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与对策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与对策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问题论文,对策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6)04-0115-05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文力求以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寻求认识这些新问题的新视角和加强这一工作的新对策,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网络文化传播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形成巨大的冲击。这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种种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网络文化的传播给大学生带来了广泛的知识信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许多新的问题也与之俱来。比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象,客观上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精神垃圾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信息发送和传输渠道的特殊性、个体性,增加了正确的信息导向的难度;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容易诱发一些新的思想、心理和道德问题;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技术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技术。面对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角色转换,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是当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贫困生数量增大产生的影响

1999年至2001年,全国各高校每年分别以47%、25%和17%的比例实行了空前大规模的扩招,与此同时,大学学费也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1998年全国高校平均每年学费仅为50元,而2001年的水平已接近5000元,增长了近100倍,这还不包括公寓费和其他各项杂费[1]。据《焦点访谈》报道,截至2002年6月,全国共有142万贫困大学生,而2005年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更是高达300万,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的西部高校里数量巨大的一个群体[2]。大学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中的贫困群体大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失业家庭,贫困生数量增大的本质其实是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的反映。

虽然许多高校都基本形成了以奖、勤、贷、减、补、助的多渠道、多方位的帮困助学体系,为大学生贫困群体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但是,高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却远远不够,使得贫困生在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方面,他们普遍表现出自卑、自闭、敏感、偏执、缺乏竞争和参与意识等典型的心理亚健康现象。在其行为状态方面,他们大多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身边的同学缺少主动的人际交往、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持有极端的看法、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下不能很好地展现与推荐自我、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使贫困大学生在校园竞争中长期处于下风,在各种评比中他们很难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学最后一关——就业过程中,贫困生往往容易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而当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其实就是重新回到一个社会底层的贫困状态。自己受过了高等教育,但在社会地位上仍然没有任何改进,这必然导致其心理出现严重失衡,从而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我们必须看到:如果贫困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认识上的怀疑与仇恨没有解除,或是他们始终不能获得改变自身地位的平等机会,尽管他们在学校里可以享受国家“保姆式”的待遇,但是一旦社会矛盾激化,他们也许就会成为抗争的领导者,因为拥有知识将帮助他们轻松成为众人的拥戴者。正所谓“十年后的经济就是今天前的教育”,今后社会的安定或许正是由今天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所决定的。因此,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关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扶持上,高校要本着对社会、家庭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对他们的全方位教育;社会更应该为他们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以帮助他们真正从“因贫而困”的状态中走出来。

(三)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的影响

教育部2004年6月22日发出《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解决住宿问题,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已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应要求其搬回校内住宿;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向他们耐心说明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对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逐一登记,建立报告和承诺制度,说明租房的原因、房屋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经本人与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要切实加强学生校外租房的管理,决不能留下管理和教育工作的空白点。”

通知发布后,社会反响各不相同:反对“禁租令”的一方称大学生校外租房至少有以下好处:缓解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宿舍等基础设施紧张的压力;选择居住地是成年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教育部门不应“越法行事”;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离开校园环境进入社会是必然趋势,早接触有助于他们心理成熟;有助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增强危机感,提高服务质量。而赞成“禁租令”的一方则列举了大学生在外租房的数条弊病,如教育部所发通知中指出被视为祸首的安全问题;大学生在外租房客观上使他们脱离学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大学生校外租房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居住地点比较分散,他们基本处于游离于学校管理和监护体系之外的状态。

笔者认为,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在外租房现象不必太过紧张,在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着更多远比大学生在外租房需要重视的问题。“禁租”并不意味学生租房热能迅速冷却,“放任租房”也并不代表所有的大学宿舍立即就会人去楼空。我们似乎更应该拿出时间来寻找除开这两个对立面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这两点方案的不休争论中。

