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进入新文化环境后的对策_戏剧论文

歌剧进入新文化环境后的对策_戏剧论文

戏曲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后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曲论文,对策论文,环境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戏剧事业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分。戏剧的兴衰不仅取决于戏剧艺术本身,更取决于戏剧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是说更取决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民族艺术的戏曲的文化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戏曲一时穷于应付,出现了一些困难。要使戏曲摆脱困难,就必须理性地正视戏曲所遇到的新的文化环境,寻找应对之策。

一、戏曲演出状况的简要分析

说起戏曲,大家都说它在困境中、危机中,但对戏曲的困境,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演出样式,有不同的景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前,在全国大体存在以下几种演出样式:自娱自乐的随意式演出、庭院厅堂式演出、茶座式演出、广场集会式演出、现代化剧院演出。

自娱自乐的随意式演出,多见于戏迷们的自娱自乐,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或清唱、或化妆,在公园、溪边等闲散的公众场所如公园、河边,随处设场,进行演唱,听众不多,留去自由。此类剧场属松散构成,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随处可见,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庭院、厅堂式演出,大都是阔绰之家或梨园世家,遇红白喜事,请演员前来演出,观众随意出入,这是有史以来的家庭演出的延续和演变。此类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销声匿迹,近些年来,在中原数省又成为常见的演出样式。

茶座式演出在具有丰厚戏曲传统的大中城市十分普遍。或室内、或露天,设有简易舞台,置茶几、座位,观众边喝茶,边看戏,可以出资点唱,场内数十人、数百人不等。此类戏曲茶座在郑州登记在册的有20多家。西安东城门附近一平方公里的地域有四五个露天茶座,每个大约有二三百观众,从下午4点至夜间12点,观看豫剧、曲剧、越调、秦腔。气氛十分热烈。

广场集会式演出,是当今全国各地相当普遍的演出形式。“集”或“会”是最能显示中国文化的“综合”、“交融”特色的民众活动,集贸易活动、民俗活动、娱乐活动为一体。不管集会的主要原因是娱乐、是节庆抑或是其他民俗性活动。总是设场于空旷地带,百货俱集,众艺咸至。剧场就在各种贸易活动、游艺活动的包围之中,搭有高台,此类演出常常是万人以上。2003年6月底,漯河市豫剧团在双汇广场进行广场集会式演出,连演一个月,每场少则一两万人,多则四五万人,置身于这种演出场面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戏曲是快进博物馆的艺术!

以上演出形式,大都古已有之,至今仍受欢迎。其剧场构成,观者勇跃,红红火火,在这里,看不出戏曲的危机和困境。这些演出样式虽然不能引领时代潮流,代表前进方向,甚至有些陈旧,但它是戏剧的根,是戏剧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只要这深厚的土壤存在,一个或多个剧团没有了,可以重新培育出剧团;一个或多个剧种没有了,可以重新生长出新的剧种。一些戏剧家看不到这些演出形式,往往是一有风吹草动,便少见多怪地大呼戏剧快要灭亡了!似乎有些滑稽。

勿庸讳言,以上几种演出形式都较原始,观众与对象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周围环境杂乱,观众难以进入完全静观的审美心态,在戏剧欣赏过程中杂有非审美因素。与当今现代化剧院相比,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剧院组织严密,环境安静舒适,有利于观众截断生活意识,充分进入美感体验,获取最大的审美享受。所以,只有当今剧院的演出样式才能带领戏剧与观众共同前进。然而,正是当今的现代化剧场演出遭遇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边是红红火火的较为原始样式的演出,一边是冷冷清清的现代剧院演出。综合两种情况,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人们不喜欢戏曲,而是现代剧场演出有现代剧场的境遇,我们还没有认清它的新境遇、新问题,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二、现代剧场遭遇的新的文化环境

现代化剧场,大都建在大中城市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剧场的戏曲演出一直不太景气。例如北京市,1993年演出戏曲459场,观众7.8万人次;而同时期歌舞厅演出的是5万场,观众300万人次。如果再往前看一看,1957年的北京市戏曲演出是5593场,观众361万人次。就是1949年,亦有915场,观众44万人。由此可见,现代城市剧场的戏曲演出已经陷入低谷的谷底。

城市剧场的低谷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票价较高观众不愿买票,经济过热人们的关注点不在戏曲,以及戏曲本身在艺术上存在一些问题等等原因,而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应该研究:观众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提高后出现了新的审美需求;戏曲观众群体的动荡与重组;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这几个方面是戏曲剧场新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成分,而又在人们讨论戏曲问题时常常被忽视。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出。

