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的概念与方法_科学论文

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方法论文,社会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程的概念已频繁地出现在媒体语言中,但是在学术领域内对此仍然见仁见智,尤其是将工程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一些人们以社会现象特殊于物理现象为由也否定了社会工程概念的方法论意义和在研究社会问题、推进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其实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思想方法在19世纪已经萌发。19世纪的社会学家孔德提出把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把自然科学中已经成功运用的观察、实验、比较方法应用于研究社会发展问题,并且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认为社会静力学就是暂时不考虑社会系统的基本运动,去研究社会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而所谓社会动力学则研究社会进步的机制。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应当被认为是社会工程思想的前期萌芽,由于孔德过分强调物理学方法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以至于导致另一些人们因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而否定了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至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程的概念被社会科学研究者逐步明确。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在法学领域中产生了社会工程法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法学家罗斯柯·庞德(R·pound,1870—1964), 庞德的社会工程法学把法学认为是一种社会工程学,指出社会工程法学要研究社会秩序,而不是去争论法的性质;作为一种社会工程活动,法的目的是尽可能合理地建筑社会结构等等。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立社会工程学专业,之后逐步招收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成立了社会理工学院。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是社会工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未来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更加复杂化与综合化,更加需要社会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我国学术领域,社会工程学还是鲜为人知的学科。各国学术发展特色不同,学术传统各异,有必要深入研究和界定社会工程的概念,探讨其方法论特征,明确其对社会发展研究的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工程

1.工程概念和社会工程的涵义

工程师的活动不同于科学家的活动,一个是功于揭示和发现一客观现象发生却未知的原因和事物的客观规律;另一个在于设计并创造出自然世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事物。工程设计过程的突出特征是人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形成操作意见施加于客观事物,并借助于对事物自身规律的利用,使事物发生有利于人的目的或意图实现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事物,最终实现人的目的或意图。

工程研究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工程研究过程中所突出的环节是“设计”,它包括对象设计和过程设计。例如,要建造一座水坝,比方说长江三峡大坝,大坝的模型就是对象设计的产物。大坝的模型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如何实施或实现呢?这就是过程设计的内容。科学研究中所突出的环节是“发现”,它要探索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发现”的过程也要设计,但发现物却不是设计出来的,因此,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过程设计,却不存在对象设计。

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如何使外界的事物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它的实现过程是通过创造一个新生事物来完成。从社会演进的方式看,工程活动的这个基本特征也存在于社会管理过程中,并通过社会管理的环节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及其确立其上的上层建筑体系。从实际的角度看,它表现为一系列制度、体制、法律、政策和各种规范。这些事物是社会的人建立的,又是社会的人打破并由新的形式所替换的。每建立一个新的形式,都是一种创新。设计新的社会蓝图,也就是制定新的社会制度模式、法律、政策和各种规范,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工程。社会工程研究也就是社会蓝图设计和社会过程设计。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所设计的理想社会就是对象设计的产物,问题在他们不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基本矛盾,在过程设计上是不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空想社会主义。今天,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是对象设计的产物。问题是如何设计一个过程,使社会运行结构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达到稳定、快速发展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本质上是具有“工程”特征的,用“科学”的概念并不能完全解释它。每当我们提出一个改造社会的方案,拟定一项新的社会政策,我们就在进行社会工程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2.社会工程思维与一般工程思维活动的同构性特点

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基本区别是,前者是创造一个原本不曾存在的新事物,后者是发现一个原本不曾发现的新规律。要创造一个新事物,首先要有一个事物的观念模式,即事物的理念建构先行,具体操作随后。工程思维弘扬主体精神、强化问题意识,着力于科学规律和价值规定的综合,着眼于实践模型的建构,落脚于工程创新的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模式创新思维。社会工程研究也是如此,社会工程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建构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就模式的建构与创新来说,也是一般工程活动的基本思维特征。要改变一个社会系统状况,首先要建构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模式,然后再实施它。如果不能建构一个新的社会理想结构,就无法推动社会进步。就其思维过程而言,社会工程与一般工程活动是同构的。

社会工程思维的核心是社会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它的突出特征是模式创造问题,在模式创造过程中,真理与模式并不是必然等值的。我们把握了真理,未必就能把握一个合理的模式,因为从真理中并不必然地能够推出有效的模式;同样,模式失效也是并不必然地能够证伪真理。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设计、创造的各种社会结构模式仅仅映现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它本身并不等于社会发展规律。一个规律可以通过各种模式表现出来,同样,社会发展规律的某种规定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表现出来。另外,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同方面的不同规律的集合决定了模式创造的基本空间。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实质是要求探索普遍真理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现模式。模式也是一种作业假说,它在原则上是可错的。社会工程思维提示人们,任何现行的政策模式决不必然是真理的化身。