(四)政策允许大学生结婚的影响

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限制。虽然这一重大修改使高校管理的规定能与我国《婚姻法》的相关条款相适应,但是绝大多数学校都不愿意就此做明确的态度表示,尤其是很多学生家长更是直接质疑。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广州等11个大城市1000位公众的电话调查显示:57%的被访者赞同取消允许大学生结婚的新规定,但69%的被访者不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许多被访者认为,如自己的子女选择在上学期间结婚,自己还是会持反对意见、并会让子女慎重考虑的。63%的被访者认为,在校结婚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超过七成的被访者认为,这项新规定不会导致大学生结婚人数上升,只有13%的被访者认为会,多数公众认为这项新规定不会引发大学生的结婚热潮[3]。

在众说纷纭之中,大学生作为话题的主角,他们是怎么看的呢?北京大学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最近就大学生结婚意向的调查中显示:在对北京市16所高校951个本科生的有效问卷中,只有17.7%赞同禁婚,33.3%反对禁婚,其他则表示这一改动与自己无关,持无所谓的态度[4]。

以上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前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己对新规定中“取消婚禁”的看法,总的说来,大学生在校结婚会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原有大学生管理体制的影响;二是会产生一系列具体问题:如大学生结婚后的住房问题、生育问题甚至子女的户口管理问题等等;三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大多由年轻同志构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处于未婚,让他们来负责管理已婚的学生显然不太合情。对于以上种种问题,许多高校尚未找出十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但其紧迫性与重要性已是不可回避。

(五)大学生校外打工的影响

大学生校外打工是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的参与者是在校的贫困生,他们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赚取学习生活所需的日常费用,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意识,拓宽实践知识面,增加其社会经验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减轻了学校和家庭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但是,大学生在校外打工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一,大学生长期在外打工,会花费大量的专业学习时间,使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继续发展的空间缩小;第二,打工所带来的相对较大的经济收益会使学生为了金钱无所不为,甚至参加传销公司等非法组织以牟取暴利;第三,大学生初入社会,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许多非法的中介机构、投机分子抓住他们这一弱点,乘虚而入,诈人骗财;第四,部分大学生挣到钱以后,开始超前消费,把“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助玩”、“勤工助酒”、“勤工助爱”等,这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第五,进入社会工作必然要见到和遇到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辨别能力有限,容易产生偏执尖锐的观点,对社会持极其悲观的态度,或者同流合污,自己也沦为社会的不安定分子;第六,大学生心理相对单纯和脆弱,当在打工中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承受能力较差,在没有得到及时帮助时,会导致很多心理疾病的出现;第七,面对社会的多种诱惑,特别是金钱和高消费生活的诱惑,少数学生难以正确把握自己,甚至做出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的事情,损坏大学生的形象。

二、正确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重视和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网上引导和监控机制

江泽民曾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努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何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就目前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对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战略性作用认识不足,经费投入较少,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网站少、网页内容贫乏,管理滞后,所有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必须努力探索新途径:第一,重视和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防止有害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建立校园网实名登记制,使校外人员只能浏览不能登录,促进网络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为此,一要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唱响网上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彻底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新观念和方法,努力构建网上思想交流、平等对话、心理咨询、排忧解难的平台,使校园网成为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生所喜爱的网站;二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管理制度。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的领导,成立校院两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分层负责的多级领导管理体制,层层有人负责,层层责任明确;要建立信息“海关”,对所有入口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扬清去浊的目的;第二,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网民是网络的使用者,又是信息发布和接收者。因此,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其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从而有利于高校健康活泼的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建立和巩固;第三,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培训,使他们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支覆盖面广、政治觉悟高的兼职队伍,这支队伍以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为主。学校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网上论坛、聊天室、BBS等交互性较强的栏目中的工作,与其他上网的师生平等对话,增加网上正面声音,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努力做好大学贫困生的工作,实现对贫困生的全方位帮助

针对大学贫困生在心理、行为状态上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贫困生对社会建设大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消极倾向。要做好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广泛持久地对其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帮扶活动。一个贫困生对学校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却是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寄托与希望。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既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要采取适当措施保证他们胜利完成学业;二是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采取切实措施,通过谈话、座谈、讨论、宣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消除挥霍浪费、攀比成风的不良现象,建立与自身支付能力相适应的消费习惯,使大部分贫困生能够走出消费压力的阴影;三是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诚信道德教育。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关键在自律,核心在建设。我们应借鉴国外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我国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尤其是构建贫困生诚信道德体系。例如实行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建立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等措施;四是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将大学贫困生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特别是怎样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让他们的心感受到温暖的阳光[2]。