民众的物质生活提高后,对形式美的需求自然上升,他们的生活用品都在增添着形式美,更何况对艺术?特别是对从生活环境中孤立出来的舞台艺术,观众的形式美、观赏性要求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观众见多识广,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戏剧的文学性要求势必提高,要求情节曲折丰富而又合情合理,要求人物性格个性鲜明而又血肉丰满;要求语言准确、形象而又性格化;要求表演唱腔规范而又现代化等。本来就比较讲究形式美、观赏性的戏曲艺术,在面对今天观众的时候,它的形式美、观赏性反而有些不到位,或者有些过时;自地方戏兴起之后,戏曲的文学性有一定程度的失落,面对当今观众,更显得力不从心。

城市戏曲剧场遭遇的第二个情况是观众群体的激烈动荡和重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特别是50年代以前,农民观众群体、市民观众群体、工人观众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相对比较稳定,而且各群体间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的差异也相对较小。可是,上个世纪的中后期至今,戏曲观众群体发生了激烈的动荡,不少农民进了城,都市化进程在急剧加快,一些省份的城市人口已超过了50%,有的甚至达到了70%、80%,城市观众群体在壮大。知识分子群体也在扩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超过总人口的10%。市民观众群体复杂化,包括的成分越来越多……而且,不同群体间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的差异也在不断加大。特别是,一部分白领工人,第三产业的管理人员和富裕职工、不负决策责任的下级官吏、收入较为丰厚的个体劳动者、一部分生活优越的农村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状况、政治地位、信息获取等,又出现了“趋同化”现象,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中间层”,在艺术欣赏中他们被称为“大众”群体。这一群体被视为当今文化消费的主力。一些艺术门类为适应这一群体的需要,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大众文化”产品,而我们的戏曲剧场显然对这一新生的群体缺乏研究,更缺乏吸引他们走进剧场的措施。

现代剧场遇到的第二种情况是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往的戏剧竞争对手力量单薄,称霸艺坛,20世纪以来,电影、电视、歌舞、音乐剧利用现代科技、先进的传播手段或制作的简便,凭借经济实力,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不断制造着“时髦”、“时尚”,吸引了大量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面对这种状况,戏曲至今束手无策。加之自身存在的弱点,在竞争中越来越趋于劣势。特别是一些具有强烈的追求时尚心理的青年观众大量被时尚性艺术夺去,留在剧场中的观众多是中老年。而中老年群体是一个节俭心理很强,又具有看戏不拿钱传统的群体。因此,在竞争中,剧场首先遇到的是难以获取利润的问题,票价太低,入不敷出,票价太高,观众不进剧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省份喜爱或较喜爱戏曲的观众在民众中约占50%左右,而进剧场看戏者不占戏曲爱好者的十分之一,形成戏剧艺术观众多、市场小的局面,这又是当今戏曲遇到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三、寻找对策,发展戏曲艺术

我们说,当今戏曲剧场演出了进入新的文化环境,遇到了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绝不是像一些研究者那样宣布戏曲的危亡,要把它送往博物馆。因为,戏剧是深受民众喜爱、具有深厚文化土壤的民族艺术,而且它只是一种流通渠道受阻而不是全面衰败,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寻找对策,扩大戏剧市场,把具有看戏欲望和可能的潜在观众变为走进戏曲剧场的实际观众。

由于戏曲剧场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密切相连,形成当代剧场比较冷落的一些因素与社会重大问题密切相关,是戏剧界无能为力的,相信社会在运转中自会解决。而今天戏剧界可以做到的是认真了解观众、研究观众、创造优秀作品,增强剧场吸引力。具体说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以戏曲团体的多元化、剧目生产的多元化对应剧场演出样式的多元化。首先是戏剧团体应该多层次、多元化,而后不同层次的戏剧表演团体应确立自己的位置,甚至确立自己的主要交流对象,那些创作实力雄厚的剧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新的剧目方面,占领现代化剧场。没有创作实力,或创作实力较差的戏剧团体,可以在改编、移植、搬演方面下功夫,占领广场集会式的剧场。其次剧目生产也要多元化,一个戏剧表演团体,应该拥有多种类型的剧目,既有适应现代化剧场的剧目,精雕细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能够让观众细细品味;也有稍嫌粗糙,但可以制造热闹喜庆气氛,适合民俗节庆演出的剧目,还有对应某一个观众群体的剧目。河南省有个民营剧团“小皇后豫剧团”,拥有多种类型的剧目,已经在市场闯荡10年,运行良好,培养了艺术人才,留下了观众欢迎的剧目,在观众中享有省级大团的同等威望,往往在年初就定完了半年的演出合同。

在提出剧目生产多元化的时候,必须强调应该尽量多地创作一些戏曲艺术的精品,这样的剧目具有莎士比亚式的多层次结构,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美。而现代化的剧场亦应大力推广这样的剧目。只有这样的剧目才能更好地愉悦观众,提升观众,带领观众共同前进。