人类的社会实践本质是一种工程活动,它既有真理问题,也有模式问题。模式问题是认识由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基本问题,既是工程活动的核心问题,更是社会工程活动的核心问题。社会工程研究以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基础,集中探索社会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邓小平是这项伟大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既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模式设计和过程设计问题。

二、社会工程的对象和内容

1.社会工程研究是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把握社会结构的特征

(1)整体性研究是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视角。 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特征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相互交叉、渗透的一体化。虽然就其各自作为独立的部分而言,都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即都有自己相对明确的对象,相对独立的内容,相对特殊的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使人们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科学问题中有非科学因素,技术问题中有非技术问题,社会问题中有科学、技术、经济因素,甚至某一个具体的科技问题本身就构成了社会问题的主要内容。因此,人们需要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交错构成的关系整体的性质、特点和功能。人们不仅需要从“部分”的角度把握科学、技术、社会及其它领域的问题,而且更需要从相互关联的整体角度把握它们的结构,这正是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视角。从研究的基本内容看,它着重于不同社会规律之间的整合、配套、协调方式的研究,而不单纯是某种社会规律的趋势走向分析。

(2 )社会工程的研究方法首先要对复杂性的社会结构进行关联分析。在一对或多对的关系的集合中,社会工程的研究方法的重点指向是在结构关系集合中的交叉领域,研究其结构要素和结构诸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规律与约束状况,这种研究主要在于揭示:当一个方面的性质、特点发生变化时,它受到其自身以外的某些方面的约束情况和对自身以外的另外一些方面的促进或推动的情况;当其中一个领域的结构和过程发生变化以后,它对其它领域的结构和过程变迁的需求和影响。它揭示不同规律在综合作用中的互动趋势和特点,她所揭示的规律是诸相关领域、相关现象的互动规律,而且不是一般的互动规律,是以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主导影响为基础的互动规律。

(3 )社会工程所揭示的“互动规律”具有“网络”的性质和结构。它首先以“两两互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揭示不同的两两互动在一个网络结构中的互动特点。在网络结构中,每一个结构中的存在单元,都会与其它的存在单元发生“一与多”的对应关系。再具体一点说,每一个方面的互动规律在发生作用或影响时,都会遇到其它多种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这种网络互动的产物就形成一种整体规律,社会工程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这种整体性规律。

概而言之,社会工程研究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诸领域二元相互作用的相互交错而形成的网络关系,揭示这种网络交错关系中的互动规律和整体规律。

2.社会工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去促进社会发展

(1)考察社会运行进程, 设计新的社会结构并通过实施去推动社会结构由旧结构向新结构转变。社会工程研究处理的基本问题是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结构稳定与社会结构变动的辩证关系,当旧的社会结构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就需要设计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去替换旧的模式。这种替换过程必须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新的结构模式的设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新的结构模式能够有效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原有结构模式中既有结构要素的潜在能量;第二,新的结构模式能够把环境中的先进因素转变为自身的结构要素,并能够发挥原有结构中的优势因素,使两者结合,产生优势效应:第三,新的结构模式比旧的结构模式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力量。

(2)社会结构模式的具体表现是体制、政策、法规体系。 特定社会的各种体制、政策、法规构成了它的结构模式。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模式、以其具体的体制、政策、法规为内容,形成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工程研究社会结构模式,可以从总体上进行,也可以从部分上进行。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场合都是从部分的角度进行研究,所以对具体的体制、具体的政策、具体的法规进行分析、设计、实施是社会工程研究中大量遇到的问题。社会工程的研究是为了制定合理的社会发展政策,合理的公共管理政策,公正的、合理的法律法规。所有的工程研究都是为了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一种实践模式、实施方案、设计蓝图等操作性研究。如果是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那么也就是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方案、措施,也就是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度的研究,这就是社会工程研究。

建国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形成了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这种物质成就和理论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是以辩证运动的方式形成的。在建国之初、改革之前,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主义地运用于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的模式而没有成功,不成功的经历促使我们探索新的模式;在改革之初,我们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但是,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等于这个模式论证好了以后再开始进行,我们必须在理论探索中进行建设实践,在建设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关于一种社会发展新模式的设计、探索和实践,就是一项社会工程。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当代社会如何发展的总体性社会工程理论。

