产妇27例;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28.33±3.21)岁;产次:初产妇24例,经产妇26例。两组产妇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床旁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产前健康宣教:按照产妇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其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包括:(a)向产妇讲述妊娠相关的知识,如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消除产妇的紧张、压抑等方面的不良心理情绪;(b)情境模拟:让产妇模拟做母亲的角色,适应角色方面的转变。指导产妇产后的饮食以及饮食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等,以消除产妇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反应。(2)产后护理:注意确保母婴舒适、安逸的病室环境之中,注意科学调控病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流通性等,以有效增强母婴的舒适程度。此外,邀请产妇参与对新生儿更换尿布、游泳以及抚触等方面的技能,增强母婴之间的感情交流、沟通,体会初为人母的愉悦感,从根本上消除其不良的心理情绪反应;床旁指导产妇哺乳方式以及具体的技巧等,以改善产妇的哺乳水平;强化对产妇进行必要的安慰与鼓励,对其实施一定的情感支持,满足产妇的心理方面的需求。

1.3 观察指标

(1)护理前后焦虑评分对比: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产妇焦虑状况进行评价,SAS分值<50分属于心理正常,50-59分属于轻度焦虑,60-69分属于中度焦虑,>70分属于重度焦虑[2]。(2)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护理前后产痛程度进行评价,分为如下四个级别:未见任何疼痛为0级,轻微疼痛为1级,中度疼痛为2级,重度疼痛为3级[3]。(3)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率;(4)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以“”及“n(%)”的形式进行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对比

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护理干预后(P<0.05),见表1:

3 讨论

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给予母婴床旁护理,主要就是让产妇与家属积极地参与到新生儿的抚触、沐浴等方面的护理操作,随时对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地了解,然后积极地对新生儿护理技巧进行学习,强化母乳喂养,这样做能够很好地提高产妇及家属照顾婴儿的能力。与常规护理模式不同的是,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主要内容有[4]:婴儿的尿布护理、脐部护理、健康宣教以及抚触护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婴儿进行更换尿布、脐部以及抚触护理过程之中,首先能够调动产妇与家属的护理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对产妇的心理状况、角色等方面的转变进行全面地注意,强化产妇与婴儿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尽量降低产妇出现不良心理情绪反应的发生率。在对产妇实施健康宣教过程之中,需对产妇、家属及其婴儿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性地了解,并对这些问题给予必要的回答,让产妇能够了解育婴等方面的知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护理干预后(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后VAS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6.00%、100.00%及92.00%,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84.00%及80.00%)(P<0.05);观察组产妇对新生儿尿布更换、臀部护理、脐部护理以及抚触等技能的掌握率分别为92.00%、92.00%、88.00%及94.00%,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68.00%、68.00%及74.00%(P均<0.05)。上述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5-6],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进行床旁护理效果十分明显。床旁护理不仅是一个规范化的以及针对性强的护理过程,不仅注重对产妇进行知识的教育,而且还强调各项护理技能的掌握,从而有效提高产妇的育婴技能。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床旁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产妇的护理技能,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6):32-33.

[2]杨梅.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5,15(4):142-143,146.

[3]张兰.母婴床旁护理对剖宫产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医药与保健,2014,22(2):127.

[4]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43-44.

[5]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6]刘素林,王烽.坐位行颅后窝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9):2450-2451.

论文作者:林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

标签:;  ;  ;  ;  ;  ;  ;  ;  

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床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评价论文_林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