(三)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管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规范其日常行为

根据前述对大学生校外租房利弊两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讨论教育部的通知是否合理,而是探求是否存在让多方都满意的新的解决途径:一是转变意识。教育管理部门一定要看到时代进步已促进了大学生自由意识的极大提升,任何措施都应建立在引导和服务的前提下,“命令式”或“保姆式”的管理意识只会适得其反;二是直面竞争。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它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将越来越多。从餐饮到娱乐再到住宿,社会商家的介入已不可阻挡,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对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将无法再用行政手段拒对手于门外;三是主动改进。大学校园要留住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诸多优势,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寝室的居住质量、增强其他配套措施(图书馆、体育馆等学生活动场所)的吸引力,这种通过自我改进来留住学生的方式比单纯禁止要主动积极得多了;四是另寻他法。国外流行的Homestay(即学生与国外空巢家庭的老人或家里有空房的房东合居在一起)已经有一整套的管理模式,从联系住房到跟踪管理,学校都全程参与,很好地实现了良性循环,我们是否可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借鉴呢?五是齐心协力。社会其他部门,特别是一些房屋经营者,应该提高责任意识,大学生毕竟是初入社会的“小成年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安全、便宜的生活环境,而不是“一切向钱看”,惟利是图。

(四)提高对实行大学生结婚制度合法性的认识,认真做好工作,确保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而我国作家钱钟书先生也留下了那句经典的结论: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城外面的人想进来。大学生因为其年龄结构与心理特征的相对成熟性,使得他们可以大胆的谈论以至尝试爱情,但是婚姻却一直是大学校园讳莫如深的话题。随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婚姻之城的大门也向大学生们訇然中开,是进还是不进,这已经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认识这一问题,不仅学生要重视,社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更要进行积极的探索,思考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的这项政策规定以及寻求应对的措施。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正确认识取消“禁婚条款”的法律意义,理性看待大学生合法的婚姻诉求。在尊重大学生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慎重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结婚是成年人的权利,但完成学业才是立足社会和发展自我的基础,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增强自己参与社会竞争的总体实力;二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的良好方式。共青团、学生会要发挥中坚作用,各种大学生社团要紧密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通过性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四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要鼓励大学生立志高远,帮助他们树立“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婚姻在远”的观念;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彼此间应以学业为重,不要过早涉入婚姻世界;要引导大学生文明交往,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忽略甚至破坏大学校园的纯洁性。

(五)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校外打工的管理,确保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加强对大学生在外打工的管理,关键在于有正确的政策导向。结合前述对大学生在外打工影响的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管理部门在政策导向上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做好工作:在主观方面,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外出打工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合法合理合情的事,在思想上应站到大学生一边,进而积极为之创造条件;其次,大学生自身不能过于强调自己的学生身份,从而要求社会对学生大开绿灯。自己只要参与社会劳动,就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比如依法纳税、签订劳务合同、遵纪守法,只有增强了自己的法律意识,才能维护合法利益,真正实现勤工助学的核心目的——通过实践提升自我。

在客观方面,一要与社会达成育人共识。学生外出打工,需要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接受他们来工作的企业或相关单位要认识到他们不同于普通的职工、雇员,助困济学和育人向上的教育使命也是自己的应有之责;二要加强管理部门的组织建设。高校应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和机制,努力将助学机构推上法制化、实体化、基地化的新台阶,使其尽早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成为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中能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独立法人;三要保证基金到位。各高校应通过政府拨款和学校自筹渠道,建立勤工助学管理基金,保证勤工助学活动有稳定可靠的经济基础;四要加强对校外打工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认清完成学业与课余工作的关系,并引导其科学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标签:;  ;  ;  ;  ;  ;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与对策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