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在社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新探_社会存在论文

自然环境在社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新探_社会存在论文

自然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存在论文,新论论文,自然环境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地理环境理论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①,这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所以不断遭到理论界的驳议。如王荫庭指出,传统理论关于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所有论据没有一条符合客观现实,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也找不到任何根据”,“必要条件和决定作用可以相容”②。又如严高鸿发挥了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提出“自然环境通过生产力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③。笔者从函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作用的全部内蕴的意义上,认为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参与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笔者观点是以超越对自然环境(以下简称“自环”)的传统理解为基础的。这种超越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超越对自环外延的传统理解。传统理论所谓的自环,是指同特定国家、民族或社会的版图相对应的那部分自然界,即指人所居住的地方的天然的自然条件。我们所谓的自环则指与人类全部历史联系着的“现实的自环”和“可能的自环”的总和,即“地球地理环境”(以下简称“地环”)和“星际空间环境”(以下简称“星环”)的总和。因此,传统理论的自环,实际只是人类自环的一部分,而它所谓的“差异”、“特性”,实际上只是自环的量的差异④。自环的两个最基本区域--“地环”和“星环”之间的差异才是质的差异,差异的根本标志是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系统的有无。在此意义上,地球上广(原字高的上边加矛加衣的下边)的沙漠地区与“星环”近似地属于同一种质态。

2.超越对自环的变化的传统理解。传统理论所谓的自环的变化,实际上仅指“自然性变化”和量的变化,不包括“人为性变化”(人化)和质的变化。因为它坚持认为,自环的变化极其缓慢,“稍微重大一些的变化需要几百万年”。这样的变化只能是自然性变化。它没有提出自环的质变问题,因而其所谓的变化也只是量变。超越传统理解,笔者认为自环的变化既有自然性的,也有人为性的;既有量变,也有质变;既有优化性的,也有劣化性的变化⑤。其中人为性变化和质变就非常迅速。如:人控生态系统中物质转移速度千百倍于自然生态系统;人工培育新物种的速度千万倍于自然进化速度;人类耗尽地球资源只需几百年,而形成这些资源则经历了若干千万年甚至亿年;按现在地球沙进林减人增的速度持续下去,地球变成死寂的外星球也不过是几百年或上千年的事,等等。

3.超越对自环内涵的传统理解。传统理论在内涵上把自环理解为“原始自然”,实际地排除了“人化自然”。这与它的上述两方面的传统理解紧密相联。马克思早已超越了这种费尔巴哈式的理解,认为自环是进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它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在人类历史中生成着的自然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所以,在马克思那里,自环就是“人化的自然界”,只有它才能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人的方式”就是社会生产实践。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⑥。总之,自环就是作为人的生活资料、活动资料、对象和工具--人的无机的身体的人化自然界。在此意义上,自然物不管“人化”到何程度或赋予了何样的人为形式,都永远属于自环的范畴。因为它永远保持着自然属性: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客观性、多样性、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规律性、有限性、生态平衡性等等。

无论谁,只要坚持认为自环“几百万年才显现其变化”,他所谓的自环就仅指原始的自然,就不是与人类生产实践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以这种费尔巴哈式理解为基础,他必然低估自环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作用。

自环参与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存亡。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⑦。这里清楚地表明了自环参与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蕴。

具有原始劳动能力的人类祖先的产生,完全是自然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人自关系中,除了这种生产劳动性物质交换形式,还有非劳动性交换依存形式。传统理论既贬低了自环通过前一形式的参与决定作用,也忽视了自环在后一形式中的直接决定作用。

非劳动性交换依存关系,是人自关系中不需任何中介的直接联系,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的与生俱来的永恒存在的依存关系。空间、地面、水、空气、阳光、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气压、生态系统等等普遍自然前提,直接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如离开适于呼吸的空气那怕一、两刻钟、离开适于饮用的水哪怕几天,人类也不能存在。这种适合于一切生物的存在方式,人类永远不能、不应全部抛弃,只能部分地改变。

改变了的生物存在方式就是生产劳动性交换形式或关系。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存在方式。人类完整意义的存在方式,是生物普遍具有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的有机统一。当然,特有方式随社会发展取强化趋势。作为特有存在方式,生产劳动性交换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无疑具有决定作用。而自环作为人化自然,作为劳动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人的无机的身体,无疑参与了这一决定作用。

因此,把上述两方面统一起来,在完整的意义上说,自环通过人自关系参与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存在。