第二,寻找创新与继承的最佳结合。当观众的文化心理出现较大变化,戏剧一时找不到与观众对应的方略,剧场呈现萧条景象之后,常常会出现创新与继承的争执,有人以不变应万变,主张继承;有人认为应该以新奇争取观众,主张创新。心理学家认为,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对象,是既熟悉、又有一定变化的事物。因此,熟悉感和陌生感的对立统一是审美活动中的最佳感觉。继承过多或创新过多,都很难受到观众的欢迎。近些年来,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如《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骆驼祥子》等等,大都是在继承传统和革新创造两个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在一个剧目中,具体需几分继承,几分革新,虽然没有明确的比例,但却有个大体的配方,而且这配方又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面对的观众群体的不同而不同。戏剧的创作者和生产者只有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观众,学习传统,熟悉当代各种艺术样式的表现语汇,不断实践,不断摸索,自能寻找到继承与创新的最佳结合。

第三,慎重对待“大众”观众群体。这是一个新兴的观众群体。这个“大众群体”与我们过去所说的“劳苦大众”不是一回事,过去那个“大众”是与贫困、文化素养不高联系在一起的,在艺术欣赏中,要求通俗易懂。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收入丰厚,生活安定,不负太多的社会责任,在生活中追求享受、安逸,在艺术欣赏中追求轻松愉悦、美视美听,他们不希望戏剧承载太多的思想,要求它好看好听好玩。目前的“大众”文化产品,虽然也有不同的档次,但是,“好看好玩”是共同特点。“大众群体”是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今后还会进一步壮大,因此,“大众文化”、“大众艺术”才有那么大的市场。戏曲的剧场演出,当然应该努力吸引“大众”群体。戏曲是注重形式美的艺术,也是注重娱乐性的艺术,吸引大众群体具有先天的优势,戏剧界只要想办法把这先天优势充分发挥,并把它现代化就可以达到目的,上海越剧院演出的《梅龙镇》在戏剧节演出时,一票难求,是观众最踊跃的一场,其实就是它好看好玩,对应了“大众”群体!

但是,受众群体永远是多样的,欣赏需求也永远是多元的,因此,艺术永远是多样化的。大众群体的需求,也只是一个群体的需求,所以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只有一种大众文化,戏曲剧场也不可能只去满足“大众”群体的需要。特别是,我们要看到大众群体审美意识的缺陷,他们追求的轻松娱乐的艺术,是饱桑葵所说的“简易之美”。他们的欣赏,是心理能量低消耗的欣赏,可以求得愉悦和满足,而很难像心理能量高消耗的欣赏那样提升人格,净化灵魂。如果人类真的只有这种低档次的欣赏,那是人类的悲哀,预示着人类停止了进步。所以有责任心的思想家、艺术家绝不能仅仅只是去满足“大众”群体的需求,而要在满足、适应他们的同时,要对他们实施审美教育,在注重艺术的观赏性、娱乐性的同时,更要努力用高尚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升华这个群体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引领这个群体扩大审美兴趣的广度,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第四,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增强戏曲艺术的竞争力。宣传推广是当今艺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些艺术就是依靠宣传、推广把自己弄成“时尚”的。美国电影的包装宣传费用几乎与制作费用相等。音乐剧“猫”在上海演出,数月前就在繁华地段悬挂巨幅广告牌、横幅标语,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10个电视频道播出滚动字幕,报刊纷纷发表评价文章,使上海男女老少都知道“猫”来了,都期待着一睹“猫”的风采。创下了一个剧目的最高票房收入。与这种宣传造势的力度相比,中国的戏剧简直就没有对自己的推销和宣传。戏曲何曾如此费力地宣传过自己的剧目和演员?现在一些城市的剧场,被商品广告商贩摊位淹没,来到门口,人们还不知道这就是艺术殿堂!戏曲竞争力的薄弱,与其说是艺术的原因,不如说是宣传造势的原因。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理论家们常常宣布戏剧落后,戏剧即将消亡或即将送进博物馆。如此等等,剧场焉能不冷落?有回忆文章介绍,梅兰芳先生去美国演出,不懂京剧的美国人开始反应平淡,后来稍加宣传,只是在开演前告诉美国人京剧是博大精深的艺术,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欣赏。于是观众们看不懂也装作看懂,不想笑的也要笑,不想鼓掌的也要鼓掌,没打算请梅先生签名的也排队等着签名。剧场热火朝天。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民族艺术戏曲宣传到位,再打造一些有针对性的剧目,它完全可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

总之,当代戏剧剧场由于遇到许多新的情况,确实出现一些问题,认真分析一下,问题更多地表现在我们未能尽人事,未能把工作做好。如果我们能够把研究观众、剧目生产、推广宣传等事情做好,戏曲艺术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标签:;  ;  ;  ;  ;  ;  ;  ;  

歌剧进入新文化环境后的对策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