三、社会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

社会工程的研究特点是研究先行社会结构模式的状态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理想结构模式,分析其现实结构向理想结构转变的过渡过程,探询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模式。

社会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协调分析方法和整体性组合方法,社会系统具有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定性。社会工程就是要在揭示互动规律的协调性、整体规律的协调性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结构的转换问题。通过对社会系统的协调互动规律和整体协调规律的揭示,为设计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开辟道路。社会工程的方法,既有社会结构的分析,又有社会结构的设计,这种研究的基础、目的、内容和取向,规定了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协调分析方法和整体性组合即整合方法。

1.社会工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1)关于协调分析方法。 协调分析是以社会结构中的协调制约关系为内容,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示和表达社会系统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确定协调关系的类型、性质、特点和作用方式、作用程度。在社会系统中,由于因素繁多,要首先界定、明确其中基本的协调关系,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科学技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决策学等各方面进行交叉相应分析,从而建立一个关于反映协调制约关系的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所以,边际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交叉响应分析法等都是协调分析方法的内容。

协调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平衡分析与非平衡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平衡分析以平衡概念为理论灵魂,非平衡分析以发展变化概念为理论灵魂。协调分析要求平衡与变化发展的有机统一的协调范畴为理念,协调范畴所表达的是社会系统稳定发展所要求的各要素间的动态的、合理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协调分析方法的应用就是对社会系统运行的协调状况或者协调程度进行分析,这是协调分析的最基本的含义。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社会系统的运行是社会主体所制定的社会政策所支配的社会过程,因此,社会主体的决策因素是社会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说,协调分析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研究社会运行的状况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政策作用于社会系统后,社会运行方式与运行过程变化中的协调问题。所谓协调发展是属于整体和部分关系范畴的问题,整体与部分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约束又相互依存,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包含,又互相区别。这种关系既有矛盾性又有系统性。这种矛盾系统关系反映了一种客观要求,只有部分之间各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整体也才能发展。一般系统论中所谓整体功能是所有构成因素的涵数,整体内任一特定因素的状态是整体内所有因素的函数的观点,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客观要求。从这种一般的理解出发,协调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协调分析以系统的矛盾性为前提。协调分析的对象是互为条件、彼此制约、并且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各方。如果不强调这个矛盾性,离开了相互区别与相互约束,就失去了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协调分析的意义。

第二,协调分析的方法论核心思想是寻找若干矛盾所构成系统的公共交错点,结合点,或者说是中心轴,找到这个结合点,就找到了协调的纽带,抓住了这个纽带和这个交错点,就能促使各方共同发展。它着力探索满足各方发展的共同纽带,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从编执一方导向各方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式上。

第三,强调整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有各部分协调发展,整体才能高速、稳定、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分析发展中的相互满足的协调关系。具体含义有两点:一是任何一方相对于原有参照系而言部发生了前进性变化;二是任何一方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形式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协调发展否定部分之间的等速度运动,各部分在速度上有所差别,其速度的规定以整体的需要为限度,这样才能体现相互的适应性。

第四,强调分析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在性质、功能、作用上的互相排斥、否定和相互支持、联系之辩证统一的具体形式、具体特点。

(2)关于整体性组合方法。 首先要把综合与整合两种不同的方法区别开来。综合是与分析相对应的,分析中包含有分解的含义,但分析不能完全归结为分解。分析先要分解,然后将已分解到的各个要素再作为独立的现象加以研究,了解其性质、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研究进行以后,再按所分析到的性质和联系,将它们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如实反映原型的理论模型出来。在使用综合方法时,人们所持的研究价值观是事前假定中立的,即如实的、真诚的忠实于原型,尽量排除主观预设的干予和生活目的的导向。

但是,整合与此不同,它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意识。不同的要素,可以按照人们的价值要求,根据它们潜在的功能特性,加以重新整理性的组合。例如,厨师可以把几种同样的厨料,炒成不同口味的菜肴。对社会系统中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以后,可以按照不同价值准则和社会要求进行整体性组合。它的价值导向性很强,在不同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可以整合出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