但上述参决作用是以“地环质态”的自环为前提的。人类的这种质态的自环“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在宇宙中极其罕有的严格条件下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漫长过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星环质态。这种转化,在现实性上主要是人为引起的。由于人类的“两种生产”以超越地球承担能力的速度盲目发展,使地球加速度地劣化,出现了加速滑向星环质态的危险趋势,使人类面临灭亡的生存危机。

逐水草而居的人类史和沙进人退的现实告诉我们,地球的质变就是人类的灭亡。宇宙科学也告诉我们,地球一旦变成星环质态,人类将无处逃遁。因为据研究,宇宙中“地球”的几率仅约1/10[10],至少10光年范围没有第二颗。里夫金指出:“仅仅把地球六天内出生的人送入空间就要花去我们整整一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最近的行星离我们也有10光年。依靠我们现有的技术,那么去那里就要花去100万年时间,而且即使去了那里也不能保证人类能够生存下去”⑧。这说明,迁移耗费之巨和周期之长足以使任何逃离地球的企图化为泡影。另外,寄希望于改造近地星球迁而居之也大有人在。既然人类以现行无限索取无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模式将地球置于向死寂星球转化的“十字路口”,那么在此情况下又如何承担得起改造和迁居近地星球的超巨费用呢?须知,改造地球沙漠这一容易和现实得多的问题人类至今还一筹莫展,原因之一就是难以承担巨额耗费啊!可想而知,人类硬要选择改造迁居之路,只能大大加快地球资源的枯竭和滑向星环质态的速度。

总之,自环的质态决定人类的存亡。因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种选择--永远与地球相依为命,为此必须合理控制人口和调节与自环物质变换的总规模,达到与地球关系的和谐,在此前提下通过遥控系统适度开发近地星球资源。

自环通过人自关系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这一命题既是自环参与决定人类存亡的逻辑延伸,也是严高鸿命题(通过生产力参与决定社会发展)的合理推广。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结为互为中介的人自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并进而归结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劳动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力和自然的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人的有机的身体和无机的身体的统一。他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⑨。又说,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笔者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笔者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可见,自环通过生产力参与决定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经典作家创立的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里,自环的“人化”程度既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

自环通过生产力参与决定社会发展,作为思维抽象只揭示了自环作用的部分,虽然是最基本的部分。我们所论述的自环的作用是包括这个部分在内的整体。要了解自环的全部作用,就必须从整个人自关系、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高度去把握。

人自关系中包括生产劳动性物质交换形式和非生产劳动性交换依存形式。“通过生产力参与决定”,并没穷尽自环在前一种形式中的作用。因为作为生产力要素参与其中的只是自环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作了生产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是很显然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收成的影响是再明显不过的,以至于人类至今在一定意义上还不得不“靠天吃饭”。在大沙漠条件下农业生产基本不能进行,而在月球、火星等外星球条件下更不可想象。自环的区域差异对产业类型及其规模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海湾某些国家富含石油,其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便是石油采炼业。自环对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也有重大影响。把现行各行业的工艺流程迁到其他星球上就行不通,因为温度、气候、压力和重力场等自然条件变了。人类最终只能以与自然和谐的适度和无害化模式生产和生活,也是自环的强制作用使然。而后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直接通过人的存在表现出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人首先必须呼吸才能活,活着才能从事生产活动。

在上述“参与决定”形式中,始终内在地贯穿着自环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对相应的“社会意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对自然的行为方式等)的决定作用。正确的自然观和行为方式,发达的自然科学,是自然的客观必然性作为基础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结果。自然以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拒污性、资源的有限性、质态的可变性等,强制人类认识之、尊重之、顺应之。强制的方式是:顺之者将以成功、逆之者惩以失败。而对人类最高的惩罚就是以自身的质变毁灭人类。正是这种强制性才逐步使人放弃了种种“永动机”式的幻想、神灵般的行为和统治自然的狂妄。以实事求是的方法认识自然,以顺应自然的“人的方式”人化自然,把人道主义施于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的自然化”。它与自然的人化相对应。“人的自然化”的完成态就是人与自然自觉和谐的状态,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人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实现,协同地互为中介。这种双重和谐的实现,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说:“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⑩。

结论:自环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人自关系参与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注释:

①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261页。

②王荫庭:《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③严高鸿:《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

④⑤高铭仁:《自然环境的质和量、质变和量变》,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3年第7期。

⑥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5、12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⑧里夫金等:《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

标签:;  ;  

自然环境在社会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新探_社会存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