另外,综合的产物是理论模型,它是以性质、属性、关系为基础,揭示规律、趋势与特点。综合过程以抽象的概念为前提,所以综合的产物即理论模型,它有抽象性与普遍性。整合的基础是功能,它依据的是“结构——功能——属性——关系”的整体性联系。不同的功能搭配组合的产物是不同的方案、计划和操作系统。社会工程研究的目的,不仅是揭示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规律,更重要是依据这种规律设计社会发展模式,制定公共政策,确定社会规范和法规,所以仅有以抽象属性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方法不够,体现它的应用特点的是以功能分析为基础的,以价值导向为特点的整体性组合方法。

2.模式设计与模式分析

(1)社会结构模式设计。 社会工程研究中的核心环节是设计出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其设计的基本特点如图1所示:

社会结构模式设计中的第一步是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和现实的社会结构特征提出社会发展目标;第二步是根据社会发展目标设计体现该发展目标的社会理想结构;第三步是分析由现实的社会结构转变为社会理想结构的约束因素和约束关系,简称结构约束;第四步是根据客观环境状况和社会理想结构的关系确定社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中的约束因素和约束关系,简称环境约束;第五步是根据结构约束和环境约束设计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当新的社会结构模式一旦实施,就会使现实的社会结构向理想的社会结构转变,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这一过程可形式地叙述如下:

图1 社会结构模式设计图式

在战略目标确定的前提下,设计以实现战略目标为目的的理想系统结构的相关特征。使目标规定的要求与其承担者的理想系统结构的特征相一致。

设反映现实社会系统结构特征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f[,0](X[,i])=0 (i=n)

当战略目标确定后,比如以A表示战略目标,那么, 可以令系统目标为A,

f[,i](X[,i])=A (i=1)

显然,f[,0]与f[,i](X[,i])是两不同的系统关系式。f[,0](X[,i])表示现实系统结构,f[,i](X[,i])表示理想系统结构,即f[,i](X[,i])是由系统目标A所规定的理想结构。此时,协调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系统目标A的规定, 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规律并逆向加以利用,以功能需求(这里表现为系统目标A )去设计并确定相应的理想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在系统目标A的规定下, 现实系统应该具有的元素的状态和应该具有的关系。如果确定了X[,i] 的应处状态和应该具有的关系,那么也就规定了系统的理想结构。在这条思路上,其突出特点是按照系统目标去设计和确定现实系统的理想结构。

模式设计的基本特点是解除约束。图1 中的单箭头表示影响因素和影响关系,双箭头表示实际作用过程。例如,从新模式结构到现实社会结构再到理想社会结构,最后实现社会目标,这是实际作用过程。这个社会模式的设计图明确地揭示出,模式设计的基本根据是系统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约束关系以及客观系统的目标,但是,我们在社会发展研究的实践中却常常看到另一种现象,它不是根据约束状况去设计模式,而只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去设计模式。它们的社会研究常常是另一种逻辑,即根据目标和现实系统的功能水平去界定一个问题,根据这种对问题的理解去设计模式。这种目标和现实社会结构现状的差距,实质就是目标上的差距。模式设计的基本依据是目标差距,这是将现实系统的约束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的约束都理解为社会研究的外生变量,在模式设计完成以后,再来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模式设计的基本制约因素当作外在因素加以处理,其结果必然是理想的目标导致理想的模式,看起来漂亮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大量的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常常被实际工作部门束之高阁,就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脱离实际的研究的一个证明。把系统结构变动的约束关系和客观环境的约束因素状况作为模式设计的根据,把模式设计理解为解除约束的手段和方法,就需要研究假定采取了某一模式设计,系统的现实结构向理想结构转变过程有何特点和规律,研究约束解除的条件,进一步论证假定的模式设计,探索更新的模式结构。

(2)社会结构模式分析。 社会结构模式分析实质是分析由新的社会结构模式作用于现实社会结构以后,新模式如何转变为社会理想结构,从而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性特点。

新模式实现的核心问题是当设计的新模式结构作用于现实社会结构,能否促动现实结构向理想结构的转变。如果现实社会结构用f[,0](X[,i])表示,理想社会结构用f[,i](X[,i])表示,就有如下形式:

f[,0](X[,i])→f[,i](X[,i])

其中,箭头表示由f[,0](X[,i])到f[,i](X[,i])转变过程。显然,这个转变过程不是f[,0](X[,i])的自然发生过程,而是在对策方案作用下的新模式演变的社会历史过程,严格地说,是新模式方案作用f[,0](X[,i])以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系统结构,是这种新产生的系统结构向理想结构f[,i](X[,i])的转变过程。如果把新模式方案尚未作用的原系统结构状态仍用f[,0](X[,i])表示;把新模式方案作用于原系统结构状态f[,0](X[,i])以后所形成的新的系统结构用f[,0]k(X[,i])表示,那么上述现实结构向理想系统结构转变的形式关系, 可以更仔细地表示为:

f[,0](X[,i])→f[,0]k(X[,i])=>f[,i](X[,i])

在这个关系式中,单箭头表示由新模式方案的参与,使原系统结构转换为新的系统结构状态f[,0]k(X[,i]); 双箭头表示新系统结构的社会发生的模拟过程,即实际模拟。由于新模式方案的任意性,如果有K个新模式作用于原始系统,就会有K个虚拟结构,从而会产生K 个的新结构状态,也会有K个不同的社会发生模拟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在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决策

树模型进行决策分析来实现新模式方案的选择。在这里要提醒注意的是:决策分析的目的是选择新模式方案,它的逻辑前提是新模式方案的设计,如果不能合理地设计出科学而实用的新模式,不管决策分析过程如何严格和仔细,都不能够解决实现问题。正如我们已经讨论的,新模式设计的根据是系统结构变动过程的约束因素和约束关系,新模式的作用是解除相关约束,促使系统结构变动以实现系统目标,所以,当我们分析现实系统向理想系统变动时,要分析变动过程特点、趋势和条件。这种分析实质上是协调分析。

首先,要研究f[,0](X[,i])和f[,k](X[,i])之间的差距,即理想系统和现实系统在功能水平的差距及结构上的差距。结构上的差距不同于现状与目标的差距。现状与目标是功能水平的差距,结构上差距是原因上的差距、本质上的差距。结构上的差距表现为系统要素的类型、最终状态上的差距。系统的性质、水平的不同,也表现为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的不同。结构上的差距导致功能水平的差异,结构差距是功能差距的原因,所以,新模式设计的出发点是从原因层次上解决功能水平差异的问题。

其次,消除结构差距,由f[,0](X[,i])向f[,k](X[,i])的转换是一个过程。如果说,要研究新模式作用于f[,0](X[,i])以后所产生的具体过程的特点,也就是要研究,当设计的新模式作用于f[,0](X[,i])以后所生成的新结构f[,0]k(X[,i])到理想系统结构f[,k](X[,i])的转化过程的特点、趋势与条件。 当我们将新设计的结构模式施加于原系统结构状态以后所生成的新结构f[,0]k(X[,i]),使其位于f[,0](X[,i])与f[,k](X[,i])之间,就形成了社会系统的一种过渡形态。对于过渡形态的f[,0]k(X[,i]),有一个特殊的要求, 它相对于原系统结构f[,0](X[,i])具有可生成性,就是说所设计的新模式施加于f[,0](X[,i]),能够引起合理性变化,即新结构f[,0]k(X[,i] )能够生成和发展。这实际上是要求所设计的新模式相对于f[,0](X[,i])具有可操作性。另外,这个新生成的新结构模式f[,0]k(X[,i])具有理想系统结构f[,k](X[,i])的发育形式或者说是其完善形态的胚芽。这个要求规定了新结构的演化方向。根据这种分析可以推知,由新模式施加于原系统结构以后所生成的新结构f[,0]k(X[,i] )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既受到原结构f[,0](X[,i])的制约,要求具有可生成性;又受到理想结构状态f[,k](X[,i])的制约,具有理想规定性。新结构的生成要反映原结构的特点,又要具备目标结构的性质,两个不同的要求同时规定着一种对象,因此新模式设计就必须兼顾两种要求,协调两者的关系。

这里存在着三种协调分析:一是新结构生成的合理性分析;二是过渡过程的衔接和推移分析;三是新生结构与理想结构的转化条件分析。

四、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模式

在社会工程研究中,其核心线索是政策法规设计与政策法规分析。

这是因为社会改革与进步恰恰是在新政策的推行与实施条件下实现的。更进一步的分析,一个社会的政策框架,以及在政策框架基础上产生的制度安排、法规体系、社会规范就构成了社会活动结构的内容,政策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活动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倒过来说,社会活动结构的演变,首先是社会政策的变化,两者是同一回事。因为社会活动结构是人的社会活动结构,这种活动结构是由一系列活动规则构成的,这些活动规则就是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所以政策规定或制度安排方式就是社会活动结构的内容。当一个社会阶段区别于另一社会阶段时,在其社会活动结构上就表现出明显的区别。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工程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政策法规分析与政策法规设计,使社会活动结构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工程研究的具体对象是政策与法规问题,就政策问题而言,它是政策分析的产物,社会工程研究的起步环节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任务就是联系社会运行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研究既定的政策框架内存在的问题。把社会作为一个工程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就社会问题论社会问题,它总是要把社会问题的现状与政策框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因此,要改善社会状态,重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从其操作模式上说,政策分析是一个初始环节。可以认为,凡有社会问题存在的地方,这些问题都与政策框架式体制模式有关,或者是由政策框架不合理引起,或者是某个政策规定不适应所致,或者是由某些政策规定缺位所由。

通过政策分析明确了政策问题,第二个操作环节就是政策设计,它的针对性是要解决政策问题。有了所设计的政策方案,就可以应用现代实验手段进行政策模拟实验,政策模拟实验也是一种政策分析,但它与初始阶段的政策分析不同,不是联系现实社会问题对现行政策框架的分析;而是联系现实社会问题对拟议中将要实行的政策框架的分析。完成了政策模拟实验就可以进入政策的社会实践环节,在这个阶段进行后可以进入新一轮的政策分析,开始一个新的循环,这个基本过程可用以下单一周期图式和动态周期图式表示。

1.单一周期图式

图2这个平面图形反映了社会工程研究的静态模式, 表达了社会工程研究的一个循环周期。它表述了一个周期的社会工程研究的过程特征。

首先,初始环节的政策分析的内容是当前已经得到实施的政策框架所形成的社会活动结构。这一分析的前提是:当前的社会活动结构是前期政策实践的结果。它要考察社会活动的效率、状态与政策框架的关系;研究政策框架的功能与社会活动结构中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关系;研究政策框架所体现的社会活动结构的特点、社会关系和类型性质,等等。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界定政策问题。

其次,政策设计的依据之一是政策分析的产物——政策问题,它要解决这个政策问题,政策设计的依据之二是社会活动结构的特征(也可以说是既在的政策框架的特征)。政策设计的产物不仅要有利于解决那些需要解决的、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的政策问题,它还要处理新设计的政策方案与现有政策框架(即社会活动结构)变化中的各种关系,也就是政策框架设计,即对象设计与政策实施的过程设计。

图2 社会工程研究的静态模式

其三,社会反应预期分析。当确定了政策框架和实施过程模型后,再根据政策的作用对象的特点对作用对象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预期社会调查,确定政策作用对象的预期社会反应。

其四,将该设计的政策在以计算机设备为主的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随时根据模拟结果修改和调整新设计的政策方案,政策模拟实验的构成是社会结构模型,政策框架模式、社会反应模型、实施过程模型所构成的综合动态模型。这个综合的动态模型也就是新的社会结构过程的雏形。

最后,进入政策实施阶段。当政策实施时,就意味着社会活动结构的改变,一个新的社会活动结构已经形成,社会工程研究的一个周期宣告完成。

社会工程研究的单一周期图式所表达的是:社会工程活动的过程是通过政策设计和政策实验的过程建立一种新的政策框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活动结构;同时也揭示了政策变量是如何转化为社会活动结构的要素的;它也说明社会活动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物质化了的政策框架或制度安排。

2.动态周期图式

社会工程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提出某种社会发展理论,而在于设计一种社会蓝图并实现它,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它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实践活动。它的中心主题是如何使社会活动结构变的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把政策研究与政策实施统一起来,把政策框架的分析与政策框架的改变统一起来,通过社会工程研究中政策变量的选择去促进社会活动结构的转变。社会工程研究的动态周期图式充分地表达了这个思想。

图3 社会工程研究的动态模式

动态模式由一个立体图形来表达,如图3所示。 图形由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组成部分是螺旋形上升的曲线,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存在于螺旋形上升曲线中央的向上成长的矩形柱体。螺旋形曲线标志不断上升循环的政策分析、设计、实验、实施的社会工程研究过程;矩形向上成长的柱体标志在社会工程活动的促动下,社会活动结构升级性变迁。

图3 社会工程研究的动态模式

动态周期图式揭示了社会工程活动的两个特征:

第一,社会工程研究活动的集中指向是社会活动的结构,通过社会工程活动,使社会活动结构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第二,社会活动结构的转变,实质上是社会的政策框架或制度安排方式的变化。所以,社会活动结构的转变与政策框架或制度安排方式的转变是同一个过程的两种表达而已。

标签:;  ;  ;  ;  ;  ;  ;  ;  ;  ;  ;  

社会工程的概念与